“勺勺客”是關中方言對廚師尤其是藍田廚師的特殊稱謂,大廚師亦指掌勺人,故而民間俗稱勺勺客。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藍田作為廚師之鄉已具規模,藍田“勺勺客”幾乎遍及全國。當時西安流傳一句口頭禪:“要找藍田鄉黨,大小衙門廚房”,可見當時藍田廚師之多。
勺勺客一勺走天下,說的是掌握精妙廚藝的藍田廚師,憑著一手廚藝走遍五湖四海,明、清兩代皇宮的御廚中更有眾多藍田人掌勺,勺勺客的名號遠揚海內外,熟食行道更成了藍田人的天下,至今時盛行不衰。
陳忠實先生的小說《白鹿原》中有一段:這是白鹿村乃至整個白鹿原最漂亮的一座四合院,它是鹿子霖的老太爺的傑作,那位老太爺過爛了光景討吃討喝流逛到了西安城裡,在一家飯鋪先是挑水拉風箱,後來竟學成了一手烹飪絕技。一位南巡的大官路經西安吃了他燒的葫蘆雞,滿心歡喜脫口讚歎:“天下一第一勺”。於是就發了財,於是就在白鹿村置買田地,於是就修建起白鹿原第一流的四合院。他的巨大成功啟發著誘惑著一茬又一茬莊稼漢的後人,撂下钁頭犁杖操起鐵勺鍋鏟,由此掀起的學炊熱歷經一個世紀,白鹿原以勺勺客聞名省城內外。
“藍田勺勺客”的興起到底始於何時,至今尚無人能說得清楚。不過有史可查:在明清時已有不少藍田人在北京的皇宮和西安的大衙門主廚,那時的藍田廚師已經受到關注。清末到民國時西安的大小飯店幾乎全都有藍田人。
七八十年代在藍田當地農村每逢遇到村裡紅白喜事,均是食盤上菜。那時,是缺吃少穿的年代,食盤上桌,方塊肉、條子肉會在眨眼之間的功夫跑進吃家的口裡,順溜進各自的腸胃裡,消失在食者的視線裡,剩下墊盤子碗底的紅苕、蘿蔔才會從次地為吃貨們關注享用。一桌客人圍坐在方桌旁,一壺燒酒順時針在客人間流動傳遞,燒酒壺上蹲著一個小小的酒盅,那小酒盅小的十盅也倒不下一兩酒。村上來的食客,根本不會計較輪轉的酒盅你喝他用的衛生之事,只有一種鄉親們的親熱。喝酒的人會舉起酒盅一飲而盡,即刻順溜著咂巴一下嘴,表現出飲酒的滋味綿綿上口,回味悠長。爾後,將酒盅傳給下一位,當然也不會出現碰酒杯的情況。
為什麼藍田多出“勺勺客”?有種意見認為:關中地區在近代史上,比起東臨的晉、豫、冀諸省來說要算是一個“福地”:黃河氾濫的災禍與關中無緣;逐鹿中原的軍閥大混戰未波及關中;日寇侵華鐵蹄未越過潼關,因此關中人的生活相對比較平靜。正因為此,也多少給關中人形成了“死守福地不離土”的保守一面,藍田人也不例外,一代一代守著土地做莊稼,只在“農閒”時暫離窩土去近在咫尺的西安當相工,“熟食行道”當時被一般人看作是一種技術性不強的職業,於是在農閒時許多農民經在西安從事烹飪的親朋好友引進,大批地進入各“熟食行道”當相公,學做飯;收麥時節又大批揹著鋪蓋回家,忙罷時再去西安。正如《白鹿原》所說:“由此掀起的學炊熱歷經一個世紀”,從而奠定了“藍田勺勺客”的強大陳容和基礎。這樣一代又一代的短期行為中,還是不斷造就著一批又一批鑽研好學、熱愛烹飪的出類撥萃人物。(來源於:藍田旅遊快訊)
閱讀更多 幸福藍田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