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國」名不虛傳

難得有假期,所以就帶上老婆和女兒一起出遊,這次的行程地點決定在成都,成都是富饒的,成都至少是不缺水的。這要感謝兩千多年前,戰國時的李冰。那個修建了都江堰,將岷江水服服帖帖引入都城的水利專家。一個水利工程兩千多年了,還在造福人類,這該是一項多牛的歷史紀錄啊!現代工程中什麼設計壽命100年之類的承諾,在此不知道要臉紅成什麼樣了。成都西北60千米,省直轄縣級市,級別有點兒高的。下了成灌高速,路況仍然很好。

“天府之國”名不虛傳

在十字路口等紅燈時,不知從哪兒冒出一小夥兒在車邊敲車窗,口裡大喊著:大哥是去看都江嗎?我們帶你們去,可以省每人90元的門票!還可以給你講解。我有過跟當地農民遊歷三峽大壩的經歷,對此種營銷方式倒並不反感,因為某些地方動不動就在自然景觀畫地圈錢的做法實在不得人心。只是擔心人生地不熟的被騙。保證讓你們看到照片上的堰壩,就當給我們本地農民捐款了吧。小夥兒看出了我的顧慮,手裡拿著照片,懇切地說。我被這最後一句話打動了。在小夥兒妻子的引領下,沿一條簡易的水泥路,我們一家登上了一個小山丘上的觀景臺。門口有村民守著,裡面還有人為遊客拍照、製作數碼照片,小夥兒妻子顯然與他們都熟識。進入這個幾十平方的觀景臺,岷江的外江、內江,魚嘴分水堤、飛沙堰都一覽無餘,甚至還可眺望寶瓶口,雖然角度略偏些。當然內江上的安瀾索橋是不能走了,也不能近距離欣賞景區內古代治水歌舞表演。

“天府之國”名不虛傳

外江上建起一座多孔大壩,開啟水閘門的個數成為另一種控制進入內江水量的方法。這是近代對這邊的升級工程。還做了許多改進,如古老的魚嘴分水堤已廢棄,新建了水泥分水堤,飛沙堰也用上了水泥材料等。

“天府之國”名不虛傳

但“深淘灘,低作堰”作為治水真經,甚至為人理念、企業經營之道受到後代推崇和流傳。站在內江邊,遙望鬱鬱蔥蔥的群山,只見岷江在山谷裡怒吼,輾轉奔騰而出,正準備肆無忌憚地施展一番,不成想,被一位勇立潮頭,鶴髮童顏的太極高人猿臂輕舒,點中脈門,登時沒了脾氣,老老實實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一路分下去,滔滔岷江水化作涓涓細流,沁入曾經旱澇無常的平原。這時,由不得讓人對那位地方父母官陡升深深的敬意。流芳百世,揚名立萬,無須樹碑立傳,只要能做點什麼,為社會為百姓做點什麼,自然會千古留傳,就像這堰,幾千年來成為李冰永恆的豐碑。遊歷完偉大工程,我們一家在小夥兒一家開的餐廳吃了一頓500元的午飯,這也是此番出遊最貴的午餐,算是為村民捐了款。

當晚入住的地方是著周邊最出名的。一家非常好的民宿。雖然到這家民宿的過程有些坎坷,導航基本找不到。但熟悉後就覺得很方便了:將車開進一個入口較小的地下停車場(裡面面積很大),電梯直達。房間內的風格也非常突出、可愛。酒店旁邊還有一條步行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