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春晚《真假老師》告訴我們:陪伴就是最好的愛

除夕夜,在我們闔家團聚吃年夜飯的時候,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給我們帶來了歡聲笑語,其中由歡喜女神賈玲等表演的語言類節目《真假老師》讓我們印象深刻。

央視春晚《真假老師》告訴我們:陪伴就是最好的愛

真假老師

故事梗概:小品講述了一個“家訪”的故事。賈玲飾演了一位家政服務工作者,何歡飾演學生小明,小明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因此僱傭賈玲到家裡做家政,不料恰巧趕上張小斐飾演的老師家訪,情急之下何歡讓賈玲假扮自己的母親接受老師的詢問,家訪過半,誰知小明的父親(許君聰飾)卻意外歸來,曲折而又搞笑的家訪就這麼進行著,最後所有的事情都水落石出......

央視春晚《真假老師》告訴我們:陪伴就是最好的愛

家訪中

精彩的演技和有趣的臺詞,使得這個小品讓我們頻頻爆出笑聲,帶給我們歡聲笑語的同時,也引出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農村屬於比較普遍的現象,尤其是經濟條件比較落後的地方,很多的父母為了謀求更多的經濟收入,將自己的子女交於孩子的爺爺奶奶,平時這些孩子就只有學校的師生和爺爺奶奶相伴,很少有來自父母面對面的關懷和指導,最多也就是通過電話或者視頻和父母交流。這就是普遍存在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曾經因為央視公益廣告的涉及,而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那在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城市有沒有這種現象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很多的家長忙於工作或者生意,同樣是無暇顧及孩子,只能聘用保姆或者在費用比較高的全託寄宿制學校上學。孩子和父母交流的時間也很少。

央視春晚《真假老師》告訴我們:陪伴就是最好的愛

父母和孩子一起遊戲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否高效有質量地陪伴孩子,關乎孩子的未來,甚至影響孩子的一生。心理學研究表明:學齡前、童年期、青春期,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溝通與陪伴,父母都不能缺位,否則,不利於其人格的形成與完善。

在學齡前期,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首先孩子會因為缺少愛,無法形成自己的感情認知,沒有安全感,排斥周圍的人和事。其次,父母的教育不會被孩子接納,因為二者之間已經缺乏情感依賴和親密的情感溝通,所以在孩子心裡,父母無形中失去了管教他們的資格。孩子會變得叛逆不好管教。

童年期和青春期,孩子獨立意識慢慢增強,很多的時候開始自己思考或者模仿他們遇到的行為。對於很多的社會現象他們還是無法甄別的,比如,抽菸、喝酒、早戀、穿著異類、組成小的暴力團體等,有的孩子是追求刺激,有的孩子只是想引起父母和社會的關注,如果父母能陪伴及時發現並指正,就能在岔路口給孩子指出正確的方向,否則,孩子很有可能就會自暴自棄,迷失自己。比如現在經常見諸報端的霸凌現象。

央視春晚《真假老師》告訴我們:陪伴就是最好的愛

陪孩子讀書學習

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我們是無法獨立解決的,還是寄希望於國家逐步調整經濟結構,使得社會能夠均衡發展,儘量讓我們的家長,在離孩子很近的地方就可以有不錯的收入。更多的還是寄希望於家長,能夠自己創造條件,多抽時間陪伴自己孩子,形成良好的情感溝通氛圍,悉心的指導他們遇到的各種心理或者社會問題,幫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孩子的愛,不僅僅是花不完的錢,記住,陪伴就是最孩子最好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