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應縣木塔,全塔無釘無鉚


中國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今天要講的是山西朔州的中國第一木塔——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

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佛宮寺,俗稱應縣木塔,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始建於距今約1000年的遼代,相當於一幢20多層的現代高樓,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古建。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釋迦塔獲吉尼斯世界紀錄認定為世界最高的木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釋迦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佈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臺基上,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簷,以上各層均為單簷,共五層六簷,各層間夾設有暗層,實為九層。


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週設平座欄杆,每層裝有木質樓梯,遊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塔頂作八角攢尖式,上立鐵剎。塔每層簷下裝有風鈴。釋迦塔的設計,大膽繼承了漢、唐以來富有民族特點的重樓形式,充分利用傳統建築技巧,廣泛採用斗拱結構,全塔共用斗拱54種,每個斗拱都有一定的組合形式,有的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每層都形成了一個八邊形中空結構層。

全塔整體架構所用全為木材,沒用一根鐵釘,全塔共應用54種斗拱,被稱為"中國古建築斗拱博物館"。圖為山西省朔州市應縣木塔局部,木塔上的牌匾。

釋迦塔除經受日夜、四季變化、風霜雨雪侵蝕外,還遭受了多次強地震襲擊,僅烈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幾次。保證木塔千年不倒的原因首先從結構力學的理論上來看,木塔的結構非常科學合理,卯榫結合,剛柔相濟,這種剛柔結合的特點有著巨大的耗能作用,這種耗能減震作用的設計,甚至超過現代建築學的科技水平。圖為應縣木塔內部結構。


建築結構的奧妙、周邊環境的特殊性,加上人為保護的因素,木塔千年不倒,存在著一定的合理性。從結構上看,應縣木塔是採用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將木塔平面分為內外槽兩部分。內外槽之間又分別有地袱、欄額、普柏枋和梁、枋等縱向橫向相連接,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桶式結構。這樣,就大大增強了木塔的抗倒伏性能。圖為應縣木塔內部結構。

木塔外觀為五層,而實際為九層。每兩層之間都設有一個暗層。這個暗層從外看是裝飾性很強的斗拱平座結構,從內看卻是堅固剛強的結構層,建築處理極為巧妙。在歷代的加固過程中,又在暗層內非常科學地增加了許多弦向和經向斜撐,組成了類似於現代的框架構層。這個結構層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有了這四道圈樑,木塔的強度和抗震性能也就大大增強了。圖為應縣木塔內部結構。

斗拱是中國古代建築所特有的結構形式,靠它將梁、枋、柱連接成一體。由於斗拱之間不是剛性連接,所以在受到大風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時,木材之間產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從而可吸收和損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調整變形的作用。圖為應縣木塔內部結構。


除此之外,木塔內外槽的平座斗拱與梁枋等組成的結構層,使內外兩圈結合為一個剛性整體。這樣,一柔一剛便增強了木塔的抗震能力。釋迦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圖為木塔斗拱建築和簷下匾額景觀,散發了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

應縣木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圖為木塔斗拱組合,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

應縣木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圖為木塔斗拱組合,將梁、坊、柱結成一個整體。

應縣木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圖為塔簷木構建築景觀。

應縣木塔,也俗稱天柱,木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木塔渾厚、高大、粗獷。應縣木塔暗層外觀是平座,沿各層平座設欄杆,可以憑欄遠眺,身心也隨之溶合在自然之中。應縣木塔局部。

應縣木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應縣木塔局部。

應縣木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應縣木塔局部。

應縣木塔設計有近六十種形態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築,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圖為應縣木塔局部。

應縣木塔作為現存世界木結構建設史上最典型的實例,是中國建築發展上最有價值的座標,抗震避雷等科學領域研究的知識寶庫,考證一個時代經濟文化發展的一部"史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