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有太多的不甘,所以更要高效努力!

其實不想努力的人還是極少數的。因為人都是有慾望的。只是這慾望有大有小。凡是慾望,都需要你自己的努力、或者你能夠藉助一些力量才能達成的。而這或大或小的慾望就是當下我們沒有達成的各種不甘心。

不甘心就是努力的動力。

我們有大多的不甘心,它困擾著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很難舒展出真實的笑容。就好比《香蜜》裡突然跳出來的流量小星,原來他們的知名度還不如你呢?但突然就把你甩了好幾條街,你說氣不氣人!可是你沒有看出來,她們在沒有大火之前也是一個作品一個作品的去演,她們努力的積累,才造成了這個暑假的超級霸屏。

不甘心就是想通過努力變成想成為的樣子。

不甘心自己在職場混了那麼多年,還是那屈指可數的工資。不甘心同學沒有自己優秀,卻在生意場上混得風聲水起,自己卻還是一事無成。不甘心親戚好友的豪宅豪車,也想在經濟上超越一下。

因為有大多的不甘,讓我們在一直向前走的人生路上,努力著、疲憊著,歡樂著,痛苦著。光有不甘心是不成的,光知道努力也是不成的。還要知道高效努力才成。小宋老師的《高效努力》告訴我們,找準奮鬥的正確方式,才有可能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

努力學習知識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能夠快速、有效地獲取知識;二是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能夠聚焦,即通過對某一知識領域深入而又系統地學習,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或專業人士。 學習任何一個領域的知識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深度,否則你的知識就是常識。而常識怎麼可能給你帶來個人的競爭優勢呢?這就是要高效的努力把優勢集中起來,在需要的時候釋放出來。

1、不要認為努力奮鬥很累,碌碌無為更累。心理學上講,如果一個人總是去逃避問題,那麼這個人自己就會成為一個問題。人生是算總帳的,如果該奮鬥的年紀選擇了安逸,那麼痛苦遲早有一天會來臨。肉體上的痛苦其實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心中沒有了希望。因為同樣是累,努力奮鬥的那種累是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而碌碌無為的那種累,是消極被動的,令人絕望的。努力奮鬥會很累,但是選擇碌碌無為,以後會更累。

2、“一萬個小時法則”+“刻意練習”提升能力的關鍵。比如,你花費了一個暑假的時間都在反反覆得讀同一篇課文,這種練習只能算作簡單的重複,通常被稱為“天真的練習”。研究卻表明,一旦某個人的表現達到了一般的水平,並且可以做到自動化,那麼,再多練幾年,也不會有什麼進步。 我所理解的刻意練習,由三個要求組成,分別為:有目的、有反饋、有挑戰。“一萬個小時法則”則是要有一定量的積累。馬爾科姆在《異類》當中提到“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因此,“一萬個小時法則”,還需要和“刻意練習”相結合,才能取得真正有效的學習效果。

現在悟出這些道理,也還來得及。因為在這樣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里。“刻意練習”的理念對於今後的學習,還是非常有益的。當你正在很努力地學習一項新技能時,不妨停下來問下自己,我是否可以試試“刻意練習”來加倍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3、每天充分利用好最重要的2個小時。昆蟲學家柳比歇夫講過,他自己堅持56年如一日地記錄自己的時間和每天發生的事件,從“收集昆蟲標本”到“剃鬍子”,他都會記錄下來,最終得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無論自己如何努力,每天有效工作的時間也就在4個半小時左右。”由此可證,精力,而非時間,是高效表現的基礎。

每天我們都需要面對很多工作,如果不花點時間去認清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就很容易被瑣碎的事情所淹沒,進而成為一個不重要的人。我的心得是,無論自己有多忙有多累,一定要留出做計劃的時間。所謂做計劃,就是把重要的事情所需要的時間提前規劃出來。

關於走神,也不要過於在意。正是因為走神,它是一種休息和放鬆,讓大腦可以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活動之後得以緩衝,又或者它能夠給我們沉悶的生活添一絲樂趣。最豐富、最快樂和最高產的生命的共通之處,就是能夠全力應對眼前的挑戰,同時能夠間斷地放鬆,留給精力再生的空間。

4、土豆、青蛙和番茄,關於有效時間管理。在心理學上,我們將一個人反反覆覆思考同樣一些事情,並且因此在消極情緒中越陷越深的情形稱為“思維反芻”。反反覆覆思考同樣一些事情可以理解為是土豆,即待辦事項。就是指將待辦事項全部收集到清單當中,然後再進行處理。只有把這些待辦事項全部存入大腦外部的某個媒介當中,才能徹底解放大腦。

所謂青蛙,就是指一上來就做最重要的事情。 青蛙這個詞代表著要事優先。“青蛙”這個說法源於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如果你一早上醒來就吃掉一隻活青蛙,那麼在接下來的一天裡就舉有什麼困難的事了。因為剩下的事當中,沒有什麼比吃掉青蛙更加讓人難受的了。”這也是要事第一的原則。從心理學上講,一個能夠自律的人,最核心的品質就是能夠推遲滿足感,而推遲滿足感的重要標誌就是能夠從最難搞定的重要事情開始做起。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會越來越有成就感。

所謂番茄,就是指保持“專心致志工作25分鐘,然後再休息5分鐘”的工作或學習節奏。在時間管理當中,“番茄”代表著番茄工作法。它是一種可以幫助你快速集中注意力的好方法,這種方法主張“工作25分鐘之後休息5分鐘,然後再工作25分鐘,再休息5分鐘”的作息規律。堅持運用,可以大幅度提升做事效率。那麼為什麼是學習25分鐘再休息?如果學習15分鐘,或40分鐘再休息就不行了嗎?當然可以了,前提是你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不過,大量的實踐已證明,成人的注意力可以保持集中的時間大都在25分鐘左右。

以上這四人要點能夠融會貫通後,你差不多就掌握了高效努力的精髓了。當然《高效努力》這本書還有其他很多重要的觀點,同樣受用。就不一一在這裡展現了。

插坐學院副總裁左羅曾曾在一篇文章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大V們告訴你,選擇大於努力,平臺大於努力,機遇大於努力,聰明大於努力,方法大於努力。但這是真相嗎?什麼都大於努力,最後那些都成了你不努力的擋箭牌。世道變壞,就是從嘲笑努力開始。”

尤其是在一個人能力沒有得到顯著提升,人脈關係還不夠廣泛,擁有的資源十分有限的前提下,一個人只能依靠自己的拼命努力,來賺得相應的酬勞。如果你覺得你很有才華,不用努力也可以,那麼,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把才華應用於實踐之中---才華本身毫無用處。許多有才華的人一生碌碌無為,通常是因為他們把才華本身看作是一種結果。”所以,你一樣需要努力,把才華轉化成實踐的成果。

因為有太多的不甘,所以更要高效努力!

(6大奮鬥方法論,42個思維及行動指南,上百個典型案例,從此告別低效,讓你的時間、行動迅速變現!)

出版日期:20180901

定價:39.80元

出版單位:天地出版社

頁數:280頁

書號:978-7-5455-4043-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