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冤死,天下不服,乾隆陷入重大道德危機,連兒子嘉慶也要翻案


如懿冤死,天下不服,乾隆陷入重大道德危機,連兒子嘉慶也要翻案


1


乾隆對富察氏、那拉氏的不同對待,足見人有多少面孔,有時候會如何極端。

如果說富察氏是乾隆遭遇的重大感情危機的話,那那拉氏給他帶來的,就是重大的道德危機了。

他對於那拉氏的處置實在太過莫名其妙,太過狠毒,這已經遠遠超過了正當立場,合理範疇,難免要使人懷疑瘋掉的到底是皇后,還是皇上。

關於那拉氏,也就是《如懿傳》主角如懿的斷髮之事,有人還曾以這件事為乾隆辯解。

南京博物館的“走進養心殿”特輯中,據說有一份“十五阿哥請安折”,當時乾隆如此批道:

“跟了去的女子三名,當下你同福隆安審問他們十八日如何剪髮之事,他(她)們為何不留心,叫他們出去他們就出去嗎?要尋自盡難道他們也裝不知道嗎?”
“再令阿哥公主福晉們進去,福隆安有持去的旨意,你看著,阿哥們念,他(她)怎麼禮,做何光景,一一記下,不必寫摺子,涿州接駕你再奏。”
“皇后此事甚屬乖張,如此看來,他(她)平日恨我必深。宮外圓明園他住處、淨房,你同毛團細細密看,不可令別人知道,若有邪道蹤跡,等朕回宮再奏,密之又密。”

這份折批我既沒見到原本,也沒有見到影印本,但是乾隆的十五皇子永琰,也就是嘉慶,當時既然虛歲才6歲,雍正16個兒子中活下來的,既然也只有前面四個,那麼這裡說的這位十五阿哥,想必自然該是乾隆叔叔,康熙十五子允禊了。

不管怎麼說吧,以這本折批來看,如懿當時斷髮,顯然是曾把身邊的人支開的,而乾隆在此後的處置中,顯然也曾命人特意觀察、記錄她接旨時的反應。

這幾點都很符合常理,但是是否就可以以此,及乾隆那句“她平日恨我必深”的猜測,來斷定乾隆本人對如懿當時的斷髮原因,也是茫然呢?這恐怕很值得商榷。


如懿冤死,天下不服,乾隆陷入重大道德危機,連兒子嘉慶也要翻案


2


如懿當然不可能真的瘋了,那麼她怎可能毫無緣由,毫無先兆地就突然斷髮?

結果她肯定是想得到的,她這斷髮,分明是一種決然,抱著死志,而且她所針對的,也肯定不會是對她非常好的太后,那麼乾隆對這背後的原因怎可能一無所知?

他為什麼會不管什麼,都不要寫摺子,而要當面密奏?甚至還要“密之又密”地看管?這難道真僅是出於一般的保密需要?或者說斷髮的如懿不宜讓人看到?

一個瘋子會需要仔細觀察她的反應,及是否有“邪道蹤跡”嗎?這分明是怕如懿洩露什麼,再有什麼過激行為。

要知道,乾隆的詩雖寫得不怎麼樣,但文人的表演功夫卻相當了得,他作為一個帝王的詐偽,在歷史上也非常著名。

就比如他對待太后。

乾隆在冊封如懿的過程中,之所以要一再聲明這是奉太后懿旨,其實有二個原因,一個是內心裡極不情願,算是對富察氏和自己的一個交代,一個是標榜自己孝。

清朝特別重孝,乾隆也確實孝,但是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乾隆是孝而不順。他把孝給你可以,但你只可被動接受,他在某些事上可以孝順,但在某些事上卻絕對孝而不順,會使盡各種技巧,向著影帝寶座攀登。

乾隆的這種性格,就連太后起初都沒有看清楚,所以她有一次就“斗膽”給乾隆提了二個政務方面的建議。太后提的啊,乾隆很孝順,他立刻把事辦了,但是私下裡呢?

乾隆不但把傳話的那個太監一會兒辣椒水,一會兒老虎凳,弄得生不如死,還一再嚴厲訓誡,太后干政為什麼不勸諫?她老人家沒文化不識字不知道這個,難道你們也不知道嗎?

他那矛頭明明是指向太后的,但他卻沽名釣譽,曲裡拐彎,這弄得“沒文化不識字啥也不知道”的太后,從此只好謹慎避開雷區。

所以在如懿這事上,乾隆口頭上的那些表達,根本當不得真,真要知道他是怎麼回事,只有從他的作為上細細推敲。


如懿冤死,天下不服,乾隆陷入重大道德危機,連兒子嘉慶也要翻案


3


當時觀念中,帝后為天下之父母,所以父母失和,皇后出事,這就震動朝野,人人關注。

乾隆只有一再降罪,任意處置,這當然是不行的,所以如懿出事之後,民間就花邊新聞亂飛,大臣們就時不時地要出來搗蛋。這件事居然時過幾十年都難以休止,幾乎貫穿了乾隆的後半生,真真讓乾隆狼狽不堪。

具體情形講述之前,還請各位上帝一閱九鴉兩篇前文,《《富察皇后之死,使大批官員遭殃,乾隆永不進濟南,一生如在深淵》,及《如懿真相:靠甄嬛上位,被魏瓔珞趕超,一生是富察氏陪襯,一再被傷害》,以明瞭前因後果,相關事件,免得模糊。

(富察皇后之死,使大批官員遭殃,乾隆永不進濟南,一生如在深淵)

(如懿真相:靠甄嬛上位,被魏瓔珞趕超,一生是富察氏陪襯,一再被傷害)

且說乾隆三十一年七月八日,乾隆又一次從圓明園出發,帶著太后去熱河避暑去了。他們剛剛到達避暑山莊,如懿的訃告就從京城送到。

如懿是七月十四去世的,如此大事乾隆自然得有反應,但是乾隆是如何昭告天下的呢?他發了這樣一份詔書:

“據留京辦事王大臣奏,皇后於本月十四日未時薨逝。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盡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程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餘,病勢日劇,遂爾奄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交內務府大臣承辦。著將此宣諭中外知之。”

如懿斷髮被幽禁之後,這可是乾隆第一次正式公佈內情,也就是我跟皇后沒啥,她真是突然瘋了,連對太后的孝道也沒了的意思。

而且,她也是真病死的,是沒福承受太后的“慈眷”,和我的“恩禮”。

乾隆正是有了這些,才可以說下面這些話,要大家都明白的:

她這樣原本該廢掉才對,但是我對她多好,名號仍舊保留,還“格外優容”,只不過皇后到底是行為不端的,所以這就不能按照皇后的規格下葬了。

如懿斷髮之事已過一年,乾隆為什麼現在才說,為什麼要這樣說?

因為現在不說不行了啊,朝野之間都在追問,各種傳言滿天飛,通通都在指向皇上失德。瘋了嘛,所以才斷髮,不孝嘛,所以才幽禁,我不但行為正當,而且還尤其仁德。

但是瘋了的人,何來的孝不孝,說什麼行為不端?你早已經把人家的皇后、皇貴妃、嫻貴妃、嫻妃冊寶都收走了,又哪來的保留名號?你把人家幽禁在冷宮,只給二個宮女服侍,又哪來的格外優容?所以乾隆的這道詔書就通篇都是謊言。

這些地方都是謊言,那斷髮之事又豈能是瘋病那麼簡單?所以這也又更加令人質疑、不滿,倒顯得乾隆說了不如不說。

而且乾隆之所以沒有公開廢去如懿名號,也是有原因的,這原因大臣們都非常清楚。


如懿冤死,天下不服,乾隆陷入重大道德危機,連兒子嘉慶也要翻案


4


乾隆實際上在去年南巡迴來之後,就已經打算廢去如懿名號了,不料這時候卻有一個傢伙出來阻攔。

此人是刑部侍郎阿永阿,旗人。

阿永阿在起初打算阻攔時,曾經非常猶豫,因為他知道這事非同小可,說不定會腦袋搬家。他最怕的倒不是自己死,而是會牽連到老母。

但是他媽僅用一句話,就讓他熱血沸騰起來。

你是天家貴胄,怎可以因父母之故違背盡忠之志?只管做你的事去,不用管我!

阿永阿就這樣跪拜了老母,扛著他那可“立掃千人之命”的筆尖兒去了(刑部管人命,他自己這樣說的),這件事當然惹得乾隆大怒,立刻下令召集九卿議罪。

人都到齊了,乾隆怒聲道,阿永阿是宗戚近臣,難道他也敢學漢人惡習,靠此來博取聲名嗎?

乾隆先給人定下罪名,然後就命人發言,哪知道,他首先碰到的是兩個老滑頭。

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陳宏謀說,皇上說的對,這要是臣家裡的事,也無可奈何,兵部尚書託庸說,帝后即臣等父母,父母失和,為人子者何忍去辨別其中是非?

這兩個人表面看起來當然都是指責阿永阿的,但是他們是大事化小,把它當家事來說的啊,而且託庸那不忍辨別是非,只是不忍,這豈不是說裡面真有是非,並不如乾隆說的那樣簡單?

陳宏謀、託庸這樣模稜兩可耍花槍倒也罷了,最可氣可恨的,卻是以戶部侍郎兼署刑部侍郎事的寇汝城,他居然出來說了一句:阿永阿有母在堂,盡忠就不能盡孝。

這當然就是赤裸裸地來為阿永阿開脫,甚至指責乾隆了,乾隆一怒之下,當即發話,你是家中獨子,何不歸家盡孝?

乾隆的意思如此明顯,寇汝城果然立刻跪下謝恩,請求回家養老,於是五月二日,乾隆的詔書就迅即下達了:阿永阿革職發配到黑龍江,刑部侍郎由四達擔任,寇汝城罷官回家。

皇帝乾隆用強權取得了勝利,但大臣們的態度他也看到了,所以這廢后之事,他也就再沒提起。

不是說他善於作偽嘛,他有的是辦法。


如懿冤死,天下不服,乾隆陷入重大道德危機,連兒子嘉慶也要翻案


5


廢后之事,這是乾隆與大臣的第一回合,而如懿喪禮,則是他們的第二回合。

如懿死後,乾隆剛發佈完那道自辯詔書,就在七月十九日又有一道嚴旨頒下,裡面說的是:

“御史李玉鳴奏,內務府辦理皇后喪儀,其上墳滿月,各衙門應有照例齊集之處,今並未聞有傳知是否遺漏等語。實屬喪心病狂!去歲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聞,今病久奄逝,仍存其名號,照皇貴妃喪儀,交內務府辦理,已屬朕格外優恩。前降諭旨甚明,李玉鳴非不深知,乃巧為援引會典,謂內務府辦理未周,其意不過以仿照皇貴妃之例,猶以為未足,而又不敢明言,故為隱躍其辭,妄行瀆擾。其居心詐悖,實不可問!李玉鳴著革職鎖拏,發往伊犁。並將此曉諭中外知之。”

乾隆又一次曉諭中外,措辭嚴厲到令人戰慄。

那麼這位李玉鳴御史又是怎麼招惹到他的呢?

其一,皇后葬禮,原本是該交給禮部主辦的,而乾隆卻交給內務府,這很容易讓人懷疑乾隆是怕外面的人看到什麼,皇后是不是非正常死亡,是不是死況極慘。

其二,至少,乾隆是打算用內務府來玩些花樣的,也就是並不按禮部該有的程序、規格走。實際上大家看到的也正是這樣。

如懿既然是以皇貴妃身份安葬,那皇貴妃死後,親王、將侯、四品大臣以上,及皇子、妃嬪們,按照大清舊例,就該早中晚三次齊集祭奠,但是如懿這一次,並沒有。就是其他一些該有的舉動,內務府也一無動靜。

這無疑證明,乾隆這一次的按皇貴妃規格下葬,又是一派胡言,所以李玉鳴就終於坐不住,也來跟乾隆槓上了。

他不但要求切實按皇貴妃的規格辦理,還要求行三年喪禮,只是他當然不能說這是乾隆的過失,只能把矛頭指向內務府,或者委婉提出,這是不是詔書中有所遺漏。

李玉鳴身為御史,本有彈劾百司之責,按道理,他就是說錯了也無罪,何況他說的還是正理?然而已經鐵了心要跟死人死磕的乾隆卻不管這一套,他竟立刻給李玉鳴加了一個“喪心病狂”、“居心詐悖”的罪名,把他發配到伊犁去了。

李玉鳴和阿永阿都是一樣的結果,都一輩子沒有回來,都死在流放之地。

乾隆殺一儆百,欺騙天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這樣一來,大臣們果然再也不敢輕易冒頭,但是輿論卻像暗流一般,在地底下更加洶湧起來。

乾隆如此一來,內務府那些奉承慣了,最善玩花活的傢伙,當然也尤其知道該怎麼辦了,所以這之後,如懿就被草草葬在了純妃墓內。

純貴妃的墓富麗堂皇,排場極大,看起來十分符合如懿的身份,但那卻是人家純貴妃的墓!


如懿冤死,天下不服,乾隆陷入重大道德危機,連兒子嘉慶也要翻案


6


世間凡好作偽之人,往往都是最重面子的,乾隆所為其實也有極力維護尊嚴和麵子的原因。

他越想維護,就越需要撒謊,越撒謊,就越被動,越被動,就衝突越多,氣越大,所以這事最終,在一定的程度上,就變成了他與臣民的一種較量,一種慪氣。

乾隆越這樣做,就越顯得絕情寡恩,毫無道理,就越讓全天下同情如懿,於是如懿死後的歲月裡,人人為如懿喊冤的情形就越發嚴重、綿延。大家明著不行暗裡來,私底下的議論指責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小說、野史也紛紛出土。

一切既然都是指向乾隆私德的,乾隆陷入的當然就是一場重大的道德危機,以下這幾件事都足以說明,乾隆當時有多麼孤立,多麼狼狽。

皇后之死震動朝野,甚至傳到了國外,就連乾隆也不得不承認“皇后一事,天下人所共知共聞。”因此他許多年來為平息輿論,維護形象,就只好動不動發明旨為自己辯護。

但是他由於言行極其不一,說來說去又無非是莫須有那一套,所以他就只能一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乾隆四十三年,如懿已去世十二年,乾隆居然仍舊會遭到一場公開的攻擊指責,這就更加能說明問題。

此年九月,乾隆東巡到錦縣,平地裡忽然蹦出一個秀才金從善,也晃著筆尖兒向他衝來!金從善所上的呈書誰都沒見,想必很早就被毀了,但是他到底要幹些什麼,卻大體可以從乾隆的詔書裡看到。

乾隆九月份為金從善所下的那道詔書非常之長,這其中主要說了金從善四項罪,妄言立儲,妄言立後,請他納諫、施德,請他下罪己詔,而這幾項,都是以皇后之事為中心的。

一個小小的秀才而已,乾隆逐條批駁,細細分辯,那個累!這還不是因為這草叢裡蹦出來的小秀才代表了民意,代表了天下輿論,遠比幾個大臣更為可怕?

且看他在尤其有關皇后的那一節是如何批駁的。

​“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崩逝時,因那拉氏本系朕青宮時,皇考所賜之側室福晉,位次相當,
遂奏聞聖母皇太后,冊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又越三年,乃冊立為後,其後自獲過愆,朕仍優容如故,乃至自行翦發,則國俗所最忌者,而彼竟悍然不顧。然朕猶曲予包含,不行廢斥,後因病薨逝,只令減其儀文,並未降明旨,削其位號。朕處此事,實為仁至義盡且其立也,循序而進,並非以愛選色升,及其後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況自此不復繼立皇后,朕心事光明正大如此,洵可上對天祖,下對臣民,天下後世,又何從訾議乎。該逆犯乃欲朕下罪已之詔,朕有何罪而當下詔自責乎!”

看吧,乾隆這一次是他自請冊立如懿的,而非奉太后懿旨了,他還要一再說明,先前冊立不是因為愛美色,其後處置也並非如懿年老色衰,失去其愛。

一個皇帝竟要為一個小小的秀才如此辛苦辯解自己並不是好色,並非見異思遷,這讓人看了不禁發笑。

做風流天子,大不易也。

小秀才金從善居然要乾隆下罪己詔!民間顯然是早已給乾隆判刑,並毫不容情的,所以乾隆也只好用嚴刑,來堵塞天下悠悠眾口了。

然而金從善豈能不知前面已有多少人因為如懿遭殃?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這其實就跟如懿斷髮一樣,人家並不怕死,都是為了一個理來的,所以兩年之後,就又有一個督察院書吏嚴增,用一個冊立皇后的要求,把如懿舊事又翻騰出來了。

這些人簡直沒完沒了,弄得乾隆頭疼不已,他越發不耐煩了,於是直接就把嚴增處死。

請他立個皇后而已,居然斬立決!乾隆在這件事上完全失控。

乾隆對皇后的處置,顯然使他付出了絕大的代價,但他是鐵了心要把這事隱瞞到底,做成一個鐵案的,只可惜,他只能使世間對他的評判更加雜亂,把名聲搞得更臭。

久而久之,大家就充分撲騰想象的翅膀,把男人所可能有的所有失德,夫妻反目所可能有的所有原因,都渲染到他頭上了。

更有意思的是,他死之後,據說他兒子嘉慶皇帝在親政之初,就曾下令把那拉氏按照皇后喪儀重新下葬,這真是妥妥的打臉。

乾隆的父親雍正,向來被人稱為刻薄寡恩,當年乾隆上臺,為了博取寬仁英明的名聲,不也曾立刻巧立名目做了各種翻案糾偏嗎?

他能夠為自己,為鞏固地位,順從民意,打雍正的臉,他兒子自然也可以打他的臉,這種事可不只是他會做。

只不過他們都需要在自己的臉面和父親的臉面之間,找一些平衡,玩弄一些糊弄鬼的把戲罷了,所以那拉氏的結果就很可能是,一面以皇后之禮從新下葬,一面又仍舊呆在純妃地宮裡。

皇帝們的所謂仁義大抵如此。


文 | 九鴉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