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晉祠10大文物景觀一覽,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後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在晉祠下車後,首先到達的是晉祠公園,環境不錯,可隨意看看。步行約10分鐘,穿過公園便可到達晉祠的主體區域。景區內,晉祠“三寶”和“三絕”是每一個來到晉祠的人都不可錯過的景觀。

西周周成王姬誦封胞弟姬虞於唐,稱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後來叔虞宗族的一支遷至晉陽,在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建祠宇,稱唐叔虞祠。虞的兒子燮因境內有晉水,改國號晉。

聖母殿為晉祠古建三絕之一。創建於宋天聖年間。聖母傳為叔虞之母邑姜。聖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寬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補塑2尊。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態莊嚴,雍容華貴,鳳冠霞帔,是一尊宮廷統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動,情態各異,是研究宋代雕塑藝術和服飾的珍貴資料。

木雕盤龍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盤龍雕柱,雕於宋元佑二年。八條龍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雖已近千年,鱗甲鬚髯。

魚沼飛樑建於宋代,呈十字橋形,如大鵬展翅,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形狀典雅大方,造型獨特。

金人臺共有四尊鐵人,因鐵為五金之屬,人稱之為“金人臺”。西南隅的那尊鐵人,鑄於北宋紹聖四年,保存完整。據說,鐵人忍受不了夏天的炎熱,走到汾河邊想過河。見一條小船,鐵人要求船家帶他渡河,船家道破了鐵人的本相併把它抬回金人臺。聖母令手下將領,在鐵人的腳趾上連砍三刀,作為對不服戒律的懲罰,金人腳上迄今還留著三刀印痕。

在難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樓,俗稱梳妝樓,別號水晶宮。據傳,水母姓柳,住在晉祠附近的金勝村。但是,她嫁後遭婆婆虐待,每日到遠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將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無法休息。騎馬人送給柳女一條金絲馬鞭,並告她馬鞭放在甕中一提,水即滿甕。這個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發現,趁柳女回孃家不在從甕中提起馬鞭,頓時大水湧出即將淹沒村莊。柳女聞訊趕來,坐在甕上讓水勢變小得救了人們,水母也再沒有離開水甕。


水鏡臺是明清戲臺,臺上東部為重簷歇山頂,演戲時用為後幕,臺上西部為捲棚歇山頂,面向聖母殿,三面開敞。戲臺分前後兩部,從建築形制來看,後臺為明代建造;前臺是清代補建。前臺立十二根明柱支撐捲棚式屋頂。後臺臺身四角立柱,有兩面圍廊與前臺連成一體。前後臺之間設上下場門,中以木板隔開,上懸“水鏡臺”橫匾。臺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

對越坊在晉祠景區中軸線上的金人臺西,建於萬曆四年,造型優美,結構壯麗。此匾由明代書法家高應元所題,二字為榜書金字,筆力遒勁,宛如游龍。相傳,高應元的母親患偏頭痛頑症,百醫無效,後在呂祖面前求得一簽,簽上寫著“添磚加瓦”,高應元在祠內仔細觀察,發現殿、堂、樓、閣、亭、臺、橋樣樣都有,惟獨缺少牌坊,所以便選擇在金人臺西造了這座牌坊,並親手書寫匾額,懸於中央。

周柏唐槐,二者都是晉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是周代種植的柏樹,茂盛蔥鬱,位於聖母殿北側,原先本有兩株,名為齊年古柏,如今只剩這一株。周柏唐槐樹幹粗壯,需數人才能合圍。唐槐是唐代時種植的槐樹,位於水鏡臺前,是晉祠古樹中最繁茂的一株。每到春夏之季,樹綠蔭濃。


聖母殿的中央是“邑姜”像,左右兩廡有40多位侍者。在聖母殿內尚存的43尊彩繪塑像中,除聖母像兩側的小像是後來增補的外,其餘都是宋初原塑。在大殿正中幔帳內的聖母,頭戴鳳冠,面部靜謐慈祥,雙腿盤坐在木製的方座上,一隻手放在胸前,一隻手放在腿上,手指隱在袖內,身上穿著的蟒袍沿著膝蓋垂向座位下邊,整個塑像形態顯得穩定而端莊。侍從都是各有專職,身份、性格也是無一雷同。

難老泉俗稱“南海眼”,出自斷岩層,終年湧水,北齊時有人據《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之句起名“難老泉”。泉上有亭,亭上懸掛著清代學者傅山寫的“難老泉”三個字。當年李白來到這裡,曾讚歎說:“晉祠流水如碧玉”。晉水有三個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魚沼泉,一是難老泉。難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晉水的源頭就從這裡流出,長年不息。

晉祠創建年代久遠,所處地理位置優越,以大量的古建築、雕塑、碑刻、壁畫、古樹名木,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築、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鑑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的且跨越的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築藝術寶庫中一份珍貴的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