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的起源,真的是「吹牛皮」嗎?

吹牛"一詞我們經常掛在嘴邊,各地人對吹牛也有不同的說法,貴州人稱“擺龍門陣”,重慶說“日白”,客家話說“車大炮”等等,各地對於吹牛有不同的叫法,那麼吹牛一詞的來源是哪?經過鄙人在網上的各種搜查發現三種吹牛一詞的來源。

吹牛的起源,真的是“吹牛皮”嗎?

1. 從前宰羊時放完血,屠夫會在羊的腿上割開一個小口,把嘴湊上去使勁往裡吹氣,直到羊全身都膨脹起來,用刀輕輕一拉,皮就會自己裂開。這叫吹豬或吹羊。如果誰要說可以把牛皮吹起來,那就是說大話了,因為牛皮很大,而且非常堅韌,根本吹不起來。所以"吹牛"就是說大話的代名詞!

吹牛的起源,真的是“吹牛皮”嗎?

2.據專家考證,“吹牛(皮)”一詞起源於黃河上游一帶。古代的交通不太發達,當黃河流經青海、甘肅、寧夏、陝西等省境內時,因沿途水急灘險多流沙,很難行舟(木製船難操縱還常被撞壞)。因此黃河上游沿岸的居民為解決渡河運輸上的困難,就想出了“皮筏代舟”的辦法。 所以,皮筏子是黃河沿岸人們渡河時,最具特色的傳統工具。皮筏子古代又稱“革船”,因其使用羊皮或牛皮製成而得名。當人們宰殺牛、羊時,先剝下牛、羊的整張毛皮,然後用鹽水將整張毛皮脫毛,再把植物油塗抹在四肢及頸部,最後將其浸水、曝曬,讓整張皮變得鬆軟後用細繩將其縫製成袋狀,只留一個小孔。對著小孔吹足氣後,將小孔封緊,然後把多個皮袋固定在木排下,如此就製成一個皮筏了。 當然,在古代是沒有打氣筒和幫浦可利用的,要想將羊皮袋灌飽氣,就只能靠嘴吹了。雖然羊皮袋體積較小,可以用嘴直接吹起,但是吹的人也要體格強壯、肺活量很大才能吹得起。而牛皮袋由於體積太大,想用嘴直接吹起來根本就不可能。如果要把牛皮袋灌滿氣,通常就必須由幾個肺活量大的成人,輪流往牛皮袋裡吹氣。 因此,在黃河上游一帶,如果有人說他能吹起牛皮袋,當地的人聽了,沒人會相信,都會認為他是在說大話;而對喜歡誇口炫耀自己的人,當地居民往往會說∶“你要真有本事,就到黃河邊上去吹牛皮好了!”從此,“吹牛(皮)”不僅成了“誇口說大話”的代名詞,並逐漸流傳開來了。

吹牛的起源,真的是“吹牛皮”嗎?

3.事情是由君的遊歷開始,每次歸來都是講得天花亂墜。一次去了西京長安,又在胡冒出亂吹:“長安城裡馬路有三百丈寬(歷史考

證盛唐時為一百米,丈量比米制大三倍多),樓宇林立,那鐘樓鼓樓更是高聳入端,鼓樓那面鼓法丈量,只要聽聽鼓聲,讓你猜想去吧!每當暮鼓響起,東海邊便雷鳴交加,波浪滔天,潮水徒漲!這都是那鼓聲所起,鼓聲激起海潮湧,海浪再助鼓聲響。壯觀啊!壯觀!”

這時聽眾中不少人聽得出神,也有人詰問:“竟有這事,我怎麼沒聽到過這鼓聲!”

其間有一人出列,端莊大方,口氣非常平和,揚揚手道:“這也讓你們驚奇麼?我曾見一頭牛,前腳站在天安門前,腦袋伸到黃河裡喝水。”

剛才吹鼓的那人馬上進行反駁:“天下那來這麼大的牛?”

而後,說牛之人不緊不慢,不溫不和地道:“你說沒有那麼大的牛,拿什麼來蒙你的鼓呢?”

這一來,說得吹鼓的人張口結舌,引得眾人轟動大笑。此一著顯而易見,吹牛者比吹鼓者技高一籌。被大家推崇說大話的王,吹牛也成了吹噓的專用詞語,替代了吹類的同義詞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