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媽媽》導演陳暢:要讓孩子學會選擇和承擔


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大多數中國家庭以孩子為軸心旋轉的傳統卻並沒有改變。無論國內國外,中國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與成長,捨棄自己的事業甚至個人生活,選擇“陪讀”的現象,屢見不鮮。正在播出的電視劇《陪讀媽媽》就是聚焦“陪讀媽媽”這一群體,由梅婷、許亞軍、胡先煦主演。

《陪讀媽媽》導演陳暢:要讓孩子學會選擇和承擔

《陪讀媽媽》的導演陳暢年紀尚輕,沒有體驗過“陪讀家長”的生活,卻曾經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被陪讀孩子”。陳暢家在蘇州,12歲就在家人安排下來到北京上學,父母陪了他四天,便回蘇州工作了,一開始,他感覺被父母扔下,心中不乏委屈孤獨,隨著年紀增長,倒是有了“天高任鳥飛”的自由感。但到了青春期,陳暢比較叛逆,正是剛上高中的“關鍵時刻”,母親為了陳暢辭掉了工作,來到北京租房,成了一位“陪讀媽媽”。

一開始,感覺“失去自由”的陳暢想方設法地讓母親回家,然後過了半年,卻慢慢習慣了母親陪伴的日子,一年後,他開始明白了父母的苦心,“那個情緒其實是慢慢變化,因為你能夠看到她為了你付出太多。”

《陪讀媽媽》導演陳暢:要讓孩子學會選擇和承擔

這讓陳暢剛接觸《陪讀媽媽》這個項目時,就產生了興趣。在劇中,陳暢把那時的情緒心境,用在了《陪讀媽媽》中的小主人公丁一一(胡先熙飾演)身上。丁一一被父母連哄帶騙送出國,在異國求學生活不順心,便使了歪招想逼迫父母讓他回國,卻被精明的母親一一識破。母子倆鬥智鬥勇,成了故事的看點。

陳暢表示,一開始在接觸海外的陪讀媽媽們前,他想象中的她們是“很悲壯的”,然而真的接觸下來,發現這些媽媽們都精力旺盛,能言善道。雖然親子關係、孩子學業,甚至與遠在祖國的“留守爸爸”的關係都需要她們操心,但她們的堅韌強大是毋庸置疑的。陳暢決定用更喜劇的方式去講這個故事,“我們在面對家庭問題啊,家庭關係亮起紅燈的時候,往往很嚴肅,很苦大仇深,但我希望用一個喜劇的方式呈現,這不會消解戲劇衝突,反而是另外一種藝術方式。”

舞臺劇導演和演員出身的陳暢,將一些舞臺劇的形式感和呈現手法用在了《陪讀媽媽》中。本身很有喜劇節奏感的他,也在整體創作和現場編排,給了演員們一個喜劇的空間。而這種呈現方式,使得劇集本身雖然對陪讀生活的艱辛不易有許多展現,容易走向苦情的氣氛卻往往被喜劇性化解。在陳暢看來,這才是生活給我們留下的溫情的一面。

《陪讀媽媽》導演陳暢:要讓孩子學會選擇和承擔

導演陳暢、演員鄔君梅

【對話】

“要打動年輕人,感情必須是最真實的”

澎湃新聞:作為一個有過“被陪讀”經驗的人,現場是不是能給胡先煦很多表演上的建議?

陳暢:跟他聊得確實比較多,但因為我是上世紀90年代在北京上學,他是00後,比我小太多了,所以我的需求跟他的需求,包括在接受事物的角度和感情上,其實是不太一樣的。現在的孩子還是比以前的孩子,相對複雜一點,在情緒處理上他們也更成熟。

比如在劇裡邊有一場戲是他向一個女孩表白,女孩拒絕了他,說我把你當做弟弟看。當時我跟他講這場戲的時候,我說我小時候的感覺是,因為其實年紀小,你不會說是刻骨銘心的感情,你也沒有成年人多大的思想包袱,說表白被拒以後會是一個滅頂之災,或者肝腸寸斷。我說本來你們也是好朋友,她拒絕了,你可以坦然一點。我說小孩心思不要那麼重,演得輕鬆一點,或者假裝輕鬆一點,自我解嘲一下。

然後他說不,他說:你要知道,雖然我才16歲,但是我心裡也有我的世界,當我被一個女孩拒絕的時候,我也是會傷感憂鬱的,我也是走心的,你們不要看我們小,其實我們我們的思想跟成年人是一樣的。

所以他演得很成人化,反而這種處理還讓我感覺挺對的,因為你要打動當下的年輕人,所以肯定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感情和自然流露的東西,必須是最真實的。

《陪讀媽媽》導演陳暢:要讓孩子學會選擇和承擔

《陪讀媽媽》截圖,梅婷飾演陪讀媽媽李娜

澎湃新聞:梅婷飾演的李娜,是一個職場精英,這其實在她之前的作品中,是比較少見的類型。

陳暢:劇本創作我也參與了,我在做劇本的時候,希望是一個比較大大咧咧的,然後有點軸,有點二的虎媽,我一聽說是梅婷的時候,心裡邊也有點懷疑,但一見面,我的想法就轉變了,因為確實她在鏡頭前鏡頭後判若兩人。當我跟她聊這個角色時,我第一句話就是:我希望這個人物喜感。她一聽就特別高興,她說:你不知道我在上學的時候交的作業全是喜劇,但別人老讓我演苦情戲,說句實話,我哭戲不好。

這一次我也非常大膽,希望她有一些喜劇上面的塑造,她的完成度非常高。

澎湃新聞:整部劇是一個很現實主義題材的東西,但在表現風格上也會出現一些比較跳脫的東西?

陳暢:題材不該成為創作的限制,在風格上我認為是可以有多樣性的,不是現實主義就一定要多麼接地氣,或者說地氣不是這麼接的。不是婚姻一亮紅燈,兩個人就要一哭二鬧三上吊,這個事生活中當然有,表現戲劇衝突可以有這樣的辦法,但也有別的方法。比如我在這個戲裡,夫妻吵架,吵著吵著笑起來了,也許就因為對方的某一個舉動,讓你回憶起你們美好的某一刻,突然之間你就吵不下去了。這就是生活,就是觸動到你心裡那個柔軟的部分。

澎湃新聞:陪讀是我們國內非常普遍的現象,但這個對於國外家長來說還是比較罕見的,你個人是怎麼看待這樣的差異?

陳暢

:我認為,這肯定是跟咱們傳統教育和思想有關的。說句實話,雖然時代在進步,但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教育傳統思想,包括道德標準,它確實沒有多麼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我們從小受父母的教育影響,我們在教下一代時,會不自覺地把那個東西帶進來,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要養兒防老,望子成龍,光宗耀祖,這都是中國人固有的道德標準和傳統教育。這個確實跟國外並不太一樣。

我個人認為,還是要給孩子空間,而且我們的家長要有一個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才能給孩子也培養出這樣的能力。如果家長都沒有,那我們怎麼去給孩子培養這種能力?如果不培養這種能力的話,人云亦云,跟風的事情會比較多。這也就是《陪讀媽媽》中,我所要傳達的一個意義。

在教育方式上,或者在思維模式上面,我們也會有一個對比,一個是國內家庭的傳統的教育,一個是國外比較開放式的教育。傳統的教育也有弊有利,開放式教育裡也存在弊和利。這都是一種呈現,我認為沒有對與錯,都是一種文化的呈現。

《陪讀媽媽》導演陳暢:要讓孩子學會選擇和承擔

《陪讀媽媽》截圖

“你都失去自我,孩子怎麼可能有自我”

澎湃新聞:我注意到這個劇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團體,叫上海陪讀媽媽互助會。這個東西是取材於現實嗎?

陳暢:應該是在現實中本來就有,因為編劇亮眉俠,她本身就是一個陪讀媽媽,在國外有十年陪讀經驗。

當我們設身處地到那個環境裡去,跟每個陪讀媽媽聊天,感受是不同的。我們想要做的陪讀媽媽,好像挺悲壯的。我去的時候,發現每一個女人都是神采奕奕,像男人一樣精力充沛。當然她們的生活是以孩子為中心,我很多次跟她們一塊吃飯,她們都是帶著孩子一塊來的。然後我問你們是從哪來的?從補習班來的。因為溫哥華的學校教育到下午3點半就完了,所以孩子有大量的業餘時間怎麼辦?中國的家長就是給孩子不停地報班,而且他們也說,只有讓他們增強自己的文體特長,才是進入西方社會主流圈子的一塊敲門磚。比如說你要考名校,學校會特別注重這種文體方面的特長。

澎湃新聞:以前很多國內家長會覺得把年紀小的孩子送到國外,孩子可以輕鬆一點,不用像國內壓力和競爭那麼大,其實現在看來是一樣的。

陳暢:我認為真的是一樣的。沒拍這部戲之前,我的孩子現在一歲半,作為父母,我已經在想他的未來了,我們家裡也討論過,是不是等到高中就送孩子出去。拍完這部戲,我的思想有變化。我認為孩子可以出去,但你送孩子出去,就是希望他能夠獨立生活。

這部劇裡我主要強調的是兩點:選擇和承擔。其實我們孩子在選擇和承擔上,他們做的太少了,他們自己主動的去選擇東西太少了,他們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也太少了。我們說我們讓他們去國外,培養他們自主,培養他們承擔,可是你人又跟過去了,那何必呢?家裡還有個守望爸爸,就太……

《陪讀媽媽》導演陳暢:要讓孩子學會選擇和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