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隋五铢的分类和历史分期在我们之前两章已经有过介绍,

作为隋五铢的引申,

我们本章就给大家介绍一点冷知识,

这得从隋代五铢钱的减重和修模情况讲起。

隋五铢沿袭了北朝时期对模钱(母钱)进行修鋊的做法,

这种做法既有非官方层面的磨鋊减重,

也存在官方主导下的成序列减重。

正是因为隋代政府对盗铸行为进行严厉打压,

因此区分出减重序列完整、存世量较大的隋五铢版式,

有助于厘清官铸和私铸五铢钱。

01

隋五铢中的减重情况

按隋五铢减重的方式差异,主要可以分为缩径减重、修穿减重和平磨减重三种。

(1)成序列的缩径减重现象

缩径是北魏以来分阶段对铸币进行缩小直径以减重的主流做法。

一般而言直径愈小的钱币重量相对愈轻,不过由于在翻砂铸币流程中可能存在模钱印压型腔过深或过浅的情况,由此造成相同直径的钱币厚薄不一,重量存在差异。

“正样”型隋五铢中目前仅见正样版具有较为完整的缩径减重序列,直径从25.3mm缩小到18mm左右。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大字”型隋五铢中有大字版和大字长金版两种版式具有较为明显的缩径减重序列,说明这两种版式具有一定的铸期。

大字版初铸直径为24mm,最小直径为22mm左右。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大字长金版直径自23.5mm降至22mm不等。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曲笔”型隋五铢初铸直径为24mm,最小直径在22mm左右,一般直径多为23mm。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除以上三型四版存在较为明显的缩径减重序列,其余版式存世量不大,难以判断其是因铸期较短还是统计标本过少而未呈现缩径特征。存世量在十枚之内的版式不具典型性,因此不作罗列。

大头金版直径通常在23.2mm左右,未见明显减重序列。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平头金版直径通常在23mm左右,未见明显减重序列。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大字短铢版直径通常在23mm左右,未见明显减重序列。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2)磨鋊边郭的缩径减重现象

除了对模钱进行缩径减重,还有一定比例的五铢钱是在铸造后经人为磨鋊边郭以减重或取铜。

第一种情况是将流通子钱经过旋磨边道减小直径作为模钱铸造钱币。如下图钱币正面移动造成边郭宽窄不一,而背面并没有移动。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第二种情况则是直接旋磨钱币边道以减小直径。如下图右边的钱币是“置样”五铢磨边。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下图为正样版与大字版磨郭较多的样式。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3)平磨减重现象

隋五铢中有将钱面背平磨以使钱变轻薄的做法。大量直径相同的同版式五铢厚薄差异很大,虽然可能存在部分钱币经流通磨损或模钱损耗造成的轻薄。

但这种在三型多版式中普遍存在且钱币面背磨损程度与穿孔磨损程度不一的现象值得着重注意。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02

隋五铢中的修模情况

(1)隋五铢的修整穿孔

隋五铢中普遍存在修穿现象。一部分钱币的广穿是铸造形成,即通过修锉模钱穿孔减少铸造成品的重量;另一部分钱币是对子钱进行冷加工修穿,手法分为锉、凿等方式。修穿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打磨穿孔毛刺,另一方面也可能用于减重。

类圆形修穿样式虽可能是由于后期穿绳磨损造成,但从大量此类实物穿孔保留的合范线痕迹判断,应当普遍存在将模钱的穿孔削磨为类圆形以铸造减重钱的现象。这一样式在正样版、大头金版、大字版、曲笔版等三型多式中均普遍存在。

正样版中的类圆形修穿现象: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大字版中的修穿现象: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大头金版中的修穿现象: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曲笔版中的修穿现象: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锉穿一般是指子钱穿孔上的冷加工痕迹,在直径23mm-23.5mm的正样版中较为常见。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凿穿同样是各版式中常见的修穿方式,在“置样”五铢中即有出现,其目的是为了凿掉穿孔毛刺,因此不属于减重形式。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2)隋五铢修整边郭与文字情况

隋五铢中存在相同直径的钱币但是边缘宽度不同的现象,即“阔缘”和“细缘”。一般而言初铸的大样钱币边缘更阔,

在减重过程中通过旋磨模钱或子钱边道使边缘变窄。

如下图所示,批量钱币生产过程中可能由于模钱旋边程度不一产生子钱的阔缘和细缘差异。至于铸造后打磨钱币边缘毛刺也属于修整边郭,在此不做单独讨论。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翻砂铸钱工艺中将模钱印制型腔铸造子钱,由于铜液在冷凝过程中收缩,因此子钱直径会小于模钱,

理论上用大直径模钱翻铸小直径模钱,再以其翻砂铸币可得到直径明显变小的钱币。

这样缩小直径的方式遵循等比例缩放原则,一些边缘特别宽阔的钱币则可能是有意为之。阔缘钱无论在隋、唐还是两宋钱币中均有出现,所占比例并不大。

隋五铢中存在阔缘的版式主要有正样版和大字版。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正样版中有一些旋削边郭内侧以使文字离郭的实例,可能是炉记的形式。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至于文字也有修整的情况,一般是对笔画细节进行修改。

下图中的两枚钱币为同坑,右边那枚“五”字修改明显,而“铢”字依然为正样版字体的样式。这种做法可能是为了区别炉系而故意为之。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下图这枚正样版钱币因为模钱上的五上横缺失而特地增补了一横。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下图右边的大字版“铢”字金旁第一点重复并外压边郭。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曲笔版中同样存在修改笔画的情况。部分曲笔版五铢的“铢”字巾部末笔被截短。依北朝炉记的一般做法,可能也是为了区分而故意做的炉记。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3)隋五铢的炉记和星纹

隋五铢沿袭了北魏以来在模钱上增加阴刻炉记的做法。至于星纹的性质可能是炉记,也可能是厌胜纹饰。前文所提到的增改笔画的情况也可能是炉记。

阴刻炉记主要见于正样版中,尤其是“置样”五铢一般有五交笔处的阴刻横划炉记。

这种炉记在直径24mm和23mm左右的减重钱中依然可以见到。下图分别为直径25mm和22.9mm的正样版五铢,其五上横处均有同一修模痕迹,五交笔处有阴刻横划。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一些“置样”五铢除五交笔的阴刻外,在铢字上下另增添有阴刻竖纹炉记。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纤字长金版与大字长金版中的疑似炉记。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隋五铢中的星纹有面穿上或下星、五右星、五交笔星、五内星、背穿右星等,均为固定记号。

小谈隋五铢(三):修 · 减

隋五铢作为五铢钱币的尾声,

充满着神秘与传奇,

后世自然也会有仿铸,

那仿铸的具体版别、型式为何?

隋五铢的历史意义究竟是什么?

我们在下一章里寻找答案。

一朝旧事,回肠生情;

一品古泉,万般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