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私伙局」爲粵樂注入生命力

在廣州有1300多個私夥局,多數是中老年人在自娛自樂,而“青蘿樂坊”則顯得十分特殊。這個活躍在廣東音樂發源地——番禺沙灣的私夥局,成員都是“80後”“90後”,在工作之餘,因熱愛傳統音樂走到一起,他們湊錢購買樂器、道具和服裝,玩音樂的同時想將廣東音樂發揚光大。

粵樂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廣東的文化名片。近年來,因為“非遺熱”,粵樂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視和支持,可是,同粵曲粵劇一樣,粵樂目前仍然面臨著演出不旺、新作難有、聽眾流失、後繼乏人等問題。粵樂的傳承,需要有更多的像“青蘿樂坊”這樣熱愛廣東傳統音樂的年輕人加入。只有通過不斷吸收新鮮血液,粵樂才會有年輕的聽眾、年輕的演員,才會生生不息。粵樂最盛之時為上世紀20、30年代,具有很強的時代特點,要吸引現代年輕人,必須要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前提下進行一定的創新,在音樂內容、形式和傳播方式上,都要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審美意趣。比如在粵劇領域,取材自3D武俠網遊《劍網3》的粵劇《決戰天策府》受到很多年輕人的歡迎,就是因為對傳統粵劇作了符合年輕人的創新性改編。

“青蘿樂坊”也為粵樂和粵曲粵劇的傳承找準了一個方向——社區化。文化傳承的關鍵在於將其變成生活的組成部分,每週固定的練習,定期的演出,不僅成為“青蘿樂坊”成員生活的一部分,也潛移默化影響他們身邊的人,培養更多的愛好者和支持者。而年輕人聚集的“青蘿樂坊”出現在沙灣,也並非是偶然,因為這裡是廣東音樂的發源地。因此,私夥局更有群眾基礎,這也是社區化的前提。

應該說,粵樂粵劇粵曲的傳承與當前加強社區文化建設的目標不謀而合。相關部門不妨在這方面多發力。現在,不少中小學開設了粵樂粵劇的選修課,還有身段操,將這些成果引入社區,培養更多的年輕觀眾,讓更多人瞭解粵樂粵劇,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人們能學習粵樂粵劇,愛上粵樂粵劇,這樣,傳統文化才會越來越有生命力。

(譚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