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聚合力村寨變遷煥生機 江口「紅色引擎」給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江口縣始終堅持以民心黨建引領脫貧攻堅,不斷創新基層組織建設路徑,構建基層組織工作體系,通過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發展集體經濟、制定村規民約等舉措,開創了農村發展新局面。

“主題黨日”迸發紅色動能

9月7日,江口縣農牧科技局黨支部食用菌臨時黨小組把活動陣地建在了桃映鎮雙龍社區食用菌產業基地,4名技術骨幹現身說法,就茶樹菇出菇期間的管育技術進行了培訓指導,幫基地補齊了技術上的短板。

“這樣的活動我們基層喜歡,實打實為我們發展產業送來了技術,增添了信心。”桃映農業服務中心郭啟雲說。

當天,江口縣348個基層黨支部同步開展了“主題黨日”活動,8000多名黨員參與。

去年來,該縣把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作為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有效載體,固定每月第一個星期五作為“主題黨日”,通過不斷創新“主題黨日+”模式,強化民生要素,讓黨員受教育,讓群眾得實惠。

該縣自開展“主題黨日”活動以來,每月一主題、月月有活動、支部齊動員、黨員全參與雷打不動,一些黨員從“請都不來”到“不請自來”,支部就像磁鐵,把黨員凝聚在一起,基層組織“神經末梢”徹底打通,活力被全面激活。

集體經濟變身“致富動車”

金秋時節,走進壩盤鎮龍陽村,3650畝軟籽石榴種植基地一個個鮮紅碩大的石榴掛滿枝頭,為全村2575人開啟了增收致富的大門。

龍陽村地處偏遠,長年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為大力發展致富產業,增強“造血”功能,該村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通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動集體和群眾雙致富。

經過外出考察學習,結合龍陽村當地的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該村最終選擇將軟籽石榴作為主導產業,並建立“村集體+合作社+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抱團”致富。

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把全村3650畝土地進行量化入股,通過實施“三變”改革,實現了村民人人是股東,戶戶按股分紅,極大地調動了群眾參與發展產業的積極性。

“我家有3畝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每畝土地每年分紅6000元,在石榴基地打零工,每天還有80元工錢,一年下來能拿到1萬多元工資,比自己種地划算多了。”談起種植軟籽石榴帶來的好處,正在鋤草的楊南昌笑得合不攏嘴。

該村支書吳進益介紹,軟籽石榴種植基地建立以來,一年四季都能為附近村民提供不同就業崗位。農忙季節每天有上百人在基地務工,一年發放務工費200多萬元。

此外,龍陽村還採取“以短養長、長短結合”模式,發展林下養雞2萬羽、黃桃200畝、龍蝦50畝、蜜蜂200桶等。產業的不斷壯大,讓龍陽村每年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15萬元以上,讓群眾的腰包實實在在的鼓了起來。

近年來,該縣按照產業發展“八要素”要求,精準聚焦產業選擇、組織形式、利益聯結、基層黨建等各環節,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打造成為“致富動車”,做大“集體蛋糕”,帶動群眾致富。

截至目前,該縣已實現104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產業全覆蓋,形成了村村有致富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新局面。

“村規民約”孕育文明新風

“村裡整潔漂亮了,村民們謀正事的多了,想集體利益的多了,講文明、講禮貌的多了。”快場村不少群眾感嘆,實施村規民約“十二條”以來,愛護環境衛生蔚然成風。

和許多農村地區一樣,群眾生產生活垃圾處理在快場村曾是個老大難。“因為沒有形成自覺維護公共環境衛生的習慣,村民們亂丟垃圾,嚴重影響了快場村的形象。”快場村支書鄭雲清說。

隨著梵淨山知名度的不斷提升,讓地處梵淨山核心區的快場村逐漸成為鄉村旅遊的“香餑餑”。因此,鄉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成了快場村走鄉村旅遊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該村通過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結合村情實際,制定出臺了《快場村規民約》“十二條”,內容涉及村風民俗、紅白喜事、村容村貌、社會治安等多個方面。尤其在環境衛生方面,倡導創建宜居宜遊美麗家園。

誰履行《村規民約》,誰就能成為典型,誰就是文明村民,榮譽就會刻在所有人的心裡。為強化《村規民約》的執行力和約束力,該村還成立了監督小組,不斷形成了相關獎懲機制,促使群眾相互約束、相互督促,按規定辦事。

此外,該村配套成立了快場村“垃圾兌換機構”,與“十二條”共同架構起一“疏”一“堵”的環境治理機制,在實踐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並孕育出強大的文明力量。

不僅是看得見的環境在變化,還有看不見的鄉風已潤入心田。通過“村規民約”,倡導文明新風尚,村民都樂意遵守,鄉風民風也發生了持續性好轉。

去年來,該縣持續開展黨的政策好、人居環境好、社會風氣好、幹群關係好“四個好”宣傳創建活動,將村規民約作為推進村民自治、樹立文明鄉風的有力抓手,有效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提升了鄉村治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王勇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