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文化的獨特景觀——牌樓,中國特有的建築藝術和文化載體


牌樓,與牌坊類似,中國傳統建築之一。一般來說,牌樓的功能作用主要有三個:其一是作為裝飾性建築,增加主體建築的氣勢;其二是表彰、紀念某人或某事;其三則是作為街巷區域的分界標誌。牌樓這種建築形式最早見於周朝,最初用於旌表節孝的紀念物,後來在園林、寺觀、宮苑、陵墓和街道均有建造,北京是中國牌樓最多的城市。圖為中國傳統牌樓。

北京的牌樓比別的城市多,數百年國都使北京的殿堂、廟宇、大建築群,以及需要紀念和表彰的事件、人物相對要多,作為裝飾性的牌樓也就多起來。元大都時,全城分為50坊,明代分四城(區),36坊,清代分五城(區),坊依舊。這也是北京牌坊多的一個原因。圖為北京,東嶽廟神路街牌樓。在北京的牌樓中,規模最大的是"五間六柱十一樓"。

牌樓是一種柱門形構築物,一般較高大。舊時牌樓主要有木、石、木石、磚木、琉璃幾種,多設於要道口。牌樓曾作為多屆世博會中國館的門面建築,吸引了世人的視線。一八六七年世博會中國館牌樓使用木、竹和麥稈等材料,造型簡單,令人賞心悅目;一八七六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中國館以一座精心雕鑿、塗飾的全木牌樓為正門,濃郁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參觀者和各國參展官員;一九零零年巴黎世博會的中國牌樓外形仿造國子監琉璃牌樓,氣勢恢弘。


牌坊與牌樓的名稱現在都在混用,但是在最初是有區別的。牌樓和牌坊的區別在於牌坊的橫樑上不起樓。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它有更大的烘托氣氛。但是由於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於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築物,而且又多建於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後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

從形式上分,牌樓只有兩類。一類叫"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顧名思義,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的。另一類是"不出頭"式。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如果分得再細一些,可以每座牌樓的間數和樓數的多少為依據。無論柱出頭或不出頭,均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頂上的樓數,則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宮苑之內的牌樓大都是不出頭式,而街道上的牌樓則大都是沖天式。

牌樓由這麼幾部分組成:第一個叫做基座。由於牌樓整體的重量都承重在立柱上面,為了立柱的穩固性,要有基座來固定。第二,有立柱。牌樓是靠幾根柱子立起來的,這個柱子要想立得住,就要有夾杆石。然後有坊梁,牌樓幹什麼的,有坊額,有題字的地方,有樓頂。這個之所以叫樓,叫牌樓,因為它有頂,而且頂是等級的一個象徵。圖為中華獨一無二的“八腳牌樓”――安徽歙縣許國石坊。


黃琉璃瓦牌樓檔次最高。上邊是三個樓,下邊還有四個樓,我們稱這樣的牌樓為"七樓三開間四柱,七樓的牌樓"。有七個樓,最高的是九個樓。原來還想設計更高的十一個樓,超過它,如此在全國都非常罕見,一般封建皇帝最高的也就到九個樓。圖為巍然矗立在西遞村口的‘西遞牌樓’,是西遞的標誌,此座牌坊是明代荊藩首相胡文光的功德牌樓,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

從結構上分,中國傳統牌樓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木牌樓,這類牌樓數最多;第二類是琉璃牌樓,這類牌樓多用於佛寺建築群內;第三類是石牌樓,這類牌樓以景園、街道、陵墓前為多。圖為遼寧錦州,北鎮鼓樓牌樓,是明萬曆八年明神宗朱翊鈞為表彰遼東大將李成梁的功績,命遼東巡撫周詠等人修建的。

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物,都不能以金錢來估量。每座牌樓都可以看作是當時歷史事件的見證。如東長安街牌樓和東單牌樓就曾"目睹"了火燒趙家樓的壯舉及沈崇受辱的事件等。 總之,應極力保存現有的傳統牌樓,如必須拆除,應考慮遷建,千萬不可廢棄,古蹟文物,千金不換。圖為西安香積寺,牌樓前書“香積古剎”。採用陝西富平特有的金山墨玉所制,為五門六柱式,遠處望去,氣勢恢宏。


陝西韓城文廟的牌樓。

圖為四川瀘州堯壩古鎮,堯壩寨木牌樓。

山東曲阜,孔林牌樓。

臺北自由廣場牌樓,高聳威嚴,全顯中國宮殿式建築富麗堂皇之美,更顯示濃烈的藝文氣息。

中國水鄉浙江省烏鎮西柵牌樓。

陝西華陰華山風光,牌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