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倫定律:「成功的人生,充滿了失敗的氣息」

“成功的人生,充滿了失敗的氣息。”在失敗的苦痛中升級認知,在逆襲的快感裡感受成熟。


01

即使是金掃帚,也要敢領

爛不丟人,怕才丟人

近日,作為第一個到場領取“金掃帚最失望導演獎”的人,王寶強上了熱搜。

金掃帚獎設立9年以來,王寶強是第一個到場領獎的導演。王寶強說自己親自來接受批評,是因為自己愛電影,尊重觀眾,想借此機會,向觀眾說一聲對不起。即便知道這是一個很不光彩的獎項,但是希望以此鞭策自己進步。

王寶強的獲獎影片是他的導演處女作《大鬧天竺》,他坦言自己第一次當導演,確實欠缺經驗,希望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領這個獎。他相信通過努力,自己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導演和電影工作者。

當王寶強親自領獎並致歉的時候,同獲“最失望導演獎”的畢志飛卻在微博寫下“關於金掃帚獎,不做回應。我在等待來自戛納的消息。”戛納?這莫名的自信。

王寶強的《大鬧天竺》的票房是約7.6億元,而畢志飛的《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僅有233萬票房,票房和“獲獎”態度一樣,天差地別。

金掃帚獎,類似於美國的金酸莓獎,其用意在以嘲諷而非褒獎的形式,鞭策電影人。“爛不丟人,怕才丟人”,正是廣大網友力挺王寶強的原因。

王耳朵先生說“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應該情緒穩定、內心強大。”這句話特別適用在受挫上。而一個人面對失敗的態度,正反映了他的格局。

如果用一句接地氣的話來說,類似於“宰相肚裡能撐船”,氣量大、度量足,更重要的是,能成為宰相的人,是經過了多少苦難和挫敗依然屹立不倒的人,常人眼裡的大風大浪,在宰相眼裡“都不是事”。

害怕失敗,就是變相地拒絕成功。

看看王寶強的演藝生涯,從天降機緣的一次“配角傻根”一路走到“影帝”(憑藉《盲井》獲得法國多維爾亞洲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從演員再到參與影片製作、擔當導演,王寶強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可能性的期待越來越大。

儘管得到金掃帚獎,也依然對導演之路充滿期待,這樣的人生,足夠勵志,而隨著事業和人生挫折一路飆升的格局,也讓王寶強成長為一個備受歡迎的公眾人物。

用行動表明態度,用道歉、說明、期許,表達直面問題、改變現狀的決心。這是王寶強的格局和擔當,不僅收穫了媒體頭條、熱搜流量,也獲得了行業和粉絲的認同。

02

越能扛事兒,勝算越大

最怕啥都沒幹,還說自己不曾失敗

沒有哪個成功人士或者成功團隊、企業沒有經歷過失敗,失敗是必然,把失敗看作成功的前奏、看作是機會和成長,這就是“比倫定律”要告訴我們的。

正如它的提出者美國考皮爾公司前總裁F·比倫說的,“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你就未曾勇於嘗試各種應該把握的機會。”

的確,比起失敗,更可怕的是沒有給自己創造失敗的機會。

寶潔公司有這樣一個規定:如果員工三個月沒有犯錯誤,就會被視為不合格員工。對此,寶潔公司的解釋是:那說明他什麼也沒幹。什麼都沒做,不敢嘗試,自然不會失敗。所謂優秀員工,一定是那些敢於嘗試、不怕失敗、不怕擔責,直面挫敗並找到出路的“問題解決者”。

李嘉誠說“成功的人生,充滿了失敗的氣息。”成功的團隊亦是。

張瑞敏在創立海爾之初,曾經將七十六臺冰箱一字排開,並請員工用大錘將他們全部砸毀。原來,張瑞敏和客戶一起檢查庫存時,發現有五分之一的冰箱有質量問題,五分之一啊,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這背後的資金、時間和人力成本,可能讓一家企業面臨多大的危機,張瑞敏心裡是清楚的。

但是,比起這些,張瑞敏更清楚唯有客戶至上、品質保障才能幫助一個企業走得遠、走得久。因此,他毅然決然地用這種“昭告天下”的方式,狠狠地砸毀了有問題的冰箱,讓客戶看到自家企業對質量第一的堅守態度,也希望員工可以把“嚴把質量關”作為最本質、最基礎的工作理念。

有人說,正是不怕事、能扛事、敢於面對失敗的企業家精神,成就了張瑞敏,也成就了海爾集團全球領先的家電製造商的品牌擔當。

作家餘華曾經說,“中國年輕一輩人裡面,很多優秀者,但很少能扛得了事的人!”扛事,這樣的事,多半和挫敗、困境相關,是一個人扭轉局面的能力,是否能臨危不懼、臨危受命、轉危為安、走出困境、逆襲超越,就是判斷一個人是否能扛事的表現。

職場喜歡承擔責任的強者,越能扛事的人,逆商越高,反敗為勝的機率越大。

Amdocs是一家做軟件和服務的公司,這家公司的市值接近100億美元,其總經理坦言,在面對求職者時,最關注求職者表現出的對失敗的恰當態度,他希望自己的員工是可以接受失敗、並且會從失敗中學習的人。

這位總經理說,比起那些完美的簡歷,他更希望在求職者的簡歷中看到一些“失敗案例”。因為他相信鼓勵創新的領導者不會將失敗當成缺點。

他希望在面對面的交流中,能看到求職者從失敗中吸取了教訓,“比起那些死守想法冥頑不靈最後釀成巨大損失的人,迅速承認失敗並且著手下一個項目的能力,也是一種本事。”

比爾蓋茨認為習慣於失敗是成功的基礎,所謂將失敗常態化。而如何用更好的姿態面對失敗呢,比爾蓋茨的一個做法就是僱傭在其他公司有失敗經驗的人做助手,借用他們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

03

失敗是試金石

看清自己,認清世界

有人說,快樂是天分,痛苦是比快樂更重要的天分。而失敗最能給人痛苦和折磨,在自我重建裡找到苦中作樂的方式,失敗就增加了快樂的天。

“真正的樂觀不是少不更事的歡顏,而是久經挫敗後的仍舊不氣餒、不退縮,對未來充滿信心、發自內心的陽光和熱忱。”

陳冠希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說,自己在豔照門事件後,失去事業的同時,更失去了幾乎香港的所有朋友,沒有任何一個曾經的香港好友還顧及昔日友情。所以,失敗不就是試金石嗎,能迅速檢驗出你平日裡看不出的人心人性,能讓你徹悟後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面對人情世故,對聚散更坦然。

沒有永遠的贏家,失敗是必然,失敗能讓一個人更加認清自己,所謂自我認知,不經過“失敗”的境遇,就沒辦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升級。

第一次被領導罵,第一次被客戶投訴,第一次被同事吐槽,甚至第一次失業,第一次創業失敗,無論是生活的爆擊,還是職場的重擊,失敗無所不在,只有經歷過失敗,才知道自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能扛多大的事。

失敗帶來的逆商提升,是認知升級最快最狠的方式。辯證看待成敗,不在失敗裡久留,本就是逆商極高的表現。

是一蹶不振、意氣消沉,還是洗心革面、徹底反思、重頭再來,消沉的時間長度,消沉期對待周遭的態度,這些都會讓你更加了解自己,也讓世界更加了解你。

愛迪生為了一項發明,不惜失敗八千次,有人問他是否覺得這樣做浪費了時間,是否因此感到沮喪時,他說:“我為什麼要沮喪呢?這八千次失敗至少使我明白了這八千個實驗是行不通的。”所以在愛迪生看來,之前的八千次只是證明那樣做行不通,而最後行得通的路一定是在這個失敗的基礎上找到的。

我們從小就聽到“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樣的話,但是稍微有點判斷的人都知道,不是失敗成就了成功,而是在失敗裡反思、專注、鑽研的態度和麵對挫敗越戰越勇的毅力,讓失敗孕育了成功。

所以王石說,失敗並非成功之母,失敗次數多了就徹底失敗了。能揚長補短的地方儘量揚長補短,能克服短板,並且把短板變成優勢,那更加難得。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04

研究失敗,比享受成功的時間更久

企業的容錯機制,是企業成熟度的表現

據說,IBM的一位高管曾經因為失誤,給公司帶來了一千萬美元的損失,高管擔心自己要被開除,更擔心公司要他個人承擔一部分損失。誰知道,當時的董事長把他叫到辦公室,不但沒有開除或者要他賠償,反而給了他一個更高的職位。

這位高管異常感激,但是也萬分不解,他問董事長為什麼要這樣做時,董事長說“要是我開除你,那又何必在你身上花一千萬美元的學費?”

我們常常把面對挫敗的態度和一個人的逆商聯繫起來,如果是以企業為單位,企業的容錯機制就是其成熟度的表現,也可以看作企業的逆商。

敢於嘗試並且鼓勵員工嘗試、試錯的企業,有更強的抗壓文化和風險應對機制,而員工因為受到鼓舞有更強的信心去挑戰,在挑戰裡又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這就是一個企業的容錯態度,這樣態度背後的企業文化必然是敢於挑戰、敢於嘗試和創新的。一旦將容錯機制貫穿在企業管理的日常中,人人不必因為失敗擔驚受怕,敢嘗試的衝勁超過了怕擔責的顧慮,企業自然發展得更好。

最後,職場或生活,企業或者個人,失敗都是嘗試才會有的一種結果,失敗過至少證明努力過,所以失敗當然是成功的基礎,讓認知升級,再在升級後收穫成功,而逆襲似乎更能刷新存在感。

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失敗,失敗就有了更強大的存在價值。就像比倫定律說的,失敗也是一種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