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超級全球化」,中國最需要的是話語權!|社會科學報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美國雷曼公司破產誘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十年後,全球化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逆全球化”和“超級全球化”同時並存。前者是工業化進程中美式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後者是全球化在互聯網時代的必然發展。我們要高度重視“超級全球化”現象,積極應對“超級全球化”的挑戰和風險,積極建構全球化進程中的中國話語權。

原文 :《應對“超級全球化” 建構中國話語權》

作者 : 王戰:上海市社聯主席,教授

權衡: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

胡曉鵬:上海社科院世經所副所長,研究員

圖片 |網絡

全球化歷史進程與新階段

我們可以把全球化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農牧社會的全球化。

始於2000年前的絲綢之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化。當時的歐亞大陸被綿延6000公里的絲綢之路聯結在一起,貿易和交流通路的興盛促進了當時歐亞大陸的發展和繁榮,也促使著中國傳統社會走向鼎盛。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第二階段,工業社會的全球化。一是英國主導的海外擴張時期。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為化解生產力過快增長所引起的生產過剩危機,以英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爭奪殖民地的海外擴張應運而生。此時的全球化帶來了先發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卻具有強烈的侵略和殖民色彩,在落後國家的抗爭中走向終結。二是聯合國主導的關貿總協定時期。戰後基於市場規則和要素流動的全球化運動深入發展,國際貿易、國際投資乃至國際金融成為推進全球化的主要途徑。三是從1990年代開始,迎來了美式全球化。美式全球化以美國和美元共同主導為起點,以底特律城市破產為拐點,以信息化國際化美元與本土化美國分離為終點。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超級全球化”是數字化時代的經濟全球化。如果工業化是塑造全球的肌肉和四肢,早期的信息化是塑造全球的基礎神經元,而複雜技術的集成則是塑造全球神經系統乃至大腦。當前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的進展,預示著地球“大腦”功能的成型,最終必然是打造全球治理的硬件與軟件,形成地球的大腦中樞神經,21世紀後葉整個世界將進入地球擬人化時期。所謂地球擬人化,特指人類藉助複雜技術(無線傳感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神經傳感、全息影像等)集成的手段,給地球裝上“擬人化”智能系統,讓地球具備神經反應和仿生模擬能力,進而推動人類全面進入感知、互聯、智能的現實世界,實現國與國、人與人、人與地球之間自主的共榮與協調。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超級全球化”大致又可分為三個階段。孕育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那個時期的經濟全球化表現為工業化推進信息化,在三個方面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工業品和消費品的智能化和網絡化;生產方式的柔性化;產業發展的融合化。2008年迄今是發展階段。“互聯網+”掀起了信息化引領工業化的潮流,大數據成為支配經濟全球化的“超級要素”,新興經濟體擁有“彎道超車”的能力。2008年以來,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明顯高於發達經濟體,這中間互聯網的力量不可小視。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最後是成熟階段。從長期看,科技進步將朝人工智能化與地球擬人化方向發展,徹底削弱地理空間在經濟全球化中的作用,個體與整體、國別與全球、短期與長期的利益關係加速調整,合作共存型經濟全球化將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唯一出路。“超級全球化”進入成熟階段後,人類可以按照精準、動態、計劃的原則管理生產和生活,徹底突破了人類生理、空間地理和標的物理的侷限。此時,全球性的社會主義發展形態將越來越顯著。

全球化新趨勢與“超級全球化”的必然性

全球化呈現出四個新趨勢。第一,以個人為中心。互聯網改變了全球化的驅動主體,原先那種以國家和大公司主導的全球化正在被分散化的小型個體替代。因為互聯網讓小型創新型公司乃至個體創業者的商業創新容易脫穎而出。

第二,大數據將支配全球資源配置。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數據革命”,大數據被賦予多重戰略含義。從資源的角度,數據被視為“未來的石油”作為戰略性資產進行管理;從治理角度,大數據被用來提升治理效率、重構治理模式、破解治理難題,它將掀起一場國際與國家治理革命;從經濟增長角度,大數據是全球經濟低迷環境下的產業亮點,是戰略新興產業的最活躍部分;從國家安全角度,全球數據空間沒有國界邊疆,大數據能力成為大國之間博弈和較量的利器。國家競爭焦點將從資本、土地、人口、資源轉向數據空間。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第三,超級本地化與超級全球化將協同推進,成為全球性商業模式。在全球高度互聯的時代,本地化與全球化的界限日益模糊。原本侷限於本國的經濟活動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輕鬆開展跨國經營。反之,全球商業模式通過客戶精準畫像也可以成功在地化,在地化與全球化只需通過互聯網加以轉換即可完成。一個“不分國別市場以大數據優化和整合全球資源配置的、且能夠給當地創造價值”的全球化經濟體系全面發展起來。這個體系將從根本上改變美式全球化那種“利用他國資源為自己服務而不管別國好壞”的自私性質。

第四,新興經濟體成為經濟全球化新動力。全球金融危機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明顯高於發達經濟體。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中產階層的大量出現,新興經濟體將成為未來消費增長的新亮點。互聯網和大數據將為全球新興經濟體的增長提供新的動力。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從全球化的歷程以及未來趨勢來看,“超級全球化”的出現有其內在必然性。“超級全球化”是全球經濟新週期的表現。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顯露了美式全球化的缺陷——過度崇尚“高科技+金融”的發展模式。而互聯網技術的突破和商業應用,以更加平等、開放、共享的方式推動全球資源配置,推動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互聯網+實體經濟引領的全球化替代美式全球化,是驅動全球經濟進入新週期的引擎。

“超級全球化”是信息技術新突破的必然結果。每一次顛覆式技術創新,都極大推動了全球化的深度和廣度。今天,人類進入信息社會,對全球性要素配置提出了分工、聯合生產的新要求。未來,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將在現有可見的物質世界外衍生出一個既無疆域也無核心的全新網絡空間。在這個空間上,積澱的大量數據、物物之間溝通互聯加上人工智能所產生的思考能力,將引導我們進入“超級全球化”時代。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超級全球化”是對美式全球化的一種反思及修正。美國主導的擴張型全球化越是走向深入,內在的衝突和矛盾就會越劇烈,繼續推進的難度就越大。在衝突不斷升級的過程中,互聯網技術及其商業模式為更多新興國家提供了自主平等的發展機遇,創造了更好的共享共贏資源配置方式,是解決美式全球化內在衝突的必然結果。

“超級全球化”的影響與挑戰

“超級全球化”集聚了三重特性。一是超越傳統工業化。通常所說的工業化,發韌於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在數字信息時代,互聯網、人工智能與傳統工業緊密結合,產生出智能化的工業互聯網,是更高層次的工業化。二是超越傳統經濟全球化。通常所說的經濟全球化,核心表現為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今天,建立在互聯網之上的經濟活動超越了生產和消費的時空限制,全球流動和在地生產達成統一,實現了全球國別經濟的協同發展。三是超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通常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建構在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基礎上的私人生產方式,過度生產、資源錯配是這種生產方式不可迴避的根本矛盾。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今天,互聯網促使共享經濟成為新的常態模式,資源的精準配置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得以改觀。“超級全球化”時代,機器人逐步取代人的簡單重複勞動,人的自由發展和全面發展有了新的物理空間,全球越來越朝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

“超級全球化”會對世界產生哪些積極影響

?在全球生產和資源配置方式方面,主要有四點:1.互聯網平臺推動資源共享,大數據優化資源配置;2.人工智能顛覆勞動方式,創設出新人口紅利;3.“互聯網+”通過改善傳統產業、創造新產業,促進新型就業增長;4.互聯網帶動供應鏈無縫鏈接,全球生產管理更加高效。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在全球消費模式方面,遠程消費使地理因素不再是限制消費的理由;支付寶、微信錢包等各種互聯網金融產品使信用消費成為主流;互聯網共享平臺提高了生產效率,帶來了價格的透明,生產者的消費者福利同時增加。在產業鏈和價值鏈方面,“超級全球化”時代,產業創新速度將以幾何級數增長。這意味著所有產業在互聯網平臺的推動下都可能成為全球性產業,並在大數據的支撐下獲得更好的發展。在全球治理方面,“超級全球化”背景下,國家間的綜合實力較量轉化為以智慧城市為大平臺的競爭,國家戰略將以匹配平臺戰略為導向。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面對“超級全球化”,人類社會正在超越工業文明,構築新的信息文明、生態文明和治理文明,有挑戰也有機遇。信息化危機與信息文明並存。隨著人工智能與地球擬人化的發展,信息化危機被放大。高危漏洞、網絡攻擊、信息詐騙等安全威脅日益增多。合作共存、共同構建全人類的信息文明範式將成為人類社會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唯一出路。

全球治理危機與治理文明並存。特朗普推行逆全球化政策,全球治理將從單純的經濟層面延伸到意識形態、地緣政治衝突層面,轉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將成為全球治理走向新高度的基本條件。

“超級全球化”時代的全球治理還將全面延伸到公司層面與網絡領域重塑全球治理文明迫切要求全面協調國家、公司、個人三方利益關係,治理難度加大。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全球生態危機與生態文明並存。“超級全球化”大大提高全球資源的配置效率的同時,也加劇了全球資源消耗,可能引發全球生態危機。如何實現發展與生態的良性循環,如何更好地保護地球,終將是人類不可迴避的共同難題。全球生態文明必須從自覺走向以共存、共建、共享為核心的新方向。

中國應對的戰略舉措

面對正在到來的“超級全球化”,中國政府需要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在樹立“風險意識”同時,明確應對的戰略舉措。

第一,以戰略規劃引領和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制高點,抓住“超級全球化”新機遇。建議儘快制定和落實五大戰略:一是大力實施“互聯網+”戰略,推動數字經濟發展。二是加快實施“人工智能+”戰略,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動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做好信息安全的頂層設計,完善互聯網治理體系。四是積極探索推進大數據治理平臺建設。五是實施人才強網強國戰略,儘快組建一支掌握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高科技人才隊伍。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第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倡導綠色發展理念,實現全球化可持續新發展。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規定。“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向全球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應與“綠色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為此,我們要加快與沿線國家共同探索構建適用於“一帶一路”發展的綠色金融標準,建立綠色金融風險防範機制,形成“互聯網+”的綠色生態新路徑。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第三,加快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和機制。

一是建成“互聯互通、平等互利、共享共治、安全可靠”的數字絲路經濟帶,構建人類共同富裕的命運共同體。二是倡導推出國家數字貨幣與建立全球數據銀行,完善國際金融治理體系。三是積極防禦互聯網安全威脅,爭取互聯網治理的中國話語權。目前,已有中國專家加入到ICANN理事會,且中國在防火牆相關技術、IPV6、5G等標準上取得較大進展。此外,中國還可以把中國局域網(.cn域名)拓展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此爭取更大的互聯網治理話語權。四是健全配套的法治化營商環境。重點是加大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加強網絡安全、數據隱私保護及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第四,倡導互聯網時代“社會主義救世界”的新理念,推動調整全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傳統經濟全球化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世界範圍內更加尖銳地表現出來。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理論和實踐發展的內在邏輯與“超級全球化”的開放、包容、普惠的發展理念完全契合,必將引領、推動公平包容的國際新秩序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我們要認真總結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經驗與教訓,更清醒地認清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優越性,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救人類”的信心和理念。同時,中國應積極輸出在實施“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戰略以及發展“共享經濟”、“普惠金融”方面的成功經驗,使之成為信息全球化時代消除世界貧困、縮小貧富差距難題的最佳實踐範例,以此樹立中國在新一輪全球化進程中的大國地位。(忻尚卿整理)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25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文章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应对“超级全球化”,中国最需要的是话语权!|社会科学报

社會科學報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官網

http://www.shekebao.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