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證經濟的四個基本特性

“區塊鏈有什麼用?”
答案藏在區塊鏈的技術與經濟基礎特性中。

觀察了以太坊帶來的變化後,區塊鏈特徵以及這些特徵相關的應用已經較為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四個基礎特性分別是:不可篡改;智能合約;不可複製的唯一性;去中心自組織或社區化。
區塊鏈不只是技術,它還將從經濟、管理、社會層面帶來變化,它可能改變人類交易的方式,它將改變貨幣、賬本、合同、協同等方面,這是稍後要討論的。
本文摘編自方軍的一本即將出版的區塊鏈普及書籍,這可能是第一本從互聯網視角討論區塊鏈的書。


通證經濟的四個基本特性


01

四大特徵之一:不可篡改

區塊鏈最容易被理解的特性是它的不可篡改的特性。

不可篡改是基於“區塊+鏈”(block + chain)的獨特賬本形成的:存有交易的區塊按照時間順序持續加到鏈的尾部。要修改一個區塊中數據,需要重新生成它之後的所有區塊。

通常,區塊鏈賬本中的交易數據可以視為是不能被“修改”,它只能通過被認可的新交易來“修正”。修正的過程會留下痕跡,這也是為什麼說區塊鏈是不可篡改的,篡改是指用作偽的手段改動或曲解。

在現在常用的文件和關係型數據中,除非採用特別的設計,否則系統本身是不記錄修改痕跡的。區塊鏈賬本採用的是與文件、數據庫不同的設計,它借鑑的是現實中的賬本的設計,留存記錄痕跡。

因此,我們不能不留痕跡地“修改”賬本,而只能“修正”賬本。

區塊鏈的數據存儲被稱為“賬本”(leger,總賬),這是非常符合其實質的名稱。區塊鏈賬本的邏輯和傳統的賬本相似。

將區塊鏈投入實用的第一類設想是,利用它的不可篡改特性。農產品或商品溯源的應用是將它們的流通過程記錄在區塊鏈上,以確保數據記錄不被篡改,從而提供追溯的證據。

通證經濟的四個基本特性


02

四大特徵之二:表示價值所需要的唯一性

不管是可互換通證(ERC20),還是不可互換通證(ERC721),又或者其他提議中的通證標準,以太坊的通證所展示了區塊鏈的一個重要特徵:表示價值所需要的唯一性。

在數字世界,我們沒法像擁有現金一樣,手上拿著鈔票。在數字世界,我們需要銀行等信用中介,我們的錢是銀行賬本幫我們記錄的。

比特幣系統帶來的區塊鏈技術第一次把“唯一性”普遍地帶入了數字世界。而以太坊的通證將數字世界中的價值表示功能普及開來。

2018年初,中國的兩位科技互聯網企業領袖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區塊鏈帶來的“唯一性”。騰訊主要創始人、CEO馬化騰說:

“區塊鏈確實是一項具有創新性的技術,用數字化表達唯一性,區塊鏈可以模擬現實中的實物唯一性。”
“區塊鏈到來之後,可以真正使虛擬物品變得唯一,這樣的互聯網跟以前的互聯網會是非常不一樣的。”


03

四大特徵之三:智能合約

從比特幣到以太坊,區塊鏈最大的變化是“智能合約”。比特幣系統是專為一種數字貨幣而設計的,它的UTXO和腳本可以處理一些複雜的交易,但有很大的侷限性。而維塔利克創建以太坊區塊鏈,他的核心目標都是圍繞智能合約展開的:

  • 一個圖靈完備的腳本語言;
  • 一個運行智能合約的虛擬機(EVM);
  • 以及後續發展出來的一系列標準化的用於不同類型通證的智能合約等。

智能合約的出現使得,基於區塊鏈,兩個人不只是可以進行簡單地的價值轉移,而是可以設定複雜的規則、由智能合約自動自治地執行,這極大地擴展了區塊鏈的應用可能。

當前把焦點放在通證(Token)的創新性應用的項目,在軟件層面都是通過編寫智能合約實現的。

在討論以太坊的發展過程中,在冷知識專欄《智能合約》《以太坊的智能合約》中,我們對智能合約進行了很多討論,不再贅述。這裡再借維塔利克的討論,重複一下我們認同的智能合約的軟件性質——它相當於一種特殊的服務端後臺程序(daemon)。在以太坊白皮書中,維塔利克寫道:

(合約)應看成是存在於以太坊執行環境中的“自治代理”(autonomous agents),它擁有自己的以太坊賬戶,收到交易信息,它們就相當於被捅了一下,然後它就自動執行一段代碼。


通證經濟的四個基本特性


04

四大特徵之四:去中心自組織

區塊鏈的第四大特徵是去中心化自組織。到目前為止,主要區塊鏈項目的自身組織和運作都與這個特徵緊密相關。很多人對區塊鏈項目的理想期待是,它們成為自治運轉一個社區或生態。

匿名的中本聰在完成比特幣的開發和初期的迭代之後,就完全從互聯網上消失。但他創造的比特幣系統持續運轉著:無論是比特幣這個加密數字貨幣,比特幣協議即它的發行與交易機制,比特幣的分佈式賬本去中心化網絡,還是比特幣礦工和比特幣開發,都去中心化、自組織地運轉著。

可以合理地猜測,在比特幣之後出現了眾多修改參數分叉形成的競爭幣、硬分叉形成的如比特幣現金(BCH),可能都是符合中本聰的設想。他選擇了“失控”,失控可視為自治的同義詞。

通證經濟的四個基本特性


圖:比特幣在組織上去中心化,在邏輯上集中(來源: 《去中心化應用》,Siraj Raval/著)

在設想未來的組織時,我們心中的理想原型常是比特幣的組織:完全的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但在實踐過程中,為了效率、推了能夠推進,我們又會略微往中心化組織靠,最終在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