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上市潮背後的冷思考

文|卡薩


明天,美團終於要上市了,港交所上市的美團成為繼小米之後第二隻同股不同權的上市企業。

蔚來上市、小贏科技IPO、貓眼遞交招股書...上市消息一個接一個。有一個笑話稱,8月港交所同一天有8個企業上市,但鍾只有4個,所以大家輪流敲。玩笑歸玩笑,中國上市企業多,這可是個不爭的事實。

的確,很多中國企業都把敲鐘當成是終極理想,我國僅A股的上市公司就達到了3500家之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過去的15年裡,美國上市公司的數量從鼎盛時期的7400多家降至3800多家。雖然上市公司的數量在大幅減少,但上市公司總值佔GDP的比例,卻從90%,提高到了150%。

上市公司的數量在減少沒錯,但上市公司的市值卻在迅速擴大。不是美國的創業環境在惡化,而是美國企業不願意輕易上市了。

01

美國的上市熱潮早已降溫,但中國的企業還在前赴後繼。比如最近這段時間,十分引人注目的兩隻“新股”--蔚來汽車和趣頭條。

9月12日,蔚來汽車上市。作為一支一早就被預言破發的新股,它算是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聚光燈打在身上,所有人一起見證著蔚來如坐過山車一般反轉再反轉的股勢。開盤險破發,兩次觸發熔斷機制,上週五盤中振幅高達40%,僅僅兩天,蔚來的市值就縮水了18億。

中國企業上市潮背後的冷思考


9月14日,趣頭條納斯達克上市,當天五次交易暫停,收盤漲幅達128.14%,創下了美國IPO規模超過500萬美元股票的最大首日漲幅。作為上線僅兩年零3個月便登錄美股的企業,趣頭條超越拼多多刷新了我國互聯網公司的上市速度。

上市兩個字,對企業來說,是一個莫大的肯定,對於創始人來說,更是一個光榮的使命。但在蔚來汽車和趣頭條上市背後,緊跟著的卻是鋪天蓋地的質疑聲。透過不斷刷新上市時間的華麗外衣,我們看到的是兩家企業的共同特點:至上市都未實現盈利,甚至是在鉅額虧損中。

從2015年到2018年,蔚來汽車一直在虧損:今年上半年,虧了約33.39億人民幣,2016年和2017年淨虧損分別約為25.73億元和50.21億元,虧損累計已超過109億元。而截至2018年8月31日,蔚來的主力車型ES8共生產2399臺,僅交付1602臺,還有14376臺訂單等待交付。很現實,蔚來汽車的交付能力之弱,遠遠不能讓它給資本市場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中國企業上市潮背後的冷思考


圖片描述:ES8


一同上市的趣頭條也沒好到哪兒去。被稱為三線城市精神鴉片的趣頭條,2016年的淨虧損是1090萬人民幣,2017年,9480萬人民幣,到了今年上半年,趣頭條的淨虧損已經超過了2017年全年的五倍,達到5.144億人民幣。

在趣頭條的招股書上,很明確的顯示著:趣頭條賬面資金為17.66億元,流動負債為5.45億元。直到現在,趣頭條也未實現正向盈利。不僅如此,標榜為中國第二大內容聚合平臺的趣頭條,深陷洗稿的版權危機,僅《財經》雜誌一家,趣頭條就有高達290篇的侵權文章。

比起阿里巴巴、小米上市的水到渠成,恰當其時,趣多多和蔚來的上市略顯猴急。這兩年,隨著中國赴美上市企業的越來越年輕,IPO的熱潮似乎多年來都不曾衰減,反而更甚。

02


在資本市場越來越寬裕,融資渠道越來越多的當下,企業已然有更機動的選擇去獲取資金支持。那為什麼中國企業,還那麼熱衷於上市?

中國企業上市潮背後的冷思考


第一個原因,極有可能是中國高度融資約束的環境,給予了上市公司很多融資便利,讓中國企業不得不通過上市的渠道來尋求利己。對於企業來說,保證自己運營的現金流充足才是活下去甚至壯大的最重要前提。但我國的融資環境是怎樣呢?

中國融資環境以銀行為主導,作為間接融資的主流工具,銀行對於給貸的企業有很強的審核約束。比起民營小公司,國有企業更容易在需要資金時拿到融資。從開放信託業、開放資本市場到股權分置,再到市場化,中國經歷了漫長的幾十年,但大環境對於中小微民營企業的不友好,改變甚小。

到九十年代,我國股市開始慢慢發展起來,這一切才有了一些改變。股市為一些前景廣闊,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提供了融資的便利渠道,而企業一旦搭上股市這個“國家信用作擔保”的大船,底氣便粗了不少。

當你上市了,你的市值可以用股價的數值來確切估算時,當你因為公開募股不得不公示財務狀況時,銀行對你會寬容得多,上市公司的名號自動匹配著你的信用額度,股權質押的存在讓銀行能放心的把錢貸給你。

中國企業上市潮背後的冷思考


銀行不用擔心你還不上錢,一旦真的出現了最壞的情況,銀行可以把你質押的股票拿來交易,彌補你造成的損失。你會發現,一旦你上市了,你很容易就能拿到銀行的借款,在經濟低迷,銀行又不得不放貸維持經營時,他們甚至會求著你來借錢。

據Wind的數據,今年以來,一共有1638億股股票參與質押,質押參考市值1.7萬億元;去年同期有1939億股參與質押,質押參考市值2.48萬億元。所以,一旦你成為了上市公司,你的融資渠道又多了一種。

不怪中國企業那麼趨之若鶩的追求上市,中國的融資環境基於上市企業的融資便利太誘人了,不論你是A股,還是港股,還是美股,只要你上市了,你就能用你的信用溢價換取融資優勢,這是大環境讓他們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第二個原因,上市是創始人或者投資者最好的退出渠道。對於企業來說,上市意味著它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但是對於創始人或是投資者來說,上市,更多代表著一種退出機制。

上市以後,公司可以給你帶來的收入將完全可以用你手中股份的價值衡量。對於一些職業創業者來說,把公司做上市便是他們和這個公司緣分將近的時候,很多聯合創始人在公司上市之後都選擇套現走人,用這部分收入去創立另一家公司,然後再來操作循環另一輪上市。

對於投資者來說,上市更多意味著的也是退出或者為退出做準備。比如Facebook上市時,就有投資人士預警拋售套現潮。而作為中國最大企業買手之一的騰訊,就是“為推出做準備”這種操作的典型代表。騰訊很擅長投資潛力企業並扶植上市,以獲取投資收益。

中國企業上市潮背後的冷思考


去年,閱文和搜狗先後首次公開募股,騰訊作為兩家企業幕後的投資者,成為了企業上市的最大贏家。光是搜狗一家,其敲鐘後騰訊持有的搜狗股票就翻了很多倍,讓騰訊淨賺143個億。

6月,優信二手車於納斯達克上市,早在2015年就投資了優信二手車的百度,持有優信二手車A類普通股7983萬,股權比例8.7%,優信二手車30億美元的市值,讓百度的投資增值到了2.61億美元。可以說,百度花在優信二手車上的投資,3年漲了1.6倍。

很巧,明天上市的美團,和剛交了招股書的貓眼,背後也有一個共同的金主爸爸,對,又是騰訊。騰訊持有美團點評逾20%的股份,是超過創始人王興的第一大股東。如果說,按照美團每股定價60港幣的最低估值來算,騰訊手中的股票價值可能近百億美元。

你看,投資潛能公司,已經成為BAT的重要收入之一。他們在不同領域瘋狂的佈局圈地,據有關數據顯示,騰訊到目前為止已經投資了各個行業的潛能企業有200多家,只要有朝一日企業上市,騰訊的投資回報率都是非常可觀的。

中國企業上市潮背後的冷思考


也許有時候企業本身並不想急著上市,但在大股東的施壓下只能不得已將IPO提上了日程,而目前這個階段,騰訊的投資正將進入收割期。騰訊佈局的出行、金融、知識付費領域的企業都表現不菲,這些企業將帶給騰訊不可估量的收益。

對於公司創始人來說,除了IPO,他還可以通過讓大公司收購自己來完成退出機制。這種方式比上市更加便捷,依傍於大公司,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加持。

不管從哪個方面來說,上市都是中國企業在國情下更好探索發展的最優途徑,是一個未來會更加明顯的市場趨勢。

03


上市,在很多人心中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上市企業四個字在媒體的議程設置中總被放在褒義的位置。上市這件事,有時候是企業自發的目標,有時候是企業不得已的選擇。那從IPO本身這件事來講,對企業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首先,上市可以大大緩解企業股東的資金壓力,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就是首次公開募股,擴大融資範圍,把對原始股東的籌資壓力轉嫁到更多人的身上,與此同時風險也會被分攤。原先可能只是通過私募等方式向特定的人募集資金,上市則會讓你的籌資範圍擴大到全國,甚至全球。與之對應,你能籌到的錢也會更多。

拿京東來說,京東這幾年才開始艱難實現正向盈利,但是想要完善整個京東的鏈條,需要巨大的資金來和同業競爭,不上市行嗎?當然不行。

中國企業上市潮背後的冷思考


上市對企業來說,也是增加品牌知名度的方式之一,用上市兩個字為品牌背書,在國內就是信用的象徵。有些針對高端全球市場的企業會根據發展需求,特意選擇美國上市,尤其“行業第一赴美上市企業”的名號,對他們來說尤其重要。

但有利就有弊,不然不會有那麼多嚷嚷著要私有化的上市公司。前幾天,馬斯克就在說要將特斯拉私有化,但沒幾天,他又否認了這個說法。那麼上市的弊端有哪些呢?

首當其衝的是,你無法控制自己的股東變更了。散戶都是衝著短期盈利來的,但沒有那個企業能夠一直平穩的盈利。當決策者覺得時機成熟,作出需要投入巨大的擴張決策時,賬面上難免會一時顯得很難看,尤其是在季度年度節點,如果你的收益率低了,投資者就跑了,他們才不管你的經營理念,你的戰略設計。

所以有時候企業決策者在決策時,會因為不得不去在乎“數字”,而作出並不是很利於企業長期發展的決定。

中國企業上市潮背後的冷思考


除此之外,上市企業需要向公眾公佈自己的財務等信息,這樣一來,什麼錢用在哪了,怎麼用的,你的一切都在公眾以及競爭對手掌控之下。對於他們來說,你是透明的,在商場上,這種透明就代表著劣勢。尤其是當你需要投資時,信息強制公開會讓你顯得很被動。想要內部融資,盈利情況不允許,想要增發股票,這就代表著你主動放出了你缺錢的信號,股價必然會受影響。很多企業不願意上市,就有這個原因。

去年7月,融創中國發布消息稱,將通過配售新股的方式融資不超過40.32億港元,配售新股2.2億,相當於已發行股本的5.63%,這次配售新股預計資金金額40.32億元。消息一出,融創開盤日股價大跌8.36%。融創一向屬於激進的企業,負債率一直都很高,這次大筆融資的消息放出,讓公眾猜測融創又有新的擴張性拿地計劃,對於融創現金流的擔心勢不可避免。

儘管孫宏斌再三強調公司賬目資金沒有壓力,但公眾的質疑已經在股價上顯露無疑。在融創宣佈配售新股沒多久,歡聚時代也宣佈將增發575萬股ADS(美國存托股),股價應聲大跌超過9%。

所以說很多企業上市是不得已的,因為他們自己沒有足夠的內部融資能力去支撐起自己的擴張,只能依靠發行股票來獲得支持。財大氣粗如陶碧華老乾媽,宗慶後的娃哈哈,他們都不願意上市,因為它們知道,上市,就意味著要分出股票,分股票,就意味著要和別人分利潤。

04


既然上市後的弊端顯而易見,那些上市公司又是如何來避免這部分問題的呢?

比如小米,它為什麼選擇在香港上市呢?很大原因是因為港交所首開放 “同股不同權”機制,小米採用AB股形式制定投票權架構,雷軍僅擁有超過30%的股票,但在決策權上卻超過了50%,很大程度避免了公司決策者受到股東的過多影響,避免了上市帶來的控制權稀釋。明天上市的美團,同樣也選擇了以同股不同權的方式上市。

中國企業上市潮背後的冷思考


在信息公開上的桎梏問題上,很多企業遵循著內部融資大於債券融資大於股票融資的原則,儘可能少的向市場傳遞企業資金告急的信息,避免股價出現不正常波動,影響正常的經營。所以說,上市並不是萬般好,看問題一定要兼顧硬幣的兩個面。

那美國上市公司斷崖式下降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美國漸漸制定出了一套嚴格的發行上市監管制度,在這樣嚴苛的管制下,一旦被發現財務造假,操縱股市等問題,企業將面臨非常嚴重的法律指控。安然公司和世通公司就是兩個經典的反面案例。

在這樣的威懾下,美國企業想要上市,不得不慎之又慎。國家如此嚴格的監管,必將產生鉅額的監管成本,這部分成本,又被轉嫁到了上市公司身上。很多企業不願意承擔高昂的被監管費用,這也成了它們不願輕易上市的另一個理由。

中國企業上市潮背後的冷思考


加上近幾年,美國私募股權交易規模壯大,上市早已不是美國企業募集資金的唯一方式,他們不再需要市場來給他們提供資金支持,對於美國企業來說,他們有更多的進入和退出選擇。美國的資本市場趨於穩定,上市很多時候只是權衡利弊之後的一種選擇,所以綜上,近十幾年,可以發現美國的上市企業越來越少,退市的企業越來越多。

然而,對於我國來說,有太多國情性的因素需要納入考量。美國上市熱退潮,但中國企業仍然前赴後繼的敲鐘,這不會只是目前的狀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這都將會是一種主流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