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曾國藩的成功之道

每日一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名人傳記」曾國藩的成功之道


上期說過曾國藩到了北京之後,意識到自己有兩大缺失,一個是人格修煉上的缺失,另外就是自己真才實學的缺失。

他意識到這個很多人一生都沒有意識到的問題,以為讀了四詩五經或者可以寫文章就是有真本事的,其實這跟真才實學是兩回事,就好比今天考到北大、清華,或者讀到他們的博士後,書是讀到頂了,但是並不是說就是一定有真才實學,就像很多人覺得官位高就是有本事一樣,這不是一回事。

曾國藩比較清楚,他到了北京之後知道自己當年只是應試,會考試會做題目會猜題目的本事高,但是真正的本事還沒有,他自己意識到自己缺乏到這方面的真才實學。

缺什麼呢?

當年沒有數理化,但是中國當時也有很多詩學,比如說諸子百家等等,前人很多經驗都記載在二十四史中,還有一些真正的大文學家、大詩人的作品,比如說韓柳李杜等等,還有兵書、水利、農學,還有國家防災的。

其實翰林院是沒有什麼實際的職務,但是又好在所有的這些書都有,曾國藩利用自己在翰林院比較空閒的便利,他如飢似渴的讀了很多實學的書,所以使他一生能夠遍兼五個部的部長。

還有就是仰望,培養自己的聲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提高知名度。

當時沒有媒體,沒有電視,他靠什麼呢?

曾國藩主要是靠詩文來提高知名度,詩和文都寫的很好,三十歲時他自信詩已經達到很高的地步,可惜沒有王安石、黃挺堅來跟他對賦。

他說古人做文章的訣竅,他在三十多歲時全部清楚了,文章的確寫的很好,我們讀中國文學詩的人都知道,他創建了湘鄉文派,如果有空的話,大家可以翻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老先生的“現代文學史”,裡面有評價曾國藩的文學成就是非常高的。

當時他利用寫詩寫文章,在北京城裡的知識分子圈和他的家鄉湖南知識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聲望,那個時候的文章不像是今天,今天大家不認為作家怎樣,但是那個時候文章做的好就是大人才。

今天我們當一個作家還是萎萎縮縮,有時候出一本書還要看出版社答應不答應,那個時候不是這樣的,作家的地位是很高的,那時候沒有什麼媒體,大家也沒有什麼娛樂,欣賞也就是詩文,如果詩文好就是好,曾國藩將自己的聲望提高,不但是北京城,他的家鄉湖南也有很高的聲望,所以當年他回到湖南能夠一呼百應。

曾國藩後來在做侍郎的時候,寫了很多有名的奏章,都是反映國情民生,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社情民生。

尤為可貴的是他還批評剛剛登基的二十歲的咸豐皇帝,說他有很多毛病,這些奏摺都是保存下來了,如果大家有機會可以看一下《唐浩明評定曾國藩奏摺》,這些奏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的,是在君王至高無上的情況下,敢於批評當今的天子。

朝廷當時任命了43個團練大臣,這43個團練大臣,後來42個團練大臣死的死、走的走,沒有一個成就一番事業,唯獨曾國藩成就了一番大業。

這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機會、因素在裡面,有一個最重要的,過去歷史學家們研究這些東西,都忽視了,沒有看出來的,曾國藩很高明的一個地方就是抓住了機遇,充分利用這個機遇,將事情做到極致。

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有一點打擦邊球的味道,這體現在什麼方面呢?

就是中央只是叫大家辦團練,也就是辦民兵,說起民兵大家知道,民兵不是軍隊,中央也不要你建軍隊,他只要你把民兵搞好,將地方維持好,這是中央的意思。

為什麼不讓地方建軍隊?

大家都應該很清楚,地方怎麼可以建立軍隊,何況現在的老闆是一個滿族人,現在的皇帝是滿人,滿人最大的忌諱就是漢人有軍隊,他自己就是靠刀把子以十多萬的軍隊佔領了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所以他絕對不會讓你建立軍隊。

但是曾國藩非常清楚,這個時候國家正規軍八旗子弟不行了,你要真正完成皇上交給你的使命,要將這個事情做好,一定非要建軍隊不可,團練是不能成事的,這就需要打一個擦邊球。

曾國藩怎麼樣利用這個東西,有三個步驟:

第一步,他給朝廷打了一個報告,說現在團練都在縣裡,我這個團練大臣在長沙,孤家寡人,那裡出什麼事情調團練呼應不靈,我必須有一支大團,就駐紮在長沙,由我來直接指揮,那裡有土匪或者是不安定了,我就調這支人去彈壓,人也不需要很多,只需要一千人就可以。

當時朝廷,咸豐皇帝,二十多歲,非常希望有勇於做事的人,剛才說到地方官員都是不做事的,都是推皮球,沒有幾個人真正來攬事做,現在曾國藩要攬事主動承擔責任,咸豐皇帝怎麼不願意呢?

馬上一道批示同意,於是曾國藩拿著這道聖旨,將他的家鄉湘鄉縣裡的一千個團練調到這裡來,就是羅哲南以及他的子弟李數南等一批人,最先是湘勇,我們現在一般說湘軍,是湖南的,因為湖南也簡稱湘,但是最初這個湘軍不是湖南的意思,而是湘鄉,這一批鄉勇。

然後到了長沙組成三個營,然後選出營官出來發軍裝建立營房,發軍餉讓他們成天操練,各位想一下這是什麼?這就是軍隊,已經不是民兵了,民兵和軍隊的根本區別在哪裡?

民兵不發軍餉,沒有錢,軍兵不穿軍裝,民兵不整天操練,有事就集合起來,沒有事就各自拿著鋤頭種田,現在名義上是鄉勇,實際上就是軍隊了。

按照七級官建制,軍餉也是非常高,軍餉是四兩二錢銀子,兵可以拿四兩二錢銀子,一家老小都過的很好,安心的在湖南長沙服他的兵勇,然後整天的操練,悄然中完成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這是抓住機遇,別人都沒有這樣的意識,這是曾國藩頭腦中的精明,過人之處就是在這個地方,第一步就是這樣。

第二步,因為他雷厲風行,要將長沙鎮的鄉勇和他的鄉勇一起訓練,面對非常疲塌的湖南官場,他要進行雷厲風行的整頓,就得罪了當地的官員,我們大家都知道辦事的總會得罪不辦事的。

如果大家都不辦事大家都會呆的舒舒服服,但是現在你一個人要辦事,你破壞了我們的安寧,那肯定就被得罪了。

曾國藩最後在長沙呆不下去了,他就想到長沙這個地方不能辦事,要辦事就必須離開長沙,就看中了衡陽。他給朝廷寫了一個報告,他說湖南南邊亂子很多,這支團練必須要到南邊去駐紮,便於安定、穩定地方,朝廷想他也是勇於任事,咸豐皇帝同意了。

曾國藩帶領這一支一千人的隊伍,從長沙到了衡陽,也就離開了湖南長沙的文武官場,他可以自由發揮了,這時他又有一個機會,他抓住了這個機會,就是江中源在湖北打仗的時候,軍隊死了很多,希望湖南給他提供訓練軍隊,他抓住了這個機會。

他對朝廷說皇上將這個任務交給我,我來練兵,他奉這個旨一下子在衡陽將一千人擴大到一萬人,水陸兩支人馬,水營、陸營,他很有遠見的建立了水營,他想從湖南進入到南京沒有水兵不行,建立了五千水兵、五千陸兵,二十個營。

那時候的運輸是非常大的事,不像現在有火車、汽車,那時候肩挑很多,還有伙頭兵等等,一萬八千人,短短几個月的時候,一千鄉勇就變成了一萬八千人的水陸大軍,曾國藩就成了一個真正名副其實的軍事統帥。這是第二步。

第三步,湘軍打下武漢,武漢當時是華中的第一大鎮,是當年洪秀全起事之後清朝取得的最大軍事勝利,一下子將湘軍的聲名抬了起來,這支軍隊會打仗。

這時曾國藩清醒的認識到,他給朝廷寫了一個報告,請朝廷將打南京的任務交給我,沿江而下。

當年打南京意味著朝廷天下第一號的國家項目,這個國家項目被湘軍這支“鄉鎮企業”拿下來了,好比神舟六號現在被我們廣東那一個地方的小企業拿下來了,這意味著你就是當今中國第一支軍隊勁旅,第一號的國家項目,你拿下來了,意味著你就是第一。

從分散在縣裡的散兵遊勇,到擔負著打南京的軍事任務,這樣一支軍隊,湘軍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這就是抓住機遇。

「名人傳記」曾國藩的成功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