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痛快,是不討好、不遷就、不勉強

蔣方舟前一段時間出現在了《奇葩大會》上,分享了自己關於“討好型人格

”的看法。

蔣方舟說自己曾經被朋友問到過一個問題:你跟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嗎?

而“真實的關係”是指:你敢於真實表達自己的情緒,會跟對方爭吵,不害怕起衝突……

蔣方舟反省了自己,她說:即使在戀愛的親密關係中,自己都在刻意展現自己美好的一面,避免起衝突,怕對方不高興。

活得痛快,是不討好、不遷就、不勉強

她把這種習慣性的討好歸因為成名很早,一直跟自己交往的人都是比自己大的 、有地位的人,“他們一定做對了什麼”,所以一直習慣性地去迎合,即使他們說的是錯的,也不敢說。久而久之,就遺忘了自己。

最終她找到的治癒自己的方法:去東京待了一年,沒有認識的人,不用討好誰,才漸漸發現自己的需求浮現出來。

討好型人格中虛弱的自我

我把蔣方舟的觀點分享給身邊的人,很多人都反應過來:這說的不就是我嗎?

我這才發現原來自認為是“討好型人格”的人這麼多,真是辛苦各位了。

討好型人格,容易給人人畜無害、ta是好人的印象,但ta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好,是“我存在、你也存在”的好,而

在討好者的人際關係中,自己是不存在的。

因為怕你對我有不好的評價,所以我先預設你的需求、滿足你所有要求。

這種預設,讓人心累,因為這種討好,是一種防禦,它用一種刻意的“好”,代替了真正的人和人之間的交流。

和討好型的人相處過程中,被討好的人也不舒服。因為討好者拒絕看真實的對方,而是提前將對方設置成一個“需求集合體”,對方能感覺到自己被工具化了。

這也是為什麼敏感的人會感到跟討好者交流的其樂融融之下,感覺到尷尬。我朋友曾經忍無可忍地對一個一直討好他的下屬說:

你不要把我想得那麼壞,總是小心翼翼,我其實很好相處,你可以放鬆一點。

對討好者最好的辦法是釋放其心中的恐懼,“戳破”討好者構築起來的人際圍牆。

比如我另一個朋友a,他被我們稱為討好型人格“解藥”。我觀察過,他和朋友們的對話有時是這樣的:

他朋友:這裡的菜比上次好啊。(開始討好了)

朋友a:上次請你吃飯的時候,還一直說不錯啊,那是你說的話麼。

他朋友:呵呵,上次那地方是不行。

朋友a:你上次怎麼不說?你丫就是裝。

討好者無意中,會被a這種說話毫無顧忌的說話方式爽到。因為跟討好者相處,a示範了“做一個真實的自己”的方式,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這種氛圍裡,討好者習得了新的行為方式,感受到了某種自我封鎖的替代性解禁

其實a也很好概括,無非是“真性情”。他擁有敢於揮灑真實自我的心理資源,而很多討好者卻不幸,還沒有。

真性情要什麼心理資源

a為什麼敢於真性情?因為他不找別人要東西。

要人脈是一種要,怕得罪人、要認可也是一種要。a跟我說:

你有錢沒有錢跟我們做朋友沒有關係,我也不求你,我就是聊爽了就行。

所以,a是一個真心、坦蕩的朋友。他的身邊經常有很多生意人朋友,過一段時間總想找他聊聊,聽他罵罵咧咧地說點實話。

當然,我們絕不是說討好就是一種“病症”,其實討好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機制,這一機制也有著積極面,其實,討好者往往:

  • 有完美主義傾向,做事自我要求很高;

  • 為人也很熱情(雖然可能只是表面的親和);

  • 因為過度考慮自己對責任的承擔,而顯得非常有擔當和負責任。

這恐怕也是少年成名的蔣方舟的成長心理密碼,如她所述:她媽媽是一個小鎮文藝青年,一直想當作家,但是沒如願,因而就把希望寄託在了蔣方舟身上。

媽媽告訴她,如果7歲還沒寫出一本書,警察就會來把她抓走。在驚恐中,蔣方舟一直以為每個小孩7歲都要出書,所以日以繼夜地寫,直到7歲果然出了一本書,一舉成名。

與其說這樣的蔣方舟活在一種追逐自我肯定中,不如說活在一種不要讓媽媽失望,不要做錯的恐懼之中。她如果不證明自己能做到,就辜負了自己的使命,辜負了全世界。

討好症,都是缺愛症

複雜的是,現代社會文明導致合作性增加了,人際關係在工作中越來越重要。

因為處處存在一種普遍細化的協作關係,這給討好型人格帶來更大的心理壓力——只有瞭解更加多人的需求,讓更多人滿意,你才能得到自己要的東西。

這對於每個討好型的人來說,這是更累更挫敗的惡性循環,於是有的人想到上班要去跟那麼多人打交道,就心累。

要打破這個循環,就要為自己找到允許發展真實自我的“不怕”,覺察到自己的虛假想象,刺破它。

a是一個很好的範例,當你不去討好別人了,反而獲得了更真實的關係。人都能分辨出真心和真誠,但你帶著目的去討好,自然也就拒絕了真實。

其實,不討好會失去虛假的關係,但會贏得真實的關注。

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要發展出陰性的力量,我們內化的自我意象中要有一個慈母的形象,她具有陰性的特質,抱持、容納、包容、無條件的愛。

因為不被母親愛(的感受),於是嬰兒老拿眼睛看著母親,要求母親關愛他。

當他看到自己做了高興的事,母親誇獎了他,他就覺得擁有了全世界;而當母親轉過頭去的時候,他就會覺得全世界的燈都熄滅了,人生一片黑暗。

小孩會做一切的事情來獲得母親的愛,望向母親的方向,用恐懼母親的背離構建起來自己以外部為中心的討好行為模式,所以拼命想發展出一個別人認為的更好的自己

多數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其實都是缺愛症。(注意:這裡所指的母親,不是生物意義上的母子關係,泛指以接納為特質的陰性包容力量。)

每個生命都有一個很深切的需要——自我,如果你想“治好”自己的“討好症”,就要

以自我的感覺為中心構建生命,肯定你自己本身就是有價值的。成年後學會愛自己,更多需要從自我肯定入手。

就像蔣方舟去東京一年,用對外界聲音的反叛肯定內在真實的自我,你也需要在人生進入到更深的階段時,為自己屏蔽掉一些評判要求,給真實的自我一個表達的機會。

畢竟,生命只有一次,像電影中說起的那樣,“比起我的快樂來說,你的讚美算什麼?

最後,你可以通過以下6個問題自查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有討好型人格傾向:

(1)你和自己的關係如何,對著鏡子看自己的時候,你喜歡自己嗎?

(2)在和朋友相處中,如果碰到比你有成就的人,是不是會心裡暗自比較,導致自己不自在?

(3)你怕公開被批評嗎?別人的看法是不是對你很重要?

(4)你和領導或比你位高權重的人能成為朋友嗎?

(5)你敢當面表達自己對他人的不同意見嗎?

(6)是否在和伴侶的關係中,也有隱藏的部分,想要對方只看到你好的一面?

測試結果:

(1)測試的是自尊水平,常有縈繞不去的自卑的人,看著鏡子湧現出來的是不太認同的感受,也更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2)測試的是成就傾向,如果你自我要求高,你會在人際中間傾向於比較,評價自己和他人,也更容易向有權威感的人尋求認同。

(3)測試的是對別人評價的敏感度,敏感於別人評價的人,更容易討好別人。

(4)測試的是權威人格,常用超高的標準要求自己,順從性強的人,更難展現真實的自我。

(5)測試你

直面衝突的能力,討好型的人,一般都會犧牲自己的堅持維持關係。

(6)測試你的完美主義傾向,凡事喜歡找自己的原因,覺得自己做得夠好才配得到愛,也是誇大型自戀,會去做很多事去維持一段關係。

注:討好型人格具有如下特徵:

  • 高成就傾向:因為自我要求高

  • 低自尊 :常有縈繞不去的自卑,同時夾雜著自戀

  • 高敏感:對別人的評價,情緒超級敏感

  • 內歸因:凡事喜歡找自己的原因,也是誇大型自戀的一種

  • 道德感超強:常用超高的標準要求自己

如果你具有以上心理特徵中的三項,就要注意你在人際關係中過於討好的傾向哦。

作者丨蘑菇姑姑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媒體人,在婚戀文化、女性成長、親子等方面著有多篇文章發表在媒體專欄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