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仍是王者!湖南省博物館之參訪一條龍服務(收藏備需)

歸來仍是王者!湖南省博物館之參訪一條龍服務(收藏備需)

1. 湖南省博物館外觀

闊別五年之久的湖南省博物館(以下簡稱湘博,圖1),於2017年年末重新迴歸。新湘博不僅在原址擴建,陳列空間更大、更優質,還加入許多科技元素,將博物館與觀眾緊密聯繫在一起。這一大跨越,帶領著湖南省文博事業走向新的方向。

館史沿革

1972年西漢馬王堆漢墓在長沙東郊被考古人員發現,3000餘件精美的文物和保存完好的軑侯夫人遺體,使湘博變得舉世矚目。而回到歷史的起點,湖南是國內較早成立博物館的地區之一,湘博作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的八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籌建於1951年,1956年在長沙西北的烈士公園正式開館。1999年由國家和省財政共同投入1.2億元新建的陳列大樓竣工,2012年擴建,2017年完工,並於同年11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湘博館藏文物有18萬餘件,其中一級品有763件,不僅數量多、級別高,而且具有地方特色,以商周青銅器、楚文物、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長沙窯等最具代表性。

經典館藏

熠熠青銅

大禾方鼎

歸來仍是王者!湖南省博物館之參訪一條龍服務(收藏備需)

2. 大禾方鼎,商,通高38.5釐米,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重12.85千克,1959年湖南省寧鄉縣黃材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器身四周有四個浮雕人面,五官俱現,部位準確,耳上部有云紋,下部為手抓形紋飾,器身四角有扉稜,器內側中部鑄有銘文“大禾”。人面紋有祝融、蚩尤、農神、祖先神靈等多種說法,“大禾”兩字銘文僅見於金文中,有學者認為禾指粟,即小米,大禾即小米獲得大豐收,說明商代湘江流域已經引進了中原的小米栽培技術。以四個人面為主要紋飾的青銅器,不僅未見其他實物,歷代金石著作也從未記載,大禾方鼎也是迄今為止在湖南出土的唯一一件青銅方鼎。

湖南出土商周青銅器的絕對數量雖不及陝西、河南,但大禾方鼎(圖2)、象紋鐃、銅象尊(圖3)、豕豬、虎紋鉞等風格獨特的重量級藏品在中原比較少見,皿方罍(圖4)更是目前所知方罍中體形最大且最為精美的一件。其全稱為“皿而全”銅方罍,器蓋鑄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彝”八字銘文,器身則鑄有“皿作父己尊彝”六字銘文,集立雕、浮雕、線雕於一身,造型雄渾莊重,被稱作“方罍之王”。皿方罍1919年出土於桃源縣水田鄉茅山峪,之後器蓋、器身分散,1956年罍蓋入藏湘博,而器身長年流失海外,2014年在湖南省各界的支持下才從紐約佳士得洽購入藏。(注1)湖南青銅器多屬於窖藏,大都出土于山頂,湖畔多有銅玉共存的埋藏現象,如戈卣(圖5)裡面貯藏有320件玉器,一般認為這種伴隨青銅器出土的玉器是祭祀山川的祭品,有著與中原地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文化屬性。

銅象尊

歸來仍是王者!湖南省博物館之參訪一條龍服務(收藏備需)

3. 銅象尊,商,通高22.8釐米,長26.5釐米,重2.8千克,1975年湖南株洲醴陵市仙霞獅形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象尊通體呈現碧綠色,出土時失蓋,右耳殘缺,鼻端作鳳首形,鳳冠上有一虎,額頭有一卷蛇紋,背面為鳳鳥紋,器身均以雲雷紋作底紋,製作精美,造型寫實且生動,極具藝術感染力。據《商周彝器通考》著錄,有三件同類的銅象尊,除一尊在湘博外,美國弗利爾與賽克勒美術館、法國吉美博物館也各存一件。普林斯頓大學貝格利教授指出,南方青銅器的一個主要特點是以現實中的動物(鳥、象、虎、羊等)為裝飾母題,尤其湖南寧鄉地區常出土此類青銅器。

歸來仍是王者!湖南省博物館之參訪一條龍服務(收藏備需)

歸來仍是王者!湖南省博物館之參訪一條龍服務(收藏備需)

4. 皿方罍,商,器蓋高28.9釐米,器身高63.6釐米,重51.5千克,1919年湖南省桃源縣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歸來仍是王者!湖南省博物館之參訪一條龍服務(收藏備需)

5. 戈卣(附玉器),商,高37.7釐米,寬15.4釐米,重20.7千克,1970湖南省寧鄉縣黃材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巫楚浪漫

楚國的勢力在春秋時期逐步進入大致相當於現在湖南的地區,在已發掘的2600多座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漆器、歷史價值極高的楚簡,以及改寫中國美術史的《人物龍鳳帛畫》(圖6)和《人物御龍帛畫》(圖7)。《人物龍鳳帛畫》於1949年出土於長沙陳家大山楚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絹本帛畫。《人物御龍帛畫》於1973年在長沙城南的子彈庫戰國一號墓出土,年代與《人物龍鳳帛畫》相近,但繪畫技法更為成熟。畫面內容為一貴族男子,高冠長袍,手握長劍,頭頂華蓋,立於龍舟,龍舟尾部立一仙鶴,龍首下有一鯉魚。畫者運用線條表現物象的能力高超,男子頸部飄帶極具動勢,乘風御龍而遊的感覺撲面而來,此種畫法可看作東晉顧愷之春蠶吐絲描的先聲。此外,畫中還用金白粉彩賦色,也是此種畫法的最早實例。關於畫面內涵的解讀,因帛畫原位於墓內棺上,所以很可能用以招引死者靈魂昇天,畫中男子一般被認為是墓主本人;另外,《楚辭》中也多次描寫過“乘龍”“駕龍”。結合上述內容來看,此件帛畫表現的應是一位楚國貴族死後乘風御龍,遨遊天際,體現了我國先秦時期的生死觀、宇宙觀。

歸來仍是王者!湖南省博物館之參訪一條龍服務(收藏備需)

6.《人物龍鳳帛畫》,戰國,布帛,縱31.2釐米、橫23.2釐米,1949年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歸來仍是王者!湖南省博物館之參訪一條龍服務(收藏備需)

7.《人物御龍帛畫》,戰國,布帛淺設色,縱37.5釐米、橫28釐米,1973年湖南省長沙市子彈庫墓一號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永生之維

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是20世紀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之一,1972至1974年間共發掘出了三座漢墓,其中二號墓出土墓主人的三顆印章,私印“利蒼”、官印“長沙丞相”、爵印“軑侯之印”,證實了馬王堆為西漢初年(據文獻記載,利蒼死於公元前186年)諸侯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族墓地。一般認為三號墓是第二代軑侯利豨墓,其中出土有紀年木牘,可知其葬於公元前168年(漢文帝十二年)。一號墓為軑侯利蒼的妻子辛追墓(注2),由地層疊壓關係可知,一號墓的埋葬年代晚於三號墓,說明辛追比利豨晚去世。二號墓由於被盜掘過,所以無隨葬品,而一、三號墓中的隨葬品異常豐富。

馬王堆漢墓陪葬品按品類可以分為帛書、帛畫、簡牘、兵器、樂器、陶器、漆木器、紡織物,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圖8)和曲裾素紗衣。T型帛畫的內容可以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分別象徵天上、人間、地下,繪有日月、金烏、蟾蜍、貓頭鷹、天門守衛者、飛天、墓主人、巨鯨等。技法多為單線勾勒,線條準確、纖細,筆畫輕緩,展現出柔性特質。色彩豐富而協調,多采用平塗法,較少濃淡渲染,主要顏料為石青、石綠、硃砂、白粉等礦物,所以色彩歷久彌新。大多數專家認為其表現的是墓主人在侍者的簇擁下昇天的場面,而這件帛畫屬於葬禮儀式中使用的銘旌,所體現的是對永生的追求。

歸來仍是王者!湖南省博物館之參訪一條龍服務(收藏備需)

8. 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西漢,絲帛,通長205釐米,頂端寬92釐米,末端寬47.7釐米,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除此之外,一、三號墓共出土漆器500餘件,器形有鼎、盒、壺、盤等。在一號墓的北廂西部還有繡枕、香囊、彩繪屏風,東部有舞者、樂者、布包、乾糧、藥品、木俑,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從中可以一窺漢代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如果說帛畫、衣、漆器突出的是美術及工藝方面的價值,那麼簡牘、帛書更具史料價值。最著名的是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駐軍圖》《地形圖》,帛書《老子》《周易》《天文氣象雜佔》《戰國縱橫家書》,竹簡《天下至道談》(圖9)等。這些異常珍貴的典籍涉及天文、地理、軍事、醫學,對研究漢初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具有極高的價值,有些甚至是填補空白的孤品。

歸來仍是王者!湖南省博物館之參訪一條龍服務(收藏備需)

9.《天下至道談》,醫術竹簡,西漢,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展覽評述

展品的陳列展示是個大學問,筆者曾於湘博新館開館後去實地參觀。以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來說,序廳以文字和考古發掘的實地圖片展示了馬王堆發掘的詳細經過,再加上整個墓葬的微縮等比模型,讓人直觀地掌握展覽的整體佈局。核心展廳中,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四層彩繪漆棺按順序依次排列展開,加上一、三號墓的帛畫真跡,湘博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最大限度還原了原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馬王堆展廳的最後一個展段,館方利用建築高度還原漢代高等級大墓形制,並利用三維投影對T型帛畫的內容進行解讀和再創造,將帛畫內容可視化,用動畫的方式分解帛畫上的元素,清晰直觀地表達了帛畫的內涵。這既起到輔助作用,又不會喧賓奪主,試想如果在帛畫的同一空間做投影,無疑會對正常觀看造成不必要的干擾。此處動畫雖然看似簡單,背後卻有著非常深厚的學術及技術支撐。除此之外,主展廳放置木俑的展櫃燈會有節奏地熄滅、開啟,有一種“懾魄之美”。

衡量一個博物館基礎展覽質量的是常設的基本陳列,其更多表現的是通史性的陳列,即為面;而臨展則更多突出專題性,即是點。點面需要結合互補,才能更好地體現博物館展覽方面的綜合實力。關於臨展,湘博新館開館後舉辦了兩場重量級的特展“東方既白——春秋戰國文物大聯展”和“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前者展現的是東周時期諸侯混戰禮崩樂壞的真實歷史,後者反映了絲綢之路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深遠影響。

湘江北去,唯楚有才,在湖南這塊土地上,新石器時代的大溪文化、商周時期的洞庭湖區域文化、春秋戰國的楚文化相繼出現,楚人瑰麗多變的想象力並未隨著楚國的滅亡而消失,楚文明的諸多文化因素在激發和融合中不斷被吸收、重組,直至成為其自身基因的一部分,而體現這些思想的物質遺存的精華無疑就在這座博物館中等著你我去探索和發現。

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50號

文|陳杰

圖|陳杰、嘉辰、千江月

註釋

1. 流傳經過詳見傅聚良《皿方罍的流傳追述及其價值》,《文物天地》,2015年第9期。

2. 墓主身份之謎詳見傅舉有《馬王堆漢墓墓主人是誰——馬王堆漢墓墓主研討四十年回顧》及黃展嶽《也談馬王堆三號墓墓主是誰》,收於湖南省博物館編,《紀念馬王堆漢墓發掘四十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嶽麓書社,2016年。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1. 上海博物館編,《酌彼金罍——皿方罍與湖南出土青銅器精粹》,上海書畫出版社,2015年

2. 石守謙,《中國古代繪畫名品》,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

3.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4. 馮先銘主編,《中國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 湖南省博物館編,《中國博物館叢書第2卷 湖南省博物館》,文物出版社、株式會社講談社,1983年

6. 陳建明主編,《湖南省博物館文物精粹》,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7. 張昌平,《商周時期南方青銅器研究》,商務印書館,2016年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中文簡體版2018年7月刊。原標題:《湖南省博物館:闊別五年,重整迴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