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沈重記憶永存

老沈重记忆永存

作者舊照

老沈重记忆永存

鍊鋼車間廉勇攝

張瑞,1983年到瀋陽重型機器廠,曾任廠黨委宣傳部《沈重報》主編。在沈重工作了近20年。2012年初應中國工業博物館之邀,為重裝館撰寫了題為《國之重器》的展覽解說詞。

現為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會理事,瀋河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1984年2月,25歲的我,滿懷豪情地站在工廠大門前,躊躇滿志地憧憬著未來,當時我不會想到30年後,瀋陽重型機器廠的名字會消失,更不會想到我會在今天寫下這樣的文字。

瀋陽重型機器廠始建於1937年,最早名為滿洲住友金屬工業株式會社奉天制鋼所。1953年8月定名為瀋陽重型機器廠,是新中國的第一個重型機器廠,被譽為中國重型機械工業的“搖籃”。在“一五”至“六五”期間,瀋陽重型機器廠創造了40多項“共和國第一”。

共和國第一爐鋼水

在鐵西區衛工北街與北一西路交匯處的中國工業博物館,當你踏上臺階進入大廳時,你會看到地上鑲嵌著一塊鏽跡斑駁的鋼板,上面刻著這樣幾個大字:“新中國的第一爐鋼水,1949年10月31日,瀋陽重型機器廠。”

作為一名在沈重(瀋陽重型機器廠簡稱)有著近20年職業生涯的老沈重人,受中國工業博物館的重託,我有幸成為該館《重裝館》展覽大綱的(唯一)撰稿人。

面對這部涵蓋了150多年中國重機工業發展歷程的展覽大綱,作為這部恢弘史詩的記錄者,我被那火紅年代氣勢磅礴的場景所深深感染。

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當時的沈重,可謂是馬糞遍地,一片狼藉。然而,就是在這片積雪覆蓋的廢墟上,為了重建工廠,恢復生產,意氣風發的工友們響應瀋陽特別市政府提出的“讓工廠冒起煙來”的口號,以極大的主人翁熱情,僅用8個月的時間,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奇蹟,修復了鍊鋼平爐。

1949年10月31日,在開國大典後的喜慶日子裡,瀋陽實驗工廠(瀋陽重型機器廠的前身)煉出了新中國的第一爐鋼水。那一刻,整個廠區一片沸騰,飛濺的鋼花映照著爐前一個個喜悅的笑臉,工友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

鋼水生產出來了,更加激發了工人們當家做主的熱情,工廠掀起大生產的熱潮。回想起那如火如荼的歲月,工人們是不分白天黑夜,摸爬滾打在現場,人人都是不顧辛勞、不計報酬,懷著一顆熾熱的心,去報答新生的共和國。一時間,“創造生產新紀錄”圖表上的紅箭頭像是插上了翅膀,生產記錄天天被刷新,月月創新高。

給毛主席的報捷信

今天,當我們翻看1952年12月24日的《瀋陽日報》,會驚喜地看到,在這天報紙的頭版上,刊登了一封東北機械二廠(瀋陽重型機器廠的前身)職工給毛主席的報捷信。信中這樣寫道:

現在,我們向您報告一個勝利的消息:在十二月十六日,我們試製的巨型機器一一五噸蒸汽錘成功了!這個五噸蒸汽錘是個又大又有勁的機器,全部重量一百五十噸,全高九米半,最大打擊能力是四萬三千八百公斤米。按照我們廠子的設備條件,製造這樣大的機器是很困難的,吊車都吊不動,過去我們不但沒做過,也沒見過。我們知道在祖國大規模經濟建設中,沒有各種各樣的大型工作母機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和往常一樣,克服了許多困難,把任務完成啦,並且又有改進。如原來的圖紙是拱形的,不好加工,裝配也困難,我們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們把它改為橋型的,這樣不但解決了加工和裝配上的困難,使用上也方便了,比如按原來拱形的,操作時就需要彎著腰,改成橋型以後,就可以站著操作了。大砧子沒法加工,我們就現做了一臺三百多零件的活動鏜床;製造汽缸的時候,為了提高鋼鐵質量,我們學習了蘇聯做氣壓冒口的先進經驗,節省了一噸零七百多公斤鐵水,還保證了質量。製造這臺蒸汽錘,從設計到裝配完成,只用了六個月,比計劃提前了四個月。

五噸蒸氣錘的試製成功,解決了那時國家不能鍛大型部件的困難,給大規模經濟建設提供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給繼續試製大型工作母機創造了技術條件。

大轉子小組組長

在瀋陽勞動模範紀念館,人們會看到這樣一個名字:陳富文。

他就是瀋陽重型機器廠大轉子小組組長。

大轉子是水輪發電機轉輪,它經過水力衝擊旋轉起來,帶動發電機發電,是整個機組的“心臟”。

1953年,沈重成立了大轉子鑄造小組。在此之前,陳富文和工友們連大轉子是個什麼樣都沒見過,一下子要把形狀複雜、質量要求高、生產難度大的轉子琢磨透,簡直是異想天開。在陳富文的帶領下,大轉子小組的老一輩工人師傅們,奮發圖強,苦戰攻關,不斷探索研究,一次次改進造型、對芯工藝,當年就研製成功國產水輪機轉輪,從而結束了我國大轉子依賴進口的歷史。

在國家力推火力發電之前,沈重的大轉子名揚四海。從僅能生產性能一般的轉輪,到生產出達到國際先進質量標準的轉子,並且以30年生產173臺轉輪無一廢品的卓越業績,創造了水輪機轉輪生產史上的奇蹟。1964年,大轉子小組同馬恆昌小組被第一機械工業部命名為全國機械戰線上的兩面旗幟。1979年,陳富文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大轉子小組被命名為“全國機械工業學大慶紅旗集體”。

沈重不僅是製造大機器的工廠,也是勞模輩出的地方。在當年的沈重廠一提起勞模,人們都會驕傲地說出一大串閃光的名字,如王錚安、楊洪吉、金福長等。沈重先後湧現出一大批國家、省、市勞動模範,勞模精神為我們這個時代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煤海航母』橫空出世

在1995度《瀋陽新聞獎》評選中,我寫的一篇通訊《首臺大型鬥輪挖掘機橫空出世》被評為一等獎。這也是來自基層工廠的稿件首次獲得瀋陽市新聞最高獎,後來這篇通訊又獲得第二屆中國機械新聞二等獎。它報道的是中國重機行業的一個重大事件。

1995年4月10日,在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露天煤礦,當我揹著相機下車後,一個十多層樓高的橘紅色機械設備巍然矗立在眼前。這臺設備長140米、高38米、寬25米,據說自重達2500噸。這就是由瀋陽重型機器廠生產的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陸地上大型的可移動設備,它的名字叫“鬥輪挖掘機”。這臺挖掘機的生產能力是每小時3600立方米,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這臺設備填補了我國露天礦沒有大型連續採掘設備的空白,標誌著我國的開採技術已步入國際先進行列,又一次展示了沈重作為“中國重型機器搖籃”的地位。

站在這個撼天動地的變形金剛前,我的身材還沒有行走履帶一半高,我一邊拍照片一邊想,它多像一艘在煤海中航行的航空母艦,對,就叫它“煤海航母”,沈重製造出“煤海航母”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大江南北。

忘不了那天晚上,歡慶的時候,我看到許多裝配工人激動得喜極而泣,眼中閃著晶瑩的淚光。然而就在慶功的紅酒即將倒入高腳杯的時候,我接到通知要馬上回瀋陽。於是,我和廠辦主任陪著廠長在夜幕下,驅車在崎嶇顛簸的山路上,當第二天晨曦微露時,我們趕回了瀋陽。

後來我時常在想,那天的紅酒一定是很甜。

沈重重生

2006年末,瀋陽重型機器廠與瀋陽礦山機器廠合併組建了“瀋陽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經國家工商總局核准更名為“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至此,瀋陽重型機器廠這個輝煌的名字定格在了中國工業的史冊上。

2009年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也許是歷史的巧合,這天上午,作為國有企業撤離市區這場大戲的壓軸演唱者,在中央電視臺為時3個小時向全球直播中,沈重用最後一爐鋼水,帶著榮譽和輝煌,也帶著70多年的歲月滄桑,澆鑄下了“鐵西·NHI·北方重工”幾個端莊凝重的大字,為自1905年以來鐵西工業開端發展的工業史,做了一個鋼鐵般的詮釋,如同重型文化廣場上的“持釺人”雕塑一樣,化作一座傳承著老工業情懷的豐碑。在我們這座凝結著共和國長子情懷的城市,這座豐碑將會永遠矗立。

(感謝原瀋陽重型機器廠黨委常委秘書宋敬澤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