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有「老戲骨」,娛樂文化看上去才不至於荒腔走板

“戲骨”說法源自香港,形容一些演員表演層次高,演什麼像什麼,具有超強的角色還原能力,以及令觀眾無法阻擋的感染力。當然,如果用“連骨頭都會演戲”這樣的直白說法來理解“戲骨”,也沒問題。

在“戲骨”前面加個“老”字,顧名思義,是指年齡偏大或資歷深厚的演員。他們多年曆練,演戲成精,故“老戲骨”也有“老戲精”的說法。

如今,一幫“老戲骨”通過劇場、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渠道,正在收穫越來越多的掌聲。

浙江衛視《演員的誕生》,主力是中生代演員和年輕演員,通過比賽,節目誕生了幾位引人矚目的表演者,比如週一圍、藍盈瑩、翟天臨、凌瀟肅等,之所以這幾位演員得到了“演技爆棚”的評價,是因為在他們身上,觀眾看到了“老戲骨”精神的一種繼承。

因為有“老戲骨”,娛樂文化看上去才不至於荒腔走板

翟天臨

留意綜藝節目的觀眾會發現,去年的現象劇《人民的名義》中,幾位“老戲骨”正通過綜藝節目四面出擊,其中馮雷去了《演員的誕生》,李建義、高亞麟去了湖南衛視的《聲臨其境》。李建義在《聲臨其境》錄製中,體現出了非常強的娛樂精神,“老戲骨”在綜藝節目中玩起來,誰也擋不住。

《人民的名義》電視劇,是場“老戲骨”之間的飆戲大賽,除了李建義、高亞麟外,還有張豐毅、吳剛、許亞軍、張志堅、張凱麗、李光復等,奉上了一道表演大餐,播出的時候,人們除了對劇情津津樂道,各位戲骨創造的角色也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為有“老戲骨”,娛樂文化看上去才不至於荒腔走板

近幾年,追捧“老戲骨”的風潮已經逐步形成。在《軍師聯盟》中,於和偉飾演的曹操引人折腰,乃至曹操戲份結束後,有觀眾覺得電視劇味道不足了。該劇中張志忠、王勁松等實力老演員的加盟,也使得劇作看上去底盤紮實,經得起揣摩。

李雪健曾在《嘿,老頭》中,飾演一位患阿爾茨海默症的老年人,劇中有一場李雪健獨自在家倒酒、喝酒的戲,一段長達數分鐘的抖手、倒酒鏡頭,被觀眾認為是“神一般的存在”,“經典演繹,可以寫進表演教科書”。因為《嘿,老頭》沒能獲得當年的一個電視劇最佳男主角獎,還有不少網友為李雪健鳴不平,認為僅僅倒酒那一段表演,就足以證明李雪健有獲獎實力。

因為有“老戲骨”,娛樂文化看上去才不至於荒腔走板

倪大紅、李保田、雷恪生、陳道明、斯琴高娃、歸亞蕾、彭玉、劉曉慶……假若列出“老戲骨”的名字,那將是一份長長的名單,他們出現在影視作品或者話劇舞臺上,總是不會令人失望,因為這群“老戲骨”的存在,中國的文化事業乃至娛樂業,才不至於荒腔走板。

但近年受“IP熱”影響,一些製作與播出機構為了所謂的“流量”,實現快速資金回籠,啟用了大批偶像派青年演員,其中不乏演技較差者,這直接導致表演行業在整體水平上的大退步,每年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票房最高的電影當中,十有七八被“流量明星”主演的作品佔領。

表演的本質被曲解,演員被功利化使用,作品的內涵被忽視,取而代之的,是臉替、摳像演出、非實景拍攝的流行,觀眾看到了大量背景虛化得厲害、演員表演莫名其妙、劇情毫無連貫性的作品。

有人不斷地偷換概念,轉移受眾注意力,把劣質IP劇(片)的流行和無演技“流量明星”的當道,說成是觀眾娛樂需求的變化導致,是多媒體時代人們要求作品簡單化、速食化的結果。有了這樣的背景,自然關注演技的人就會減少,追逐淺薄娛樂的人就會增加,娛樂產品中的文化元素受到擠壓,作品越來越無品位可言。

而在經受過多劣質影視劇的狂轟濫炸之後,數量龐大的觀眾開始發現,自己的娛樂審美已經被帶進了溝裡。選擇重新支持“老戲骨”,成為觀眾對影視製作墮落化的反擊方式。

演員作為影視作品的“臉面”,其演技如何,成為觀眾評價作品質量的第一選擇,有了好的表演,再加上縝密好看的劇情,再有引人深思的價值觀,如此三個重要的元素一個都不能少,才能構成一部值得反覆欣賞的影視佳作。

不但追捧“老戲骨”,毫不吝嗇地把讚譽之詞奉獻給他們,觀眾還嘗試在一些中生代演員身上,去尋找“戲大過天”的素質。

“藝術至上,戲大於天”,這是北京人藝老院長曹禺和副院長於是之提出的表演精神,多年以來,北京人藝的演員,包括從北京人藝走到娛樂圈一線的演員,都會把這種表演精神融進自己的藝術追求當中,這種精神,也成為他們在娛樂行業最強的競爭力。

《演員的誕生》這個節目最早得到關注,正是因為它體現出對“戲大過天”這種精神的尊重,章子怡因為在節目中與演員搭戲有精彩的表演,贏得了不少掌聲,在她身上,人們也看到了她對“戲大過天”的精神繼承。當然,在通過這檔節目讓觀眾發現更多演技精湛的演員身上,也有同樣的閃光點。

因為有“老戲骨”,娛樂文化看上去才不至於荒腔走板

“老戲骨”擁有表演的秘密,中生代學習表演的精髓,青年演員遵守表演的底線……只有這樣,老中青三代演員,才能回到表演傳承的正常軌道上來。

在娛樂行業,晚輩後生想方設法從前輩那裡偷師學藝本應是主流,但現在不是這樣,而是前輩以身作則,試圖重塑娛樂圈風氣。

當然,“老戲骨”的粉絲沒有“流量明星”多,後者完全可以不受前者的影響,但聰明的年輕演員會意識到,想要延續自己的表演生涯,就必須要從“老戲骨”那裡得到力量與支持。否則,自己的娛樂事業只能劃歸到快速消費領域,是“快消品”,而與表演藝術領域無關。

“老戲骨”重新得到追捧,是娛樂文化的一種回暖現象,這種現象表明,無論是娛樂業也好,還是觀眾群也好,都開始主動地進行糾偏,開始尋根溯源,重新尋找表演的魅力、文藝的味道和文化的內涵。

這種回暖現象,有助於終結影視作品創作的潰敗,也有可能帶來良好的連鎖反應,比如編劇得到更多的重視,導演希望用好作品捍衛自己的名聲,出品與製作機構希望“票房(收視率)口碑雙贏”……這是一個很理想化的盼望,希望能夠儘快地變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