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明朝撐到1840年,會敗給英國嗎?

馬欣玉


如果大明王朝還是如明末那樣的陷入黨爭,真不好說。嘉靖年間的倭寇就能如此曠日持久的戰爭;直到戚繼光出現。可是明末的時候大批武將被殺,黨爭不斷;朝堂的官員皇帝把偌大的明朝弄的奄奄一息。

明朝末年,人口發展達到了極致,整個大明王朝的百姓在多子多福的觀念下,破紀錄的把明朝發展成為了1.5億人口的大國,而此時的後金,人口還不過百萬,努爾哈赤後的皇太極才達到了100多萬人口,整個大明王朝和後金的人口比例是100:1。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明朝真的如所說的那麼的開放、民主、先進、強大,為何會輸給只有自己體量1%的後金呢?而後金(清朝)的前身,真的能撬動100倍的槓桿,打敗明王朝嗎?

山河表裡潼關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在萬曆年間,有賴於張居正的新法,明朝人口達到了1.9億;明朝末年可以說禍不單行,除了持續百年的黨爭之外,明末北方爆發了鼠疫和乾旱。直接導致了4000萬人直接消失,明朝人口下降到了1.5億人。因為一場鼠疫,導致北京城明朝精銳三大營死傷殆盡,戰鬥力幾乎蕩然無存,才導致李自成輕鬆攻下了北京。

一個王朝的覆滅,往往不是因為外敵,而是自己內部首先開始了衰敗,給了外敵創造了絕佳的機會消滅取代自己,所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大明王朝一個偌大的帝國,為何如此不堪一擊?答案就是:沒錢。明朝末年窮是出了名的,國庫常常入不敷出。為何沒錢?答案就是:黨爭。以閹黨(歷史畢竟是文人寫的)為地盤的魏忠賢,和以清流自居(其實就嘴皮子清)的東林黨之間的黨爭,把大明王朝搞得奄奄一息。

在崇禎得幫助下,魏忠賢被貶,東林黨勝利,閹黨遭到了清算:凡是跟魏忠賢幼交往、被魏忠賢提拔得都是閹黨。於是邊關名將一個個得都被殺了。而東林黨們作為工商人士,用手裡得權力掙了錢,又用手裡的而權力保護自己的利益。魏忠賢一走,東林黨立刻廢除了工商稅——2%的工商稅。這恰恰是明朝的重要稅收來源

:東林黨的辦法是,把稅收攤到農民頭上。直接導致了農民不堪稅賦的重壓,紛紛揭竿起義;但是東林黨就是秉持著一個信念,就算天塌了,反正自己不能交稅。

除此之外,東林黨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和清流,拒絕了後金的求和。不斷對後金作戰,可以說是屢戰屢敗,敗了是邊關將領沒打好,勝了是自己指揮有方。至於打仗的軍費,當然也是攤牌的農民頭上。

於是,崇禎面臨著一個問題:農民起義鎮壓不了,因為沒錢;農民起義招降不了,因為沒錢;農民起義安撫不了,因為有東林黨。

腐朽到如此地步,你還想打勝仗?醒醒吧!別睡了!

1840年英國已經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了打開中國,英國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走私鴉片。因為林則徐禁菸,英國為了迫使中國開埠通商,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此時的英國已經是裝備先進,軍艦、槍、火炮齊全。更為關鍵的是——鴉片。

大明王朝撐到了1840年,如果還是那麼腐朽;黨爭不斷。能度過鴉片的考驗都困難。

還指望它撐到1840年再打敗英國嗎?


嘟嘟讀讀


加入明朝撐到1840年,還真有可能打敗英國,甚至英國能不能打到中國來,都是一個問題。

明朝如果能撐得下去,那絕不是崇禎的功勞,而是江南的政治-經濟實體,藉助東林黨和兩淮鹽商等軍事集團化,從內部瓦解明朝。瓦解之後的明朝,將會失去關外之地和少數民族地區,僅僅只保留兩京一十三省。

由於江南商人的趨利性,他們會從根本上腐蝕這個國家的制度根基,並將日本、南洋的走私上升為國家行為。雖然這個時候中國和西方存在差距,但是這種差距並不是致命性的。通過和葡萄牙人和荷蘭人打交道,聰明且擁有強大國力的中國人肯定能夠學習和打敗他的對手,在英國人強盛起來之前,控制整個東南亞。

明朝是一個完全和清朝不同的政權,事實上清朝更像是儒家經典中重農抑商的理想模範,而明朝在中後期已經發生變態。這種變態,取決於江南作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崛起。但不幸的是,清朝通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和乾隆多次下江南形成控馭,需知這種江南性才是中國真正能轉型的動力所在。


青年史學家


不用等到1840年,1637年大明就跟跟英國人幹過一仗,結果——慘敗!

清末,曾經輝煌一時的大清帝國被英法等西方國家打的是滿地找牙,尊嚴掃地。為此很多國人都十分憤恨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試想,如果將清朝換成大明的話,那西方殖民者絕逼不能這麼囂張。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不過要是真把大清換成大明,那結果..........

估計差不多。

其實,中國從明代中後期開始整個科學技術、軍事武器就已經大幅落後於西方了。

在14世紀,隨著數學、化學和物理學不斷應用於武器製造,歐洲的火炮技術空前提高,而造船水平也開始超越中國。

到15世紀,葡萄牙和荷蘭人相繼來到中國,與當時的明王朝發生了接觸。

而明朝士大夫對於西方人的到來是感到空前的震撼,這其中最先讓明人震驚的是歐洲人的大船和火炮。

葡萄牙、荷蘭人最初到達中國時隨行的都是一些商船,火力配備遠不及正式軍艦。但即便如此,仍舊讓自以為天朝上邦的大明軍民驚掉下巴了。

(17世紀的西班牙大帆船,無論是排水量還是先進性都是碾壓明軍戰艦)

此後,明朝曾與荷蘭和葡萄牙發生過軍事突衝突,而面對著荷、葡先進的戰艦,明軍只能用數量去彌補,多采取圍困、突襲等戰術。

若實在打不過,就只能請海盜幫忙了。像是鄭成功他老爹鄭芝龍,是明末南海最大的海盜,他就曾幫助明軍對付過荷蘭人。

除了荷蘭和葡萄牙,明朝也與英國人打過交道。

1637年,在明朝滅亡前夕,一支由6艘商船組成的英國船隊來華進行貿易交往,這是英國政府首次與中國接觸。

英國人此次前來的目前就是為了做買賣,買些瓷器、茶葉和給在廣州城內的英商送些補給。

但是,他們的到來似乎並沒有收到當地政府歡迎。明朝的廣州地方政府此時正十分頭疼走私和海盜氾濫,對於西方人十分防範。

在面對英國人到來時廣州政府奉行著“你給老子滾蛋”的外交政策,拒絕了英國人的通商請求,並先發制人的突襲英國艦隊。

對於明軍的突襲,英國商船(注意是商船)把明軍在珠江口的亞娘鞋炮臺轟成了馬蜂窩,並且重創了數量佔絕對優勢的明軍水師。

在英國人佔領明軍沿江炮臺後,他們驚奇地發現明軍所使用的火炮多為使用1磅炮彈的小炮,這根本打不穿英國艦隻。而當時英國商船上配備的火炮已經是能夠發生16磅的炮彈了。

要知道這還僅僅是商船,同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的裝備則更加先進,絕不是明軍可相提並論的。

如此懸殊的武力值,若英國真是要入侵中國,那麼明朝政府99%是得跪。

(1639年的唐斯海戰,英國聯合荷蘭徹底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從此確立了其海上霸主地位。見過大風大浪的英國人自然對明軍的那些小船不屑一顧)

在英國人離開的24年之後,作為東南沿海僅存地一支抗清力量,鄭成功覺得率軍收復臺灣作為抵抗滿人的海外據點。為此他集結了2.5萬大軍和上百艘戰船東渡臺灣跟荷蘭人宣戰。

這是中國人與西方人第一次大規模交戰,這場戰爭持續了差不多一年時間,打得十分艱苦。

戰爭的結果,眾所周知。最後荷蘭人在鄭軍的圍困下,孤立無援,被迫投降,中國人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徹底收復臺灣!

不過需要各位看官瞭解的是,國姓爺2.5萬大軍的對手!只是1500個左右的荷蘭人。

對,只有1500多人,不能再多了。

再多,就真打不過了。


千佛山車神


  英國人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了鴉片戰爭,其結果大家都知道的,就是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對英國割地又賠款,從此中國進入任人宰割的境地,西方列強紛紛來撈好處。於是誰都可以來打一下,撈一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都沒有改變。但是,在清朝以前,大明朝也和英軍也簽訂了一份中英廣州條約,內容卻是英國人道歉賠款。

  

  (葡萄牙引領了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其實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先開始玩的,英國人加入這場遊戲的時候,已經落後了不少。尤其是對東方的貿易。但是英國人不肯屈服於現實,他們決定另闢蹊徑,自己去東方打開新的局面,準備藉助長期壟斷對中國貿易的葡萄牙人來打入中國市場。其實那時候的西方人對中國瞭解不多,甚至用了近百年才弄明白其實廣東和北京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政府在管轄。他們根本沒料到中國居然如此之大。葡萄牙人在1514年也是就明朝正德九年抵達中國,所以對中國瞭解最多。

  

  (大明水師其實多次和西洋人交戰,互有勝負,而不是清朝時候的一邊倒,送人頭)

  可是17世紀初,葡萄牙人在東方的商業貿易霸權其實已經開始衰落了。這是因為他們的商船在東方經常遭遇荷蘭艦隊海盜般的劫掠,所以葡萄牙人也想聯合英國人的海軍用來打擊荷蘭人的囂張跋扈。於是在1635年的時候,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和葡萄牙的果阿總督達成了一項協議,那就是同意英國商人自由的出入澳門來從事貿易。這一年的12月12日那天,英國國王查理一世頒佈了一道命令,任命威德爾為指揮官,率領6艘艦船前往中國。

  

  (如今的澳門依舊保留了不少的葡萄牙氣息)

  威德爾的艦隊於1636年4月14日從英國出發,11月7日就到達了果阿,可以看出英國的航海技術在當時是極為先進的。在和葡萄牙的果阿總督交涉後,立即準備前往中國的澳門。1637年的1月17日,英國艦隊離開了果阿,先後在伯特卡爾,柯欽和亞齊建立了英國商館。6月27日,英國艦隊終於到達了澳門,並在澳門南部的十字門外停泊。英國船的突然到來使得葡萄牙人感到有點為難。因為這個時候的澳門與果阿、已經葡萄牙本土的貿易航線已被荷蘭艦隊切斷了,基本沒法正常通航,澳門的葡萄牙人只能維持住去日本長崎和菲律賓馬尼拉的貿易航線,而且同長崎的貿易也因為日本頒佈了鎖國令而被迫停止,這樣葡萄牙在遠東就只剩下馬尼拉一個貿易點了,即便如此,單靠澳門到馬尼拉的貿易額每年仍可達到100萬兩白銀。這種時候,如果任由英國人去開闢中國的市場,那就會打破葡萄牙對中國的貿易壟斷,葡萄牙僅存的最後一點利益也將喪失。因此,澳門的葡萄牙人解決執行果阿總督的命令,也就是不允許英國人分享葡萄牙在澳門的貿易特權。

  

  (當英國準備武力打開中國市場的時候,來的就不再是武裝商船而是正規軍艦了)

  於是葡萄牙人開始借刀殺人,先是在中國大明朝的官員面前極力的詆譭英國人,說他們其實就是荷蘭人假扮的,企圖前來搗亂,應該馬上趕走這些人。大明朝剛剛被荷蘭人佔了臺灣自然對荷蘭人沒好感,就先入為主的認為英國人不是好東西。葡萄牙人又從澳門派出巡邏艇在英國艦船附近巡弋,阻止英國人進行貿易活動。威德爾覺得既然在澳門沒法進行貿易,那我也不能白來中國呀,於是7月底啟程前往廣州。8月8日,英國艦船就到達了虎門,虎門炮臺的大明守軍鳴炮示警。威德爾則蓄意挑起事端,下令扯下聖佐治貿易旗,升起英國的軍旗,擺出一副開戰的架勢。並即指揮艦炮轟擊虎門炮臺。中國守軍沒料到英國人會突然襲擊,被打的措手不及。於是英國人攻上炮臺後,傲慢的扯下中國旗幟,掛上英王的旗幟,並拆下炮臺上的35門大炮,作為戰利品搬到船上。廣州官員這才派人交涉,威德爾覺得,沒必要和中國撕破臉,於是歸還了大炮,同時派出兩名商人隨同翻譯前往廣州。他們攜帶了22000枚西班牙銀幣,(也就是常說的鷹洋,那時候流行這個),以及2箱的日本銀幣,作為購貨款,準備在廣東採購貨物。但是英國艦隊卻繼續深入廣州內河。中國官員一看,你這什麼意思,來買東西還炮艦逼上門呀?荷蘭人都得給鄭芝龍交保護費才能在東亞通航,你這可不行,廣東水師於是派出3艘戰船衝向英國艦隊,發射炮彈和火箭,迫使英國人離開。

  

  (發現了葡萄牙在中國有個地落腳點澳門的好處,英國人強迫清政府割讓香港)

  但威德爾對侵犯內河這種事情還是覺得毫不在意,覺得中國人也不過如此,反而更加肆無忌憚。居然在幾天後重返虎門,並且縱火燒燬了3艘中國帆船,並且登陸一個鄉鎮,搶奪中國老百姓的30頭豬。過了幾天看中國沒反應又攻佔並炸燬虎門炮臺,再次焚燬了大型帆船1艘。這下徹底得罪中國人了,生意是沒法做了。只好將船隊駛行澳門,請求葡萄牙人出面調解。中國官員面對這種莫名其妙的襲擊又莫名其妙的和解要求一頭霧水,於是要求英國人賠償白銀2800兩。並且讓英軍指揮官寫下保證書和道歉信,對發生在虎門的事負責,並保證做完生意馬上離開中國。那麼就對其不予追究。威德爾立刻寫下道歉信和保證書,反正只要完成貿易,這點事情不算什麼。終於在12月29日,威德爾船隊完成了中英之間的首次貿易,離開了澳門,啟程返回英國。但是,幾年以後,清兵入關,大明滅亡。大明王朝拼掉最後一點力量,在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指揮下收復了臺灣。終大明一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結果到了清朝,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了。真是國人的悲哀。

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戰爭史


直接說不討喜的結論吧,打不贏。

首先,明朝撐到1840年,本身是不可能的事情,明朝的滅亡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作為國家組織一系列無法解決的危機集中爆發的結果,明朝要熬過1644年,真的需要穿越者給他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行,否則,只能是新王朝的踏腳石,無非是清朝還是順朝的區別。

其次,假設明朝逆了天,把這套制度一直挺到了1840年,其孃胎裡帶出來的諸多毛病,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有任何的改變,甚至比清朝還差得多。

鴉片戰爭中,清朝主要參戰部隊為“綠營”,眾所周知這是漢人部隊,只在乍浦和鎮江,因為有駐防的八旗兵在,才有八旗參戰。

而綠營的德行,基本上是英軍發炮,傷亡幾個、十幾個人就潰逃,比如第一次定海之戰,清軍的傷亡率是1.75%,就崩潰了,而英軍無一傷亡。

而綠營兵最大的特點就是訓練舊制沿襲自明朝,傳承達400多年。

這種訓練方式極重陣法,即根據敵情、地形進行陣法轉換,名號也是五花八門:

一字長蛇陣、一品榮封陣、三臺陣、八面迎敵陣、梅花陣、徹馬方城陣、雙龍陣、兩翼迎敵陣、雁門排列陣、追敵衝鋒陣、三層奏凱陣、一字得勝陣等等。

這些陣法的用武之地就是綠營每年一次的大會操還有次一等的每月會操。

其內容就是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批評明軍的說法:

看武藝,但要周旋左右,滿片花草;看營陣,但要周旋華彩,視為戲局套路。

不過不單是明朝人罵沒什麼卵用,清朝自己的大將福康安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就曾痛罵:

向來綠營陣勢,止系兩儀、四象、方圓各式,此皆傳自前朝,相沿舊樣,平時校閱,雖屬可觀,臨敵打仗,竟無實用。在各營演試之時,明知所習非所用,不免視同具文,飾觀塞責。

事實上,這群士兵在清朝,還有點進步,就是發軍餉,在康雍乾三朝基本上是沒有拖欠的,不像大明朝,哪怕是承平時代,軍餉也是有拖欠的……

人是這樣渣渣,武器裝備又落後,打起來還想贏?


劉三解


如果明朝運轉到1840年敗給英國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不過並非沒有避免的可能。




1840年主要還是通商的要求,中國人錯過了大航海,確實是一子失誤滿盤皆輸。不過儘管這樣還是有機會避免成為列強宰割的羔羊。因為還有漫長的時代留給你去看到潮流,看到自己的問題。直到乾隆時代都有機會,試想當年他不要自大,被英國人帶來的東西震撼了內心,可能就會激起學習追趕的慾望。如果那個時代就開始通商、學習。很可能不是1840的問題,而是可以出去比劃比劃的問題,弄一塊殖民地也不是不可能。如果那樣,今天中國人的生存空間不至於那麼狹窄。熱兵器一來,什麼邊患問題、發展問題,全部迎刃而解。





科技文明其實是對定居社會最大的促進。遊牧之所以成問題是因為你無法徹底消滅它,你的運輸成本太大。科技一來,文明世界就占上峰了。尤其黃種人依靠的本來就是腦力,不僅會迎頭趕上,而且還會走在最前列。資本經濟一發展連制度問題都解決了。

就是說無論明朝也好,滿清也好,其實就是看你有沒有可能轉變觀念。滿清大家已經看到了,沒有轉變,乾隆自大,生生錯過了。如果明朝延續下去也只能說可能有希望。只要觀念早轉變50年都可以避免。中國今天也沒發展幾年,那個時代不說能夠全面跟上,起碼不至於受到列強宰割。日本後來都能那麼快趕上,何況我們。

觀念確實決定了後來結果。


國病


戰爭勝負:不是由正義決定的!

而是:先進的武器,軍事戰略戰術思想,國內民心的支持,才是戰爭勝負關鍵!

前二者均依賴科技,如果科技跨代大,對人數依賴就小,八國聯軍那點人就搞定了中國!與正義無關!

二戰時希特勒橫掃歐洲,也與正義無關。

所以閉關鎖國和愚民教育才是失敗根源!!

明朝同樣在 鄭和下西洋(1405-1433)後,實施海禁,並在北方修建明長城,是明朝鎖國的象徵。

所以即使明朝長壽,在1840年後與英軍對抗也沒戲!


割草機2018


敗是肯定會敗,無論是明還是清。畢竟這是兩種社會體制和生產力水平的對決。只是明不會像滿清一般窩囊。

之所以會敗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1~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無論是生產力/科技水平和國力在當時都領先世界。因此當時要勝出基本不可能。

2~明朝的滅亡有其必然的因素:

首先內部的藩王體制成為王朝巨大的寄生蟲和負擔。導致明末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後農民起義頻繁。其次萬曆年間的援朝戰爭也是掏空了明朝的國力,最後被滿清趁虛而入。

3~當時無論誰入住中原,只要封建體制還在你就不可能戰勝處於上升期的大英帝國


武陵人蒯


失敗有可能發生 勝敗乃兵家常事 如果1644年明朝不亡 到1840年 鬼知道中國會發展成什麼樣200年的時間呢 你說呢 說不定中國還可能去打英國呢 所以說那些認為失敗的人咋想的 讓二百年前的明朝幹二百年後的英國 你咋不讓二戰時的日本來幹現在的中國呢 說誰會贏 一顆核彈讓小日本沉到海底


小破孩130031639




這已經不單純的是一場戰役勝負的問題了,而是體制更替,時代變革的問題,是矇昧向文明演進的歷史潮流。儘管清朝被西方列強打的一塌糊塗,但是不可否認清朝的武器裝備堪稱中國封建王朝中的一流水平,只有大刀和弓箭這些冷兵器那是錯誤的認識,熱兵器也在發展只不過是小規模使用,並沒有大規模普及裝備。不得不提清朝最不爭氣的就是海軍,和明朝海軍差的真不是一個檔次(最早朱元璋還是通過陳友諒才意識到的海軍建設)這也難怪了,畢竟滿人是在馬背上打下的江山,又不搞什麼海外擴張,所以更偏向於陸軍建設,忽視了水師發展。工業革命之後,英軍出現了鐵艦而且殺傷力巨大,在此之前的中國戰船均為木質,所以不堪一擊。



當然,晚晴的慘敗也有著主觀原因和不確定因素。比如義和團興起、太平天國運動、多國列強侵華、還有慈禧太后上層統治階層的昏聵無能,讓本就不堪重負的封建王朝搖搖欲墜,在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下加速了由封建專制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可能很多朋友會提出明朝期間誕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是被清朝扼殺掉的,這個觀點過於片面化了,其實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誕生於宋,之所以資本主義在中國多次夭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天下的政治土壤。在秦朝奠定了君主專制制度之後,政治制度就基本成型,一旦從根上動搖必然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大家也可以借鑑西方變革的案例分析(當然,這些是本人的一孔之見,歡迎批評指正)



內憂外患的王朝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探尋未來發展之路。封建制度僵化,器物落後,西方列強咄咄逼人,國內反動勢力趁勢而起,正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我是納蘭軒若,歡迎互動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