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屢見不鮮的青少年自殺噩耗,衝擊著家長敏感的神經。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脆弱,不堪一擊?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開學伊始,孩子們本該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新學期,結果卻頻頻爆出孩子自殺輕生的新聞,讓人心痛。

9月1日上午,洛陽某小區一個10歲小男孩從14樓跳了下來。

據鄰居介紹,男孩雖然平時不太愛說話,但一直是大家眼中聽話的好孩子。

孩子跳樓,是因為暑假作業沒做完,讓家長簽字,家長不答應,孩子怕老師批評,就選擇了輕生。

視頻裡,10歲男童的爸爸跪在地上,哭著喊道:“你這個傻孩子……”

可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再也回不來了。

如果當初家長可以多一些監管,督促孩子完成作業,在簽字時和孩子好好溝通,或許孩子就能積極面對,而不是用死亡來逃避了。

無獨有偶,9月1日晚,廣東佛山的鄒先生和16歲的兒子聊了下學習的事,並沒有責罵他。

沒想到第二天兒子留下字條稱:“我走了……真的別找我,也別難過”,便離家出走。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被警方發現時,孩子已死亡超過24小時,法醫初步鑑定是高空墜亡。

鄒先生說,自從家裡添了妹妹,主要精力都在小的身上,兒子心理不平衡,覺得缺少關愛。

再加上奶奶去世,暑期作業也沒有完成,心理壓力大,但沒想到他會選擇輕生。

家長清楚孩子情況,卻選擇了無視,直到釀成悲劇。

屢見不鮮的青少年自殺噩耗,衝擊著家長敏感的神經。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脆弱,不堪一擊?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在一項調查中,上海有24.39%的中小學生曾有一閃而過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認真考慮過該想法的也佔到15.23%。

更有5.85%的孩子曾計劃自殺,並有1.71%的中小學生自殺未遂。

而所有自殺原因的排列中,學習壓力過重佔第一位(45.5%)。

知乎網友曾分享了自己曾想要自殺的心路歷程:

他在重點高中,自嘲是學霸中的學渣,他成績一般,夢想是復旦,但以他的成績根本不可能。

對他而言,分數就是學生的底氣。

他認為學習很公平,努力就能進步,可是當努力依然看不到希望時,強烈的挫敗感就壓迫到不能呼吸。

尤其是媽媽的一句“我對你太失望了”,更使他沮喪到想要放棄生命。

他忍不住拿刀在自己手腕上劃,但剛破了點皮就疼死了,於是認慫了。

他帶著戲謔的語氣嘲諷自己的壓力和膽小,卻讓人看得心疼。

而有這樣想法的孩子並不只有他一個:

● “有自殺想法的時候是小學五年級”;

● “每次都告訴自己再忍忍,但實話說,我並不知道自己能堅持到什麼時候”;

● “我不是想自殺,我只是會想,用什麼辦法可以讓我從這個世界徹底消失,就像從沒來過一樣”

● “好想問他們為什麼要生下我……我為什麼還活著,大概因為我還不知道什麼死法比較不痛”;

● “我覺得我是個沒有未來的人,要怎麼繼續活下去”;

這些發自內心的獨白,何嘗不是在向父母發出警示?

只是很多時候,父母太忙了而選擇了忽視。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有沒有發現,現在的父母自己也很拼,加班是常態,怕被社會拋棄,週六日學習充電,沒時間陪孩子。

這麼努力了,每晚還兢兢戰戰擔心飯碗不保,前段時間有篇文章很火,提醒大家未來五年,請做好失業的準備,這難道不是在販賣有家有娃的中年人的焦慮嗎?

有些父母還受成功學的影響,羨慕xx月入百萬了,xx當上ceo了,xx的孩子送去貴族私立學校接受精英教育了,於是轉而對孩子的期盼也很大:

“孩子現在不吃苦,長大就要吃苦。”

“要活成人上人,不拼命哪兒行?”

“你一定要超過其他小朋友呀。”

父母只關心孩子未來能否頭頂光環,成績是否能給自己的臉面添光,卻不會過問孩子過得累不累。

現在的00後孩子,哪個沒有三五個補習班、興趣班?沒有的話,都不好意思在外面跟別人說自己是稱職的父母。

當孩子真的太難了,尤其是天賦不高、註定平凡的孩子,一邊是父母的期望,一面是自己的無能為力。

美國作家格雷格說:

恰恰是你以為你想要的東西,阻止了你追求你真正在找尋的東西。

可是哪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嚴,已經讓愛變了味,戴上了枷鎖,成了孩子脆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朴樹就說過自己不要孩子的理由: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相信這也是大部分人不再想生二胎的原因,作為父母,我們還有許多大人自以為是的缺點。

其實,教育孩子遇到挫折不畏懼不退縮,比讓他們一門心思爭第一更有用。

爬起來的速度比摔倒的速度更快,才能在未來更具有有競爭力。

動物界中的虎媽趕走幼崽前,先要教會他們捕獵的本領。

父母要教給孩子足夠的本領,才能漸漸放手。

你沒培養他們好的學習習慣,卻要求他們成績好;沒教給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卻希望他們能夠堅強;沒有用心對待,卻希望他們什麼話都跟你說。

父母教孩子如何贏,卻沒有教孩子如何面對失敗,如何活下去。

尤其是,平庸地活下去。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心理學認為: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人心理成熟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尤其是5~6歲和12~13歲這兩個年齡段,也就是小學入學前後和青春期。

這兩個階段都處於轉折期,孩子自身成長變化讓他變得困擾和混亂。

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他們面對壓力、困難和挫折時承擔和化解的能力,將直接關係到孩子未來的人生是否幸福。

臺灣高雄師大教授、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踐》一文中指出:

兒童在四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

如果無法得到父母和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一生。

少年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根據年齡,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響,表現是完全不一樣的。

● 孩子0-4歲:

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難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從爸媽口中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

● 4-7歲:

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知道死亡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 7-13歲:

他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對死亡有自己的認識。

不同年齡段,向孩子闡述死亡要有所區別,千萬不要嚇孩子,讓他們對死亡產生過度恐懼感。

小的時候,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向孩子解釋“死亡”,用大自然最常見的樹葉榮枯,花朵開謝幫助孩子認識生命的過程。

等孩子再大一些,就要讓他們知道哪些是危險的地方,不能去,防止發生溺水,觸電和火災等事故。

帶他們讀科普讀物,去自然博物館和科技館,客觀地認識人的生老病死。

利用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中元節等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讓孩子學會正確面對。

接受死亡,這也是一種樂觀面對生命的態度。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臺灣的生命教育課程主張幫助孩子構建一種生命教育目標體系:

認識生命(認識死亡)—關懷生命(尊重生死)—珍惜生命—發展生涯—自我實現。

生命教育中以“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生命”四大內涵為主軸,分別是:

人與己的教育:自尊力、自信力、接納力、勇敢力。

人與人的教育:尊重力、關懷力、合作力、誠信力。

人與環境的教育:欣賞力、惜物力、應變力。

人與生命的教育:

願景力、承受力、堅毅力。

家長做到以下這幾點,孩子就能明白,不要輕易放棄生命。

一、利用繪本和遊戲

家長可以透過繪本、有趣而富含教育意義的遊戲,朗朗上口的律動歌曲,以及富含創造性與藝術性質的學習單,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建立優質的生命信念。

帶領孩子進入生命的思考與對話,讓孩子認識、接納、愛惜自己。

同時將這些信念推己及人,學習與環境和諧共處,幫助孩子在人生的路上有能力做對的選擇,活出豐盛的生命。

二、學會欣賞生命

帶孩子去大自然中觀察植物的生長,昆蟲的習性,從欣賞萬物的生命歷程中學習面對挑戰,忍受挫折與壓力,堅持到底。

三、讓孩子認知自我

告訴孩子,每個人的生活習慣,個性,興趣各有不同,正是這些不同,成為獨一無二的特別的人。

每一個生命都需要意義,讓孩子覺知自己的特點和長處,幫助孩子欣賞自己的獨特性,成為一個自信的人。

四、化解悲傷情緒

增強孩子承受力,面對生命中失落的經驗,學習處理悲傷,挫折和抒發情緒。

這關乎孩子尊嚴,保守孩子的心,勝過保守一切。

五、設定夢想

以積極正向的態度,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問題,超越客觀限制,設定方向與目標,有夢最美,追夢踏實,幫助孩子實現生命價值。

孩子在不斷的學習、思考和體悟中,也會不斷調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達到人格和心靈的成長。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職,就是欠孩子一堂“死亡教育課”

正如《火星來的孩子》裡,有一句經典臺詞:

有時我們忘記了,孩子只是剛剛來到這個世界。

他們就像外星人一樣,擁有無窮的能量和潛力,他們帶著考察的任務,試著學習如何成為真正的人類。

作為父母,我們在教會孩子一切前,最重要的是教會他——“活著就有希望”。

作為孩子,我們多希望聽到父母溫柔的話語——“你不必成功便是我們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