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這麼多年,爲什麼日軍在廣西吃盡苦頭

廣西地屬邊陲,自古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在明朝以前的歷朝歷代,是許多重犯的流放地,文人(如柳宗元),罪犯都被迫在此地流放,加上環境惡劣,“民氣強梁”、民風驃悍,饒勇好鬥。廣西人是移民類型,北方基因和本地基因的結合使廣西人在環境適應性上相對較強的;加上廣西山地丘陵地理結構,兵勢如水的戰爭定律在特殊的域發揮著普遍的作用;臨近越南,古代中國曆代封建王朝和越南的戰爭不斷,廣西往往成為主戰場,以致民風驃悍;而且廣東和越南在歷史上對廣西軍事的發展提供了來自海外的理念和資金支持;再加上廣西民族團結,因宗教和宗族形成的鄉土意識濃厚,遇到外侵易形成團結一致抵禦外辱的思想。 1840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唯一打贏的一場反侵略戰爭---1885年中法之戰中的鎮南關大捷,法軍大敗,連法國內閣都下了臺,依賴的是廣西兵的英勇無畏! 在北伐的時候,四軍被稱為鐵軍,桂系七軍被稱為鋼軍,北伐軍第一個勝利,是李宗仁(桂系名將)指揮的長沙戰役,僅一個星期,就大敗吳佩孚的部隊,光復長沙,堅定了廣州國民政府北伐的決心。而且桂系在外地作戰很守紀律,桂系不允許有劣跡的人參軍的,所以桂系在國民黨時代比較得人心。 日軍1939進攻廣西,可幾乎沒能在一個城市和村莊佔領超過3個月,因為人人都反抗!北海外有一個小島,1.8平方公里,不足100戶人家,每三家人合錢賣一支火槍,居然也幹掉幾個日本兵,賓陽幾個年輕人,把一個日本騎兵小隊的戰馬全部偷光,全州的一個村莊,全村幾千人用火統和農具,夜晚偷襲日本人,居然也槍得一挺重機槍並消滅十個日本兵,北海市的幾萬市民,為了報復被日軍屠殺的200市民,秘密組織暴動,在兩個臺灣翻譯官的配合下,夜晚同時暴動,同時消滅了站崗的十幾個哨兵,奪取電臺和軍介庫,用棍子和大刀消滅了一箇中隊120人的日本人,曾有某村村民2人,在日本人來時未能及時逃跑被抓去搬運東西,一人50多歲了,因為反抗被打死,另外一個是村口的油坊工人,在挑水的時候用扁擔把監督他的日本兵打下魚塘,用洗衣的青石板壓在水下,後逃跑,日軍尋找失蹤士兵不果後燒燬全村房屋;還有一個是嬰兒,在山上躲日本兵的時候因為哭鬧,她母親怕日本兵發現連累全村人,將其活活悶死……,日本人在廣西很難搞大屠殺,為什麼?因為上至7/8十歲的老人,下至少孩童,人人都是戰士。 隨後1939年12月日軍再次進犯廣西,卻在崑崙關損失了4000人,此役號稱中國抗日“第一大機械化攻堅戰役”。此後直到抗戰結束日軍也未徹底征服廣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