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如今生活著的人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這兩個地方被我們聯繫到了一起,它們相距不遠,只有10公里的樣子,不但與匈奴的祭天金人有關,且把我們引向了人們熟知的金日磾及其的家族。我們不能說如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就是當年鑄造祭天金人的匈奴人或者金日磾及其的家族後裔,但傳說卻把兩者關聯了起來。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這兩個地方是:1. 屋蘭古城。古張掖郡轄十縣,屋蘭即為其中之一,屋蘭亦作屋闌。《甘州府志•風俗》稱:“屋闌今屋笆也,西漢以名縣,東漢晉魏訛闌(蘭)”。《讀史方輿紀要》上說:“其位置在張掖縣東北,東與漢張掖縣相鄰。屋蘭得名自當地居民的稱呼,屋、烏同音,蘭、闌聲母相同,收聲略異。屋蘭當為烏犁部舊居之地,部落王降漢之後,漢以其地置屋蘭縣”。

屋蘭古城位於今張掖城東25公里,鹼灘鄉東古城村。其東西闢門,西門頂上保存重歇簷山頂閣樓一座,城週三裡有奇,城堡內居民人口不到百家,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張掖市鹼灘鄉東古城村。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2. 牘侯堡。位於張掖城東南15公里處的鹼灘鄉新溝村,建於漢代。途經新溝,舉目東望,巍然而獨存者即為牘侯堡。相傳匈奴鑄金人祀天於此。

牘侯堡平面近方形,南北長172米,東西寬152米。牆殘高6米,底寬6.8米,頂寬5.5米,以北垣最為完整。四角有園形角墩,直徑底8.5米,頂7米,殘高6米。東西中軸線上闢門,且各有一甕城。甕城南北長30米,東西寬20米,黃土夯築,堡內原有祠廟,解放前已廢,現只剩部分殘牆。

地址:張掖市鹼灘鄉新溝村。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屋蘭古城所在的村莊附近正在大搞建設,是大規模的仿古建築,已經成形了。車輛穿梭,機器轟鳴,把安靜的古鎮弄得沸沸揚揚了。我們試圖找到當年的古城牆,卻被圍起來的一處高臺上與一處漢墓群不期而遇。

這處漢墓群是甲子墩墓群,位於張掖市甘州區鹼灘鎮甲子墩村村委會以南約2千米處荒灘上,面積1350萬平方米。 自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由於當地居民不斷開墾耕地或不法分子偷盜,文物部門先後對眾多被盜或露出墓葬進行過搶救性清理。墓葬皆為磚室墓,分單、雙、三室等類型,有覆鬥頂、券頂等,時代從西漢延續至魏晉,埋藏深度在2~6米之間。墓區內分佈有眾多的封土堆,特別是在中心區域內東、西兩座明代烽火臺的周圍,有底徑6~15米、殘高3~5米的高大封土堆近30座,皆黃土夯築(即“土墩墓”)。墓葬出土了較多的隨葬器物,有陶壺、陶鍾、倉、灶、罐、案、井、鼎、博山爐等,還有木馬、木牛、銅弩機等。

甲子墩墓群是河西地區規模較大的古墓群之一,保存較好,出土器物豐富,對研究漢晉時期河西地區的埋葬制度、喪葬習俗及政治、軍事、經濟、民族融合、文化等,具有很高的價值。此刻,它向我們講述的是在匈奴地界上漢民族的融合。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村民們告訴我們,我們要找的古城牆早就沒了,被破壞了,而按資料古城內的居民也都新蓋了住所,資料上所說遙遠的匈奴人痕跡。說實話,至少是我們,很不喜歡這種被現代人勞民傷財建起來的所謂古建築,當然,這樣做以吸引遊人是沒有錯的,但在原來的基礎有所“翻修”也許會更好。因此,匈奴人在這裡鑄造金人來祈求上天風調雨順,也就只能是一個傳說了,它與現代的仿古建築格格不入。歷史的場景復原在這裡顯得很重要,而它恰恰是古人為我們留下的文化內涵與實在,並非僅靠建築仿古就能代替或者替代。這是如今很多地方都在犯著的一個同樣致命的錯誤。

在村子上方的一座牌樓前,我們拍了張照片之後決定離開,去牘侯堡。當地人把牘侯堡叫“駱荒堡”,可能也是諧音的結果。牘侯是很多人都熟知的金日磾,匈奴休屠王太子,張掖人。歸漢後,入皇門養馬,細心認真,從不馬虎了事,馬養得又肥又胖,深受漢武帝讚賞。漢武帝封他為侍中駟馬都尉光祿大夫,經常跟隨漢武帝出巡四方,侍奉左右,很得漢武帝信任。 他可能是漢廷裡“混”得最好的一個匈奴人,但也有人說他是武威人。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這個家族據說是因漢武帝獲休屠王祭天金人故賜其姓為金,公元前87年,漢武帝病重,託霍光與金日磾輔佐太子劉弗陵,並遺詔封秺(dú)侯(今山東成武)。劉弗陵即位後,金日磾擔起了輔佐少主的重任,鞠躬盡瘁,死後被封為敬侯,陪葬茂陵。他在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績,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其子孫後代因忠孝顯名,七世不衰,歷130多年,為鞏固西漢政權,維護民族團結,做出了重要貢獻。

秺侯在這裡成了牘侯。因為通往新溝村的道路正在硬化和重修,我們只能由田間的小路趕往那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當地居民與其他地不同的一些地方,比方說在院子的四面都建房,只留下一道門的位置,而且還將剩餘的不多空間搭篷遮擋起來,給人一種密密實實的感覺。還有一些人,房屋的頂部加了欄杆,我們詢問為何,人們大約都說是為了裝飾。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除此,我們還發現,在一些十字路的中央人們都建有亭子,可能也是為了美化與裝飾。一群著在道路上有些霸道地通過,根本不在乎修路的機械與通過的車輛。也許是因為心理的作用,在向一位村民問路時,我們看到他的眼睛是藍的,與我們有些不一樣。在河西這個地方,出現藍眼睛的是並沒什麼奇怪的,但一些媒體總喜歡在這個問題上小題大做,彷彿忘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中國古代少數民族中是不乏金髮碧眼之人的。

在去新溝村的路上,遇到的這個藍眼睛讓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匈奴人,雖然今天我們都以匈奴這個名號來稱謂歷史上的那群人,但他們中間的的確確有很多的不同的部落,甚至,有些部落到現在我們也不知道,弄不清楚。比如烏犁部。正在旁邊一位修渠的人,在我們不經意的觀看裡,其長相也與我們有些不太一樣。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路不好走,在一個叫普家莊的地方我們停了下來,打聽牘侯堡的方向,被問到的劉師傅自願為我們帶路。牘侯堡距普家莊就兩三里地的樣子。在劉師傅的記憶裡,那座古城的城牆上世紀還能跑小汽車,裡面有佛寺,逢年過節時,人們總來這裡上香集會,很是熱鬧,他們時常爬上城牆玩耍,六七十年代古城內居住的是城裡來的知青,因為古城遮風避沙,相對周圍的村莊來說是一個集中點,“人們便將他們(知青)安排在這裡,讓他們少受些苦,當然了,還有便於管理的因素”。

劉師傅童年美好的記憶就停留在這座古城裡,他說,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古城裡的廟宇與佛寺都被拆了,變得冷冷清清的了,知青們回城了,也再就沒有人來了。在劉師傅的記憶裡,那時古城周圍還有不少泉水,人們用它們來澆灌農田,但不知道為什麼,後來這些泉水也都沒有了,現在,他們種玉米,一畝地每年僅水費就得交200元左右。這些話雖然與歷史無關,卻實實在在地關聯著歷史。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劉師傅還說,近幾年上面把環保工作抓得緊了,為了預防疾病,在村子裡搞養殖的得搬出村子至少3裡地,而附近的農民也開始種殖一些諸如板藍根、蓖麻之類的中藥材,以提高土地的經濟收入。這些無關歷史,卻實實在在地關照著現實和當下。無論社會如何發展,農民都要吃飯,而且,完全有著生活得更好的權利。

在古城一道城門豁口前,我們看到立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物保護碑,水泥做的,字跡還能辨認,但灰頭土臉的,已在風雨中多時不被人關注了。碑上有“秺侯”的字樣,這與史書的記載是一致的。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金日磾的老家會在這裡?匈奴祭天的金人當年是出現在這裡的?我們已經說不清了,歷史在這裡只能是傳說了,或者用傳說來豐富了。歷史在這裡一次次地被諧音,但不管怎樣,我們都能通過記述遙遠往事的文字,感受到信奉薩滿教的匈奴人面對蒼天時的虔誠。也許,他們將這個地方稱為“牘侯堡”,也有著對於祖先的一種懷念,畢竟金日磾是一個值得他們驕傲和榮光的人。

古城內被種上了莊稼,是玉米,還有處非常簡陋的臨時性住所,劉師傅說,那是土地的主人在農忙時中午用來做飯和休息的。古城牆是厚重的蒼涼,頂部至少也有3-4米,在一處城門邊上,我們還看到了被挖出的一個洞穴,那都是上世紀那個年代人們居住過的痕跡。在洞穴的上方,還能看到當年修建城池時塊狀的壘築。都說歲月無痕,但歲月在此是有痕的,時光停留在這泥土裡,變得很舊很舊。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這裡是匈奴祭天的地方,金日磾的老家,居民多少與我們有些不一樣


返回,在普家莊小學前我們拍了一張照片,跟劉師傅說再見,也許普家莊這個地名就是匈奴人留給我們最後的“痕跡”了。據說,普家莊人曾經大多數姓普,“普”與“牘”是諧音,而生活在這裡的劉姓人也顯然是很有意味的,他們雖然是少數姓,卻與漢朝的皇帝的是同姓的,就像我們在匈奴的“古鎮”裡巧遇漢墓群。

這或許就是歷史,如同再過些年代,劉師傅的後代,當然會完全講不清劉師傅的故事了。(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