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爲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不管怎麼說,河西走廊都是一個最具民族融合的地方,漢帝國打通了這裡,讓這裡變成了一箇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而先進的漢文化也迅速同化了這一帶原有的土著民族,使他們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雖然,漢帝國打通河西走廊的目的最初簡單到了切斷匈奴人的“右臂”,讓他們不再與青藏高原的羌民族串聯在一起,對漢帝國形成整體和威脅,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因為漢族人的到來,這一區域的民族融合分明加速了起來,不過由以前的零亂變成了以漢族文化為主導而已。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因此,我們似乎完全可以這麼說,漢帝國打通河西走廊實際上也是打通了一條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交融的通道,在此之前,這條通道上一直缺乏一種可以擔當主導地位的文化,各民族之騎在馬背上打打殺殺,除了流血犧牲似乎很難形成文化層面上的真正交融。漢帝國的崛起,使這一切得到了迅速地改變,這為後來的唐朝形成真正的中華民族的雛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所以,漢帝國打通的這條通道,即使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意義非凡的,只是在這漫長的時光之後,我們已經很難看清這之前生活在這一區域的土著民族的真正容顏了。

從民勤的沙井子到金昌的三角城,這一路,我們大約走的是一些鄉道,歷史上的一些牧地與村莊大多都被掩埋在了荒漠裡。從地圖上我們留意到“三角城遺址”的標註有兩處,一處在民勤的最北端,一處在金昌的雙灣附近,而這兩處地方之間的地帶即是沙井文化的大致分佈地。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歷史很枯燥,但當把它與現實對照,就會發現它其實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沙井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末期的一種文化,最初發現於甘肅民勤沙井,故名。時代大體相當於中原地區東周時期。其內涵豐富,是甘肅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也是我國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

安特生, 瑞典地質學家、考古學家。他拉開了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掘的大幕,他被稱為“仰韶文化之父”,改變了中國近代考古的面貌,曾被中國評價為“了不起的學者”,也被罵作“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幫兇”,但最終還是迴歸為一個成就卓著的學者。

1923年,安特生的助手在騰格裡沙漠邊緣地帶的民勤縣徵集到了一批彩陶和銅器,並在沙井東墓地發掘到陶器和銅器。1924年夏季,安特生結束了洮河流域的考古調查之後,為了尋找仰韶文化與青銅文化的缺環,又繼續西行。在民勤柳湖村、沙井子、黃蒿井,以及永昌三角城等地進行了詳細的考古調查,並在沙井南發掘了53座墓葬,出土彩陶雙耳圜底罐等器物,其中的連續水鳥紋尤為獨特,不見於其他彩陶文化。由於此前發現銅器,安特生將它列為甘肅遠古文化“六期”之末,稱為沙井期。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然而,歲月滄桑,安特生髮現的這些遺址後來大多被流沙覆蓋,地面無跡可尋。因此,之後的較長時間內沙井文化的研究處於停滯狀態。直到1948年,裴文中先生帶領西北地質考察隊赴甘肅、青海考察,調查了民勤柳湖墩、沙井東和永昌三角城等遺址,新發現了一些同類遺存,並首次提出沙井文化的命名。

一路上,我們都在向當地百姓打聽著沙井文化流傳下來的記憶,但被問者大約都是一臉的茫然,只有當時出土文物的地名被頑強地保留了下來。張寶仁是武威石洋河林業總場的護林員,在沙井子育苗基地我們見到了他,他說:“那個地方我知道呀,就是那個叫安特生的挖過墓的地方!”

張寶仁做護林工作已經14年了,14年來,他每天騎著自己的紅色摩托車,帶著鐵鍁、鐮刀、垃圾收集袋等護林防火工具,深入5公里的沙漠腹地來回巡邏,一天巡護行程30公里以上,14年累計13萬公里,其間制止亂打井、亂開荒事件12起,清理雜草、枯枝落葉2萬多平方米,收集垃圾2噸,消除火災隱患38起,走訪農戶2800戶(次),張貼護林標語3900張,超出勤天數320天。在他負責管護的1萬畝林地上,從未發生過涉林案件和森林火災,是全場的護林標兵……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這是張寶仁被甘肅省林業系統評為“最美護林員”的簡單材料,他告訴我們,在這一帶,哪個沙丘上長了一根草他都知道,沒有他不知道的地方。而且,他自告奮勇要帶我們去“當年姓安的挖墓的地方”,他說:“你們的車到不了哪裡,我可以用摩托帶你們其中的一人去!”隨後,他便帶著我進行了一場多少有些艱難的沙漠“越野”。

一路上,張寶仁都在大聲地向我講述著他和祖輩們護林的故事,並稱這一帶哪塊地硬哪塊地軟他也知道,所以,他的摩托車就不會被陷住。一個人對於一片土地有著如此的認知與瞭解,讓我大為驚訝,但面對茫茫大漠,我想得最多的卻是先民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民勤歷史悠久,早在2800多年以前,這裡就有人類生息繁衍,並創造了著名的沙井文化。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我們今天真的不可想象,在漢帝國進軍河西的時候,這裡還是一片水草豐盛的牧場,是屬於匈奴休屠王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還能在民勤聽到有關這個匈奴部落的傳說。但之前,這裡的土著居民對我們來說多少有些模糊。

多年來考古資料表明,沙井文化的中心區域在騰格裡沙漠的西部、西南部邊緣地帶,即武威、金昌一帶,向東南延伸可達永登、蘭州附近。據碳測年代數據表明,上限為距今3000年左右,下限為距今2500年左右,大體相當於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關於沙井文化的族屬,近年來學術界多有觸及。據史料記載,秦漢之前的河西走廊居住著月氏、烏孫等民族,有學者認為沙井文化的分佈範圍與古月氏族的原住地相符,但有人卻與上述意見相左,認為該文化系烏孫族。

月氏也好,烏孫也罷,不管是誰,這兩個民族在中國的古籍裡都是在漢代之前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具體的說法是,最先是月氏人打敗了烏孫人,迫使烏孫人西遷至伊犁草原,與居住在那裡的塞人混合了,後來,匈奴人又趕走了月氏人,迫使月氏人與烏孫人一樣西遷至伊犁草原。再後來,烏孫停留在河西走廊的王子發誓要報仇,並在匈奴人的幫助下趕走了伊犁草原上的月氏人,一直將他們趕到了中亞。

據今天一些中國學者的觀點,這兩個民族可能是後來中國歷史上突厥人的祖先,雖然,他們都有些種屬不清,我們今天還說不清他們是黃種還是白種,或者黃白混合種,但他們在遷徙的過程中,確有一部分融入了華夏民族,尤其是到了漢代,有相當一部分融在河西走廊、在新疆入了漢民族。也許,這就是我們直到今天的河西走廊個別地方,還能看到一些金髮碧眼之人存在的原因所在,而在新疆能有白種人的存在多少和這也有一些關係。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月氏人、烏孫人就這樣把他們的背影留在在河西大地上。沙井文化的房屋均為平地起建,呈圓形或橢圓形,門向東或東南,房內有灶、火塘和地爐。房屋附近分佈有窖穴,為平底圓筒狀。因為沙化,這些我們今天都看不到了,但文字卻是有溫度的,誰能不說那些沙粒之下,有著月氏人、烏孫人溫暖的生活氣息——牛羊在青草與湖泊間安靜地食草,窖穴的房屋升起了炊煙,也許在黃昏的夕陽下還有好些個男女在盡情地戀愛……然而,這一切已經距我們很遠很遠了。

在一片有著雜亂的磚頭地上,張寶仁告訴我目的地已經到了,但在這裡我已經看不到月氏人與烏孫人生活的任何痕跡了,地上的那些堅硬的青磚告訴我,它們不屬於月氏人與烏孫人的年代。有誰可以在一片土地上永久地停留下來呢?土地不斷更換的主人都是人類生存的痕跡,也都是屬於我們的歷史。

從考古資料上看,沙井文化隨葬品以銅牌、銅泡和銅刀等裝飾品為主,陶器較少。銅器器型豐富,有銅刀、銅炮、銅連珠形飾、銅管、銅墜和銅鈴等,形制多與鄂爾多斯青銅器相似。從出土物的器型和墓葬中殉葬的牛、馬、羊骨看,強烈地反映出這一時期的社會經濟以畜牧業為主,農業、手工業不佔主導地位。

河西走廊為什麼總有金髮碧眼之人出現?和中國史上這兩個民族有關

今天,我們不能說是日積月累的農耕破壞了這裡的生態,它分明還有著自然的因素。在漫漫黃沙間,我彷彿聽到了月氏人與烏孫人的銅墜和銅鈴響過,那是屬於他們的兩千多年前的歡樂,而如今這裡已經變成茫茫大漠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多少讓人有些神傷。

民勤,在1928年,以“俗樸風醇,人民勤勞”由清朝的鎮番縣易名民勤。這裡素有“人在長城之外,文居諸夏之先”的美稱,歷史上“賢良接踵,科第蟬聯,文運之盛,甲於河西”,“士民子弟求學之風盛行,競相奪魁之氣不衰”,是全省文化之鄉和西北教育名縣。但是,如果再讓風沙一味吞噬下去,這一切恐怕都會成為空談。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有了綠水青山什麼也都會有,今天的民勤人正在朝著這個目標奮鬥著,他們深深地知道,面對荒漠光有勤勞是不夠的。

張寶仁,一個有故事的人,但他的故事我們只能留在以後的文章裡了。我們還要一路走下去,直到河西走廊的盡頭,沙丘上一種植物開得很是動人,就像現實生活裡的張寶仁裝在心裡的美麗故事,也像我們一路追尋的歷史。(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