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朱旭去世,一個塑造了眾多形象的演員,又離開了我們。聞之令人心痛,心慟。

他被貫以“銀幕第一父親”,這是人們對他一生所塑造形象的稱譽。

但是,我們覺得不應該僅僅止於這一步。

問題是,他塑造了什麼樣的父親。

縱觀他的演藝經歷,是他在54歲的時候,演了第一部電影,也在這部電影裡,他演了一個父親。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這個電影就是根據鐵凝小說改編的《紅衣少女》。

這部電影拍攝於1985年。影片裡的父親是參照原著作者鐵凝父親鐵揚的形象塑造的。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查了一下資料,鐵揚生於1935年,而電影據以改編的原小說《沒有鈕釦的紅襯衫》大致寫於1983年。那麼,在小說裡描寫的年代,小說主人公的父親大概是48歲。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鐵凝父親鐵揚的作品挺多的,非常有才華

而電影裡的朱旭扮演時的年齡,比原形人物大了6歲,整個年齡嚴重偏老。

而這個電影裡的父親同樣令人尷尬,因為這個父親可以說是典型的在中國文藝作品裡屬於“憐父”的形象設置。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在小說與電影裡,這個父親在家裡毫無地位,忍聲吞氣,在女兒的眼睛裡看來,父親顯得委瑣,無能,平庸。

這個角色在當時的出現,不過是加重了中國人對“好父親”望之若渴的失望。

好父親的缺損,在中國久已有之。魯迅總結中國父親裡有一種強大的類型,屬於“嫖父”,就是隻知生育,卻不知教育。與之相對應的父親類型,應該稱之為“憐父”。就是父親是可憐的,無言的,無能的,這種代表形象是朱自清《背影》裡塑造的一種。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你可以對號入座看看《紅衣少女》裡的父親屬於哪一種。

而值得注意的是,《紅衣少女》出現的年代,正是中國人在那裡大聲呼喚“好父親”的時代。

就在《紅衣少女》拍成電影的前一年,一部日本電視劇《血疑》引入中國,在中國掀起了一股強大的“尋找父親”旋風。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在《血疑》裡展現的父親是中國觀眾從沒有見識過的。他沒有任何“嫖”的痕跡,也沒有“憐”的影跡,他擔負起了女兒的天空,給了女兒生的依靠,這樣的父親是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年男人,他沒有中年油膩男的委瑣,沒有在女兒面前畏畏葸葸的庸常,他是家庭裡的支柱,女兒心中的主心骨。當電視劇裡把女兒的視線當成全部的社會鏡頭,那麼,在這裡挑起大梁的父親,也成了整個社會的精神支柱。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所以,上海的報紙上,發起了一股“尋找父親”的大討論。

相對而言,《紅衣少女》裡的父親是不是這樣的好父親的形象?顯然不是。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當然這個責任不應該由朱旭來承擔,他只不過作為一個影像化符號,擔任了一個“憐父”的角色,而這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人對父親塑造的乏力,或者說叫缺少意識。

一到父親,在中國人眼中就成了“油膩男”。中國電影中,父親總是作為孩子的對立面而存在的。

1985年到現在,中國影視作品就在“千呼萬喚不出來”的父親缺陣中,一直走過了30多年。在中國人對父親無所作為中,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塑造好父親形象的使命,由印度電影給我們送過來了。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一部《摔跤吧,爸爸》令中國觀眾再次看到了一個感人肺腑的父親,父親的責任,責任之外的粗野,粗野背後的柔情,這就是父親,他不是憐父,更不是嫖父,這是有擔當的父親,有責任的父親,有深情的父親。

中國的父親呢?

當年呼喚中國父親的那一代人,估計自己也當了父親,但是仍然在藝術天地裡沒有塑造出一個好的父親形象來。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當然,中國的銀幕上,也有驚鴻一瞥的父親。陳道明似乎是一個非常適合的人選,在《唐山大地震》中,他的確撐起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好父親的形象。但是,這個電影尷尬的地方,就是原小說裡隱隱約約地寫到了父親對收養的地震孤兒,有過“斧聲燭影”的嫌疑,改成電影之後,自然對這些不光彩的地方進行了刪減,但這畢竟是故事轉折的動因啊,所以電影裡的父親便顯得有怪異,女兒對父親的不冷不熱叫人摸不著頭腦。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後來陳道明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歸來》中再次扮演了一個父親。影片裡的母親患有失憶症,認不出歸來的父親了,於是父親不離不棄,住在離母親不遠的樓下,努力想恢復母親的記憶。看起來,很動人。你看父母分居,但父親的情意卻不曾減退,何等高尚的情懷?

而真相呢?這個情節搬移了原作者嚴歌苓的父親與母親鬧離婚分居的事實,嚴歌苓的父親肖馬,文革期間到北影廠編寫反映治淮題材的電影,結識了女演員俞平,後來就與嚴歌苓的母親鬧起了離婚,分居了七八年,才終於與俞平結為夫妻。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而在《歸來》中,父親與母親分居是主線,但原因卻被置換了,所以電影看起來有一種怪怪的感覺。一個另有原因的分居,被拉扯到社會邏輯導致的因果,真實性明顯要打了折扣。陳道明的父親形象,在這個電影裡,再次顯示出粉飾後無法改變真相的尷尬。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朱旭演過父親,並被譽為“銀幕第一父親”,但並沒有改變中國電影裡沒有好父親的缺損,斯人已逝,我們表示痛心,但更痛心的,卻是中國電影裡一直對父親塑造的無力與乏力。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日本電影與印度電影一直給我們上課,使我們知道中國電影裡少了什麼樣的配件。這是我們額外的思考,這與朱旭的逝世無關,但是藉著老人的去世,藉著他留下的形象給我們的感染力,我們有必要想的更多,這才是對一個藝術家最大的祭典。畢竟中國電影還要前進,中國藝術裡缺失的形象塑造還要進行下去。

朱旭逝世的深層思考,凸顯“中國父親”形象的嚴重斷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