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市防沙治沙成效顯著

沙患少見 沙海染綠

甘肅武威市防沙治沙成效顯著

中工網甘肅武威9月12日電(記者王冬梅)近年來,甘肅省武威市牢固樹立和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防沙治沙等為重點,努力打造環境革命升級版,搶佔綠色崛起制高點。如今,民勤縣老虎口地區沙患少見,昔日不毛之地已梭梭成林,沙海染綠;青土湖湖區湖水碧波盪漾、水鳥自由翱翔、蘆葦隨風搖曳;古浪縣八步沙綠意盎然,一條7.5萬畝的綠色隔離帶頑強地阻擋著風沙侵蝕的步伐。

據國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武威市荒漠化、沙漠化面積較2009年分別減少31.7萬畝、9萬畝,荒漠化程度由極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輕度減緩。

甘肅武威市防沙治沙成效顯著

甘肅省武威市處於全國生態格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的中心地帶,南部祁連山是河西走廊中下游經濟社會發展的“天然水庫”和“生命線”,也是黃河支流的重要水源地;北部防風固沙林是防止沙漠南侵,保障河西走廊暢通,維護青藏高原生態平衡的重要“綠色屏障”。由於自然、地理、歷史等原因,武威生態環境局部治理好轉,但整體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遏制。南部祁連山雪線上升、冰川消退,北部荒漠化、沙漠化危害嚴重,沙塵暴頻繁發生,乾旱和鹽鹼化加劇,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全市荒漠化土地3262.8萬畝,沙漠化土地2289萬畝,分別佔全市國土總面積的65.5%、45.9%,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271萬畝,風沙線長達654公里,有37個鄉鎮45萬人和143萬畝土地處於風沙前沿,是全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甘肅武威市防沙治沙成效顯著

多年來,武威市的防沙治沙工作堅持突出重點、連片建設、規模治理。目前,民勤縣老虎口、青土湖、西大河,涼州區紅水河百里生態經濟長廊,古浪縣民調渠沿線等連片治理面積均達到10萬畝以上。

甘肅武威市防沙治沙成效顯著
甘肅武威市防沙治沙成效顯著
甘肅武威市防沙治沙成效顯著
甘肅武威市防沙治沙成效顯著

與此同時,武威市大力推廣“麥草沙障+沙生苗木”、“固身削頂、前擋後拉”等治沙技術和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命名的“母親抱娃娃”民勤治沙模式,開展多功能立體固沙車機械壓沙技術試驗示範。在老虎口、青土湖等區域建成不同類型的防沙治沙示範區,集中展示棉花稈、砂礫石、尼龍網、土工編制袋、粘土沙障、化學固沙等治沙新技術、新材料20多項。

武威市還堅持因地制宜,分區施策,外圍沙生植被以封禁保護為主,輔以人工補植補播草籽,促進自然修復;綠洲邊緣流沙治理區採取“雙眉式草方格沙障+落水栽植梭梭”“固身削頂、前擋後拉”“坡底延伸、一封到頂”的方式,固定流沙,增加林草植被覆蓋度;綠洲邊緣生態治理區採取“礫石灘地開溝積沙+落水栽植沙生灌木”的方式,增加沙地植被蓋度,防止就地起沙;綠洲內部實施通道、村鎮、園區、農田等綠化工程,固沙先固人,帶動身邊增綠,農民增收,脫貧致富。

威武市堅持創新機制 ,增強防沙治沙活力,採取個人、聯戶、企業承包經營的方式,承包到戶國有治沙生態林180.92萬畝。市、縣區堅持機關幹部義務壓沙造林制度常態化,每人每年完成1畝的壓沙造林任務。按照“互聯網+防沙治沙”模式,眾籌治沙造林,引進“螞蟻金服”、碳匯林公益項目等投資防沙治沙,開啟了甘肅省社會和企業捐資碳匯林業建設的先河,為威武市防沙治沙注入了新的活力。

甘肅武威市防沙治沙成效顯著
甘肅武威市防沙治沙成效顯著

通過多年的努力和持續治理,武威市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武威市沙塵暴次數明顯減少。據氣象資料記載,2011年至2017年,是有氣象記錄以來塵暴次數歷史同期最少時期,且沙塵暴範圍小、時間短。

武威市植被蓋度明顯提高。民勤縣青土湖蘆葦等旱溼生植物逐年增加,連片封育面積達到20多萬畝,植被蓋度由2007年前的5—20%提高到40%以上;黃案灘自然封育區10萬畝植被群落逐步恢復,植被蓋度由2007年前的28%提高到現在的45%。至目前,武威市森林面積89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9年的12.06%提高到現在的18.38%。

武威市重點區域治理成效顯著,建立了祁連山、民勤連古城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面積1200萬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24.8%;營造防風固沙林288.51萬畝,治理重點風沙口240個,封沙育林草174萬畝,完成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60萬畝;建成了民勤老虎口、青土湖,古浪民調渠沿線、八步沙,涼州區頭墩營等治沙典型樣板,武威市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