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圖文|郭玉順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本來,我的戶外活動一般都有比較固定的組織,不過要是活動線路特別吸引我的話,也有時候會跟著新的團隊。當然,我加入的戶外微信群、QQ群是很多的,每到週末,就瀏覽一下各個戶外群的活動公告。

16年5月19日,我跟隨輝縣市高級中學申老師,參加了他和另一位戶外名人老劉組織的一次戶外活動,走了白陘古道黃圍山環線。

我們一共八個人,乘坐兩輛車,從輝縣出發,直奔山西陵川的雙底村。然後將車停放在張補才農家,就直奔白陘古道而去。這是我們從老張家出來的情景。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這就是白陘古道的入山口,我們剛走幾步,便離開白陘古道,獨闢蹊徑,沿著右側另一條十分隱蔽的小道開始上山。

我們的大致線路是:從白陘古道雙底村七十二拐右側的山坳上山,然後再向右平切,在經過了好幾個觀景臺之後,上到山頂,一直找到一個廢棄的小山村,到此就可以看到黃圍山的主峰了,然後就從村後再次登山,一直走到黃圍山山腳下的連廊處,從這裡再次拔高,攀登海拔1470米的黃圍山頂,遊覽了玄武觀、祖師殿等廟宇道觀之後,再返回下山,然後自助餐,走過天生橋,從天生橋下山,再經過另一側的有一個已遭廢棄的小山村,直撲白陘古道,然後,沿著白陘古道向左,從七十二拐下山,返回停車位。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從這條十分隱蔽的山坳裡爬山時,路上的荊棘灌木遮攔著不太清晰的小道,但我們為了逃票,為了省時間省路,就在灌木荊棘裡穿行,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辭。哎,當一名野驢真不容易。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但是,五月的陽光,初夏的微風,樹木的新綠,悅耳的鳥鳴,還有路邊可以隨手採摘的山韭菜,又是那麼深切的讓人感受著戶外的樂趣,這種樂趣遠遠抵消了所謂的苦和累。

您看,透過原始密林隨手拍攝的這張照片,讓人感到大自然是多麼神奇慷慨呀:初生的嫩葉薄如蟬翼,初夏的陽光經過樹葉的過濾,變得那麼輕柔和美,知了的鳴叫,也讓人覺得宛轉悠揚起來。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大山的綠呀,綠得陰暗,綠得發亮,把這極其隱晦的世界,變得光怪陸離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而一旦從密林裡鑽出來,一旦站在所謂的觀景臺上,當你俯瞰山下盆地時,你會覺得剛才的路,剛才從蛛網裡鑽出來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這是劉隊長站在一塊巨石上俯視山下。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這就是從高處鳥瞰雙底村的情景,中間橫著的小山脈就是紅豆杉大峽谷進口的那座山,山的那一面還有幾個大字。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每到一處這樣的觀景臺,大家就一邊指點著山下的美景,一邊藉機稍息一會兒。哦,看到鹿鳴揹包裡面的韭菜了嗎?我們中午野炊時候的蔬菜,就不用發愁了呢,大家帶了雞蛋、西紅柿呢,可以想象著我們的午餐,綠的碧綠,黃的金黃,紅的鮮紅……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申老師氣宇軒昂的。

在照這張照片的時候,我注意了畫面的佈局,讓人物位於三分之一處,頭部位於九宮格的左上點,眼前的空間稍大,佔據三分之二,這樣的畫面看起來很協調。

而他眼前的太行峽谷,也像是其他地方的南太行峽谷一樣,不僅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而且森林覆蓋率較高,每一條溝裡都是鬱鬱蔥蔥的景觀。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這一張呢,跟上面那一張也是一樣的佈局,只是人物的衣服特別鮮豔,這跟大山的綠,正好形成對比,特別能突出“萬綠叢中一點紅”。還有,鹿鳴作為女孩子,是很會搭配衣服的:黃色的揹包、粉紫色的帽子、海藍色的上衣,鮮紅色的褲子。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從這裡看過去,著名的白陘古道看得清清楚楚的,只不過只是一條細線而已。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千萬不要以為這是上兩張照片,鹿鳴只是換了一個位置,其實,我們是盤旋著上山的,有很多的觀景臺。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她還可以坐下來,拿出自己的筆記本拍攝美景!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有時候,我跟申老師互拍。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也有時候,我把兩人放在一張照片裡面。山下的房屋、田地,甚至大山,都變成了盆景裡面的小擺設。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這是申老師給我照的相片,他站在低處,把我照的很高大。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我們千呼萬喚讓鹿鳴起身上路,但是她充耳不聞,一定是被雙底盆底陶醉了吧!其實呢,這不算是真正的盆地,充其量被叫做“坪”,像輝縣的松樹坪、清水坪等村子,也都是這種山間的平地。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快要到達山頂的時候,坡地上有一大片叢生的山榆樹,別具一格的造型也是十分耐看的吧。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回拍鹿鳴,她正悠閒的、漫不經心的走著。身上的衣服十分顯眼吧?這一張照片我把她放在了正中,像上一張一樣,並非所有的人物都非要放在三分之一處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終於到達山頂,是可以行走機動三輪的大路,只是岔路口太多,紅布條太多,我們是估摸著大致的方向往裡面走的,後來證明,我們一步也沒有走錯。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站在山頂的路上,趁著莽莽太行做背景,在鹿鳴稍停的時候,隨便拍一張,自己感到拍的十分成功。女孩子都愛照相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南太行的繡線菊,簡直就是一種標誌性的野花,到處都有其俊秀的身影。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單看這一張照片,您會覺得這是在野外麼?這一樹的花團,這濃綠的樹叢,多像是一處城市公園呀!哦,錯了!城市公園哪有這般清幽?這般寧靜呀?還有這天然氧吧,這清澈透亮的空氣,這人跡罕至的氛圍……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最喜歡這種清幽的境地,各種鳥鳴,初夏的微風,所有這些您在城市環境里根本享受不到的各種饋贈,集合在一塊,浸潤著你,陶醉著你,令人窒息的美壓迫著你……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轉過一山頭,忽然就看到了一脈山嶺橫在眼前。

老劉隊長,他在指著那一脈山樑給大家看,那就是黃圍山風景區的主峰了!從這個角度看過去,黃圍山是一道山嶺,起起伏伏的,山頭上有各式建築。而後,我們從黃圍山在左側下山時,卻看到他只是一座孤峰,正應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古詩,戶外行旅能讓人領略很多書本上感受不到的人生哲理!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然後我們繼續轉山,向著目標,在樹蔭裡面前進。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又是這種原始清幽的林中小道。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有時候會碰上一棵較大的樹木,陽光從樹葉的縫隙裡衍射出來,也是很好看的景色。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很多時候,我為了拍照,就被拉到了後邊。而古詩文中所說的”橫柯上蔽、樹林陰翳”等詞句,在這初夏的美好時光裡,讓人能夠體味得真真切切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透過成片的繡線菊去拍攝前邊的隊友背影,不也是十分詩意麼?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黃圍山又進入了眼界裡面。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突然出現了一個廢棄的小村子。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幾棵古柳,一隊行人,斷壁殘垣旁邊的蓬勃生機,很像是某個電影裡面一隊響馬軍團的畫面。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已遭廢棄的小院子裡面,有大片的野艾,大片的灰灰菜。野艾的味道香啊,簡直要把人燻倒了呢。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站在灰灰菜園子裡,大家又想採摘一大堆灰灰菜回家吃。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各種拍照,各種遐想!小院子的主人是誰?緣何到此?又緣何離去?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故事?是平淡無奇,還是驚天動地?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申老師撫摸著一堵牆壁,凝思和猜想著曾經的故事。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一地的灰灰菜,不雜一毫其他的雜草,不也是一幅好畫麼?只不過樹影婆娑,團團點點的,把這乾淨的綠色演變成一片深綠一片淺淡了。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這是我用另外一張設置的桌面背景,好看麼?您可以仔細看看右下角的時間。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拍照的,喝水的,攝像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鹿鳴乾脆端坐在人家的窗臺上,仔細翻看著筆記本中所拍的照片。這樣呢,現代的、古老的、頹廢的、新生的、各種因素雜糅在一張照片裡面,竟然還比較和諧。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院柴扉久不開。

新綠滿園關不住,

一襲艾香撲鼻來。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辭別了廢棄的小山村,我們開始登高爬山。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重又走進這茂密的原始老林。不過呢,此處已接近黃圍山景區,山道上的痕跡十分明顯,顯然時常有人經過,據說,從小村子可以下到紅豆杉大峽谷的。我百度“白陘古道黃圍山六隻腳”的時候,發現很多軌跡都是從紅豆杉大峽谷小壺口瀑布那裡開始上山的,那裡全程是12.6公里,而我們所走的更為捷徑,大約只有十公里吧。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此處的松樹有油松和白皮松兩種。當鹿鳴從從樹叢中鑽出來的時候,也是一種耐看的好畫,特別是有些樹葉子,在陽光之下,竟是明豔、碧透的姿色。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再來一張。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白皮松的樹枝全部朝向一個方向。這可以讓我們猜想出大致的方向來。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一束繡線菊,儘管花瓣十分小巧,但是花蕊上的柱頭,因為帶有一個小黑點,所以,讓人倍覺欣喜,不由得回想起“也學牡丹開“的那句什麼詩句。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黃櫨也在開花,而開花的黃櫨是不多見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透過兩棵大樹拍過去,這種令人心醉的綠呀!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山榆樹的樹幹,好像是畫家在綠色的畫布上,塗抹的抽象畫。猛一看雜亂無章,但是卻讓人深感有令人震撼的生命力,在衝擊著讓你的視覺!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又是這種厚厚的槲樹葉子,總會令人吟詠起溫庭筠的“槲葉滿山路,野花照驛牆。”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已經聽得見前邊有遊人的聲音了,黃圍山景區快要到了。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一走上這種人造臺階,就說明我們進入景區裡面了。盡頭處照例豎立有一個牌子,上書“未開發區域,危險禁入”。我們就是從這危險區域反向進入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這是黃圍山主峰山下的連廊,此處有很多景觀提示。介紹了黃圍山景區的很多特色典故。

網絡上有人寫道:寫盡黃圍山自然之美,當屬明嘉靖年間陵川縣人武鞫的《黃圍洞增修石佛記》一文:“…旋復取道黃圍洞,遙見嵂崒參天,圍列如屏,蒼翠晴嵐,上連雲氣,踞虎豹,盤蛇龍,矗矗焉,週迴數里,秀靈可愛。東山之麓,有洞在焉,紅葉明林,落花滿徑,蘿藤薜荔,互相蒙茸。野鳥鳴山谷,嚶嚶成語。比入其洞,則見怪石紛錯,香靄襲人,流沫瀝岩石間,凝為瓊蔥,玉屑濺激,灑行人衣。”又行移時,則見大河渀湃,潺湲有聲,欲窮其原淵乎,莫知所止,遂循崖而出。迨涉其巔,則見萬壑千巖,勢若星拱,雲煙蒼茫,極目無際。蓋八荒洞達,天下之奇觀也。已而斜陽在山,草木弄影,爽氣悽清,而日印前溪矣。於是班荊而坐,撫琴而歌,松籟響應,倏倏然不知復有人間世也。”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北宋大政治家司馬光、金代大詩人元好問等等,都曾在此留下筆墨……

山深古寺,蒼巖之下幽洞深廣窈遠。古寺有坐落山半者,亦居於雲遮霧繞之山巔,或在深樹掩映之石徑邊。古寺之堪說者,應為黃圍宮院;所謂黃圍洞,即在黃圍宮院之上宮院內。

景區內的很多景點,我們都沒有去觀看,比如上文中的黃圍宮院。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在連廊裡面要看黃圍山主峰,已經能夠看得清玄武觀了。光聽這名字,又是道觀,又是廟宇的,就知道這定然是一處仙家都看中的好地方。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我們商定先上山瀏覽,再吃午餐。這是申老師負重前行登山的囧樣。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一棵白皮松,還可以看得見山下我們歇息過的連廊,現在看來只不過就是一處白色的房子。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透過樹叢,要看黃圍山景區裡面的蜿蜿蜒蜒 的公路。由於我們樹叢半道上進去的,省去了很長的路,還免了門票。我從網上查看,要是從景區大門出來,查票是很厲害的,還需補票。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快到山頂時,要看浩茫太行山。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路邊的槲樹,造型奇特。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近看槲樹的樹幹,蒼老斑駁,竟然是溝壑嶙峋的模樣。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向遠處看過去,大山一片蒼翠。溝壑處有霧靄氤氳升騰出來。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通過玄武觀的大門拍攝前邊的廟宇,讓人有腦洞頓開、柳暗花明的感覺。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黃圍山以其獨具特色的佛、道、儒和諧統一;依山而建、層次分明、規模宏大的古代宗教建築群;以及名列陵川古八景的“黃圍靈湫”而著稱。這是山頂的二十八星宿小廟。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建築佈局依山而修,所以,錯落有致。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通過兩個星宿廟宇看太行山。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斜線拍攝,讓畫面構成一個三角形,也是一種不錯的構圖。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從這個角度拍攝祖師殿等廟宇。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山脊上的棧道修建的富麗堂皇,此處棧道修建在魚脊背上,必須十分牢固。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走一段山脊臺階,回拍一下山頂。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悠悠白雲,莽莽太行。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站在此處拍黃圍山,是一處最佳拍照地點,本文的封面就是在此拍攝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拉近鏡頭,看孤峰聳立的黃圍山。只可惜,我不敢站在棧道的圍欄上拍照,要是那樣的話,整個畫面會更加壯觀漂亮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他們幾個在指點著大美河山。

在地質史上的燕山運動其間,南太行山東側是大斷裂帶,斷裂帶以西隆升成黃土高原,以東沉降為平原,中間則是絕壁林立、山峰巍峨的太行斷崖,南北走向的斷崖,形成了眾多的峽谷、懸崖、名泉,從而蘊藏了豐富多彩的自然山水和旅遊資源,使南太行的風光雄秀兼備,絢麗無比。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槲樹映襯下的黃圍山。但見遠處的太行山,有非常良好的綠色植被,森林覆蓋率幾近百分之百。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稍作瀏覽,我們就原路返回。

透過華麗的玄武大門,再次俯瞰蒼茫無盡的南太行。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門兩側有古石獅把守著,獅子身上有蓮花盆,上面還有石牌坊。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正午時分,我們各自使用戶外爐子煮飯熬湯,配著燒餅就是一頓味道極佳的午餐。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飯後稍息一會兒,我們沿著山脊一直向西南方向走。走過一段路的時候,老劉說,腳下該是懸空的天生橋呢。果不其然,下山之後沿小路左轉,走一會兒就來到了天生橋下面,而這裡也有各種廟宇道觀。

這是我在這一面給天生橋那一面的幾個隊友拍照。光線較暗。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由於此處天生橋的兩邊都是峽谷,因此不能拍照全貌。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就從天生橋的一側開始沿隱蔽的山道下山,走大約二三十分鐘,就是又一個廢棄的小村子,從這裡觀看黃圍山,只能看到一座孤峰了。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仍是一隊人馬從頹廢的房子邊走過,但是上邊的梯田裡,莊稼苗已經開始生長了呢。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鹿鳴撫摸著一盤碾,感受著曾經的農耕石器時代,碾是碾,磨是磨,碾上是石磙,靠石磙轉動,把糧食粉碎。磨呢,兩層圓石頭轉動著……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杏樹、桃樹、梨樹,很多的果蔬呢!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走不遠,就忽然從樹林鑽了出來,哇塞!白陘古道到了,看到那兩座連體小亭子,您就可以知道,這大約在白陘古道的什麼位置了。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我已經數不清有多少次走白陘古道了。反正每年都要走幾次的,從商周時期,就開始出現的白陘古道,應該是一個歷史文物了,而且是保存最為完好的、上世紀七十年代仍在使用的文物。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巍巍太行山,綿延八百里,猶如一條飛舞的蛟龍,時而直插雲際,時而匍匐逶迤。在其腰脊之間,隆起座座山樑,沖刷出道道溝壑,在中原大地和晉陝之間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以來,上太行入中原惟有“太行八陘”可通,位於山西省陵川雙底村的白陘古道,便是其中第三條”白陘古道”中一段保護的最為完好的捷徑。

從這裡還可俯瞰山下的公路。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走到這裡,視野已經變得非常開闊,太行山的雄、奇、險、秀一覽無餘,景色極其壯美。路中我們碰到了幾個廢棄的山廟和山洞,留下的石碑向我們揭示古道昔日的輝煌。

這一段白陘古道還被稱為“懸空古道”,是因為整個古道全部修建在太行山的半山腰上。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這座界碑,很好的詮釋了過去的地理分界線,碑文上標明,在72拐 的最上頭,就是河南輝縣跟山西陵川的分界線,也就是說,像美麗的武家灣、地八洞、雙底,紅豆杉大峽谷等等,在過去都是隸屬於輝縣管轄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著名的72拐!就是這樣用“之”字型的鋪石路,鋪排在太行山坡上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可以隨時對著山下的情景指點拍照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白陘古道的路面幾乎都是由大小不等的石頭鋪砌而成,每隔兩三米,就有一個石條橫欄,將路分割成小面積,起到保護、分流和防滑的作用,正是這樣的結構,使得經歷了3000多年的古道,還仍然能保持原樣,並一直使用到今天。

就在我們走過白陘古道的一個多月之後,山底下的黑毛溝大峽谷裡面修建的用鋼筋水泥澆築的陵馬公路(陵川到馬圪當鄉),經不住7.9洪水的沖刷,被衝的千孔百瘡的,那些日子,黑毛溝洪水滔天,人們不得不重新靠這條古道往來通行。一直到今天,公路還沒有修好,聽說今年的七月一日,為了給黨的生日獻上厚禮,陵馬公路就會竣工正式通車的。到時候,我一定還會再來的。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這是白陘古道路邊的野花。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由於兩山之間的峽谷陡峭,修建古道中的72拐時,幾乎就是用石岸堆疊起來的。而石岸上生長的小樹野花,路邊叢生的各種植物,用他們絲絲纏繞的巨大根莖,保護著古道。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七十二拐的其中一個拐彎。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特別喜歡走這種樹林陰翳下的幽幽古道!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用不著一一點數的,正好有72處拐彎。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返回經過武家灣的時候,我們停車稍作休息。

武家灣是北方山地裡,少見的兼具南方美水和北方山俊的一處免費瀏覽地。

借用新浪博客(愛丫)裡面的一段話,來結束結束本文: 南太行不愧是八百里太行山最美的一段,它是太行山這曲樂章的華彩段落,是太行山這首長詩的詩眼所在,是太行山這個美麗女子的錦瑟年華。

這一天的行程,路長不長,拔高也不算陡,體會到了難得一見的人間美景和臨悅南太行精彩華章的極好心情!

附:六隻腳軌跡圖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徒穿越太行白陘古道、黃圍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