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图文|郭玉顺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本来,我的户外活动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组织,不过要是活动线路特别吸引我的话,也有时候会跟着新的团队。当然,我加入的户外微信群、QQ群是很多的,每到周末,就浏览一下各个户外群的活动公告。

16年5月19日,我跟随辉县市高级中学申老师,参加了他和另一位户外名人老刘组织的一次户外活动,走了白陉古道黄围山环线。

我们一共八个人,乘坐两辆车,从辉县出发,直奔山西陵川的双底村。然后将车停放在张补才农家,就直奔白陉古道而去。这是我们从老张家出来的情景。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这就是白陉古道的入山口,我们刚走几步,便离开白陉古道,独辟蹊径,沿着右侧另一条十分隐蔽的小道开始上山。

我们的大致线路是:从白陉古道双底村七十二拐右侧的山坳上山,然后再向右平切,在经过了好几个观景台之后,上到山顶,一直找到一个废弃的小山村,到此就可以看到黄围山的主峰了,然后就从村后再次登山,一直走到黄围山山脚下的连廊处,从这里再次拔高,攀登海拔1470米的黄围山顶,游览了玄武观、祖师殿等庙宇道观之后,再返回下山,然后自助餐,走过天生桥,从天生桥下山,再经过另一侧的有一个已遭废弃的小山村,直扑白陉古道,然后,沿着白陉古道向左,从七十二拐下山,返回停车位。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从这条十分隐蔽的山坳里爬山时,路上的荆棘灌木遮拦着不太清晰的小道,但我们为了逃票,为了省时间省路,就在灌木荆棘里穿行,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哎,当一名野驴真不容易。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但是,五月的阳光,初夏的微风,树木的新绿,悦耳的鸟鸣,还有路边可以随手采摘的山韭菜,又是那么深切的让人感受着户外的乐趣,这种乐趣远远抵消了所谓的苦和累。

您看,透过原始密林随手拍摄的这张照片,让人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神奇慷慨呀:初生的嫩叶薄如蝉翼,初夏的阳光经过树叶的过滤,变得那么轻柔和美,知了的鸣叫,也让人觉得宛转悠扬起来。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大山的绿呀,绿得阴暗,绿得发亮,把这极其隐晦的世界,变得光怪陆离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而一旦从密林里钻出来,一旦站在所谓的观景台上,当你俯瞰山下盆地时,你会觉得刚才的路,刚才从蛛网里钻出来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这是刘队长站在一块巨石上俯视山下。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这就是从高处鸟瞰双底村的情景,中间横着的小山脉就是红豆杉大峡谷进口的那座山,山的那一面还有几个大字。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每到一处这样的观景台,大家就一边指点着山下的美景,一边借机稍息一会儿。哦,看到鹿鸣背包里面的韭菜了吗?我们中午野炊时候的蔬菜,就不用发愁了呢,大家带了鸡蛋、西红柿呢,可以想象着我们的午餐,绿的碧绿,黄的金黄,红的鲜红……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申老师气宇轩昂的。

在照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注意了画面的布局,让人物位于三分之一处,头部位于九宫格的左上点,眼前的空间稍大,占据三分之二,这样的画面看起来很协调。

而他眼前的太行峡谷,也像是其他地方的南太行峡谷一样,不仅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而且森林覆盖率较高,每一条沟里都是郁郁葱葱的景观。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这一张呢,跟上面那一张也是一样的布局,只是人物的衣服特别鲜艳,这跟大山的绿,正好形成对比,特别能突出“万绿丛中一点红”。还有,鹿鸣作为女孩子,是很会搭配衣服的:黄色的背包、粉紫色的帽子、海蓝色的上衣,鲜红色的裤子。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从这里看过去,著名的白陉古道看得清清楚楚的,只不过只是一条细线而已。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上两张照片,鹿鸣只是换了一个位置,其实,我们是盘旋着上山的,有很多的观景台。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她还可以坐下来,拿出自己的笔记本拍摄美景!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有时候,我跟申老师互拍。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也有时候,我把两人放在一张照片里面。山下的房屋、田地,甚至大山,都变成了盆景里面的小摆设。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这是申老师给我照的相片,他站在低处,把我照的很高大。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我们千呼万唤让鹿鸣起身上路,但是她充耳不闻,一定是被双底盆底陶醉了吧!其实呢,这不算是真正的盆地,充其量被叫做“坪”,像辉县的松树坪、清水坪等村子,也都是这种山间的平地。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快要到达山顶的时候,坡地上有一大片丛生的山榆树,别具一格的造型也是十分耐看的吧。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回拍鹿鸣,她正悠闲的、漫不经心的走着。身上的衣服十分显眼吧?这一张照片我把她放在了正中,像上一张一样,并非所有的人物都非要放在三分之一处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终于到达山顶,是可以行走机动三轮的大路,只是岔路口太多,红布条太多,我们是估摸着大致的方向往里面走的,后来证明,我们一步也没有走错。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站在山顶的路上,趁着莽莽太行做背景,在鹿鸣稍停的时候,随便拍一张,自己感到拍的十分成功。女孩子都爱照相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南太行的绣线菊,简直就是一种标志性的野花,到处都有其俊秀的身影。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单看这一张照片,您会觉得这是在野外么?这一树的花团,这浓绿的树丛,多像是一处城市公园呀!哦,错了!城市公园哪有这般清幽?这般宁静呀?还有这天然氧吧,这清澈透亮的空气,这人迹罕至的氛围……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最喜欢这种清幽的境地,各种鸟鸣,初夏的微风,所有这些您在城市环境里根本享受不到的各种馈赠,集合在一块,浸润着你,陶醉着你,令人窒息的美压迫着你……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转过一山头,忽然就看到了一脉山岭横在眼前。

老刘队长,他在指着那一脉山梁给大家看,那就是黄围山风景区的主峰了!从这个角度看过去,黄围山是一道山岭,起起伏伏的,山头上有各式建筑。而后,我们从黄围山在左侧下山时,却看到他只是一座孤峰,正应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古诗,户外行旅能让人领略很多书本上感受不到的人生哲理!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然后我们继续转山,向着目标,在树荫里面前进。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又是这种原始清幽的林中小道。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有时候会碰上一棵较大的树木,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里衍射出来,也是很好看的景色。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很多时候,我为了拍照,就被拉到了后边。而古诗文中所说的”横柯上蔽、树林阴翳”等词句,在这初夏的美好时光里,让人能够体味得真真切切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透过成片的绣线菊去拍摄前边的队友背影,不也是十分诗意么?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黄围山又进入了眼界里面。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突然出现了一个废弃的小村子。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几棵古柳,一队行人,断壁残垣旁边的蓬勃生机,很像是某个电影里面一队响马军团的画面。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已遭废弃的小院子里面,有大片的野艾,大片的灰灰菜。野艾的味道香啊,简直要把人熏倒了呢。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站在灰灰菜园子里,大家又想采摘一大堆灰灰菜回家吃。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各种拍照,各种遐想!小院子的主人是谁?缘何到此?又缘何离去?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是平淡无奇,还是惊天动地?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申老师抚摸着一堵墙壁,凝思和猜想着曾经的故事。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一地的灰灰菜,不杂一毫其他的杂草,不也是一幅好画么?只不过树影婆娑,团团点点的,把这干净的绿色演变成一片深绿一片浅淡了。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这是我用另外一张设置的桌面背景,好看么?您可以仔细看看右下角的时间。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拍照的,喝水的,摄像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鹿鸣干脆端坐在人家的窗台上,仔细翻看着笔记本中所拍的照片。这样呢,现代的、古老的、颓废的、新生的、各种因素杂糅在一张照片里面,竟然还比较和谐。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院柴扉久不开。

新绿满园关不住,

一袭艾香扑鼻来。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辞别了废弃的小山村,我们开始登高爬山。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重又走进这茂密的原始老林。不过呢,此处已接近黄围山景区,山道上的痕迹十分明显,显然时常有人经过,据说,从小村子可以下到红豆杉大峡谷的。我百度“白陉古道黄围山六只脚”的时候,发现很多轨迹都是从红豆杉大峡谷小壶口瀑布那里开始上山的,那里全程是12.6公里,而我们所走的更为捷径,大约只有十公里吧。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此处的松树有油松和白皮松两种。当鹿鸣从从树丛中钻出来的时候,也是一种耐看的好画,特别是有些树叶子,在阳光之下,竟是明艳、碧透的姿色。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再来一张。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白皮松的树枝全部朝向一个方向。这可以让我们猜想出大致的方向来。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一束绣线菊,尽管花瓣十分小巧,但是花蕊上的柱头,因为带有一个小黑点,所以,让人倍觉欣喜,不由得回想起“也学牡丹开“的那句什么诗句。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黄栌也在开花,而开花的黄栌是不多见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透过两棵大树拍过去,这种令人心醉的绿呀!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山榆树的树干,好像是画家在绿色的画布上,涂抹的抽象画。猛一看杂乱无章,但是却让人深感有令人震撼的生命力,在冲击着让你的视觉!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又是这种厚厚的槲树叶子,总会令人吟咏起温庭筠的“槲叶满山路,野花照驿墙。”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已经听得见前边有游人的声音了,黄围山景区快要到了。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一走上这种人造台阶,就说明我们进入景区里面了。尽头处照例竖立有一个牌子,上书“未开发区域,危险禁入”。我们就是从这危险区域反向进入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这是黄围山主峰山下的连廊,此处有很多景观提示。介绍了黄围山景区的很多特色典故。

网络上有人写道:写尽黄围山自然之美,当属明嘉靖年间陵川县人武鞫的《黄围洞增修石佛记》一文:“…旋复取道黄围洞,遥见嵂崒参天,围列如屏,苍翠晴岚,上连云气,踞虎豹,盘蛇龙,矗矗焉,周回数里,秀灵可爱。东山之麓,有洞在焉,红叶明林,落花满径,萝藤薜荔,互相蒙茸。野鸟鸣山谷,嘤嘤成语。比入其洞,则见怪石纷错,香霭袭人,流沫沥岩石间,凝为琼葱,玉屑溅激,洒行人衣。”又行移时,则见大河渀湃,潺湲有声,欲穷其原渊乎,莫知所止,遂循崖而出。迨涉其巅,则见万壑千岩,势若星拱,云烟苍茫,极目无际。盖八荒洞达,天下之奇观也。已而斜阳在山,草木弄影,爽气凄清,而日印前溪矣。于是班荆而坐,抚琴而歌,松籁响应,倏倏然不知复有人间世也。”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等等,都曾在此留下笔墨……

山深古寺,苍岩之下幽洞深广窈远。古寺有坐落山半者,亦居于云遮雾绕之山巅,或在深树掩映之石径边。古寺之堪说者,应为黄围宫院;所谓黄围洞,即在黄围宫院之上宫院内。

景区内的很多景点,我们都没有去观看,比如上文中的黄围宫院。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在连廊里面要看黄围山主峰,已经能够看得清玄武观了。光听这名字,又是道观,又是庙宇的,就知道这定然是一处仙家都看中的好地方。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我们商定先上山浏览,再吃午餐。这是申老师负重前行登山的囧样。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一棵白皮松,还可以看得见山下我们歇息过的连廊,现在看来只不过就是一处白色的房子。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透过树丛,要看黄围山景区里面的蜿蜿蜒蜒 的公路。由于我们树丛半道上进去的,省去了很长的路,还免了门票。我从网上查看,要是从景区大门出来,查票是很厉害的,还需补票。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快到山顶时,要看浩茫太行山。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路边的槲树,造型奇特。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近看槲树的树干,苍老斑驳,竟然是沟壑嶙峋的模样。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向远处看过去,大山一片苍翠。沟壑处有雾霭氤氲升腾出来。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通过玄武观的大门拍摄前边的庙宇,让人有脑洞顿开、柳暗花明的感觉。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黄围山以其独具特色的佛、道、儒和谐统一;依山而建、层次分明、规模宏大的古代宗教建筑群;以及名列陵川古八景的“黄围灵湫”而著称。这是山顶的二十八星宿小庙。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建筑布局依山而修,所以,错落有致。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通过两个星宿庙宇看太行山。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斜线拍摄,让画面构成一个三角形,也是一种不错的构图。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从这个角度拍摄祖师殿等庙宇。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山脊上的栈道修建的富丽堂皇,此处栈道修建在鱼脊背上,必须十分牢固。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走一段山脊台阶,回拍一下山顶。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悠悠白云,莽莽太行。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站在此处拍黄围山,是一处最佳拍照地点,本文的封面就是在此拍摄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拉近镜头,看孤峰耸立的黄围山。只可惜,我不敢站在栈道的围栏上拍照,要是那样的话,整个画面会更加壮观漂亮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他们几个在指点着大美河山。

在地质史上的燕山运动其间,南太行山东侧是大断裂带,断裂带以西隆升成黄土高原,以东沉降为平原,中间则是绝壁林立、山峰巍峨的太行断崖,南北走向的断崖,形成了众多的峡谷、悬崖、名泉,从而蕴藏了丰富多彩的自然山水和旅游资源,使南太行的风光雄秀兼备,绚丽无比。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槲树映衬下的黄围山。但见远处的太行山,有非常良好的绿色植被,森林覆盖率几近百分之百。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稍作浏览,我们就原路返回。

透过华丽的玄武大门,再次俯瞰苍茫无尽的南太行。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门两侧有古石狮把守着,狮子身上有莲花盆,上面还有石牌坊。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正午时分,我们各自使用户外炉子煮饭熬汤,配着烧饼就是一顿味道极佳的午餐。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饭后稍息一会儿,我们沿着山脊一直向西南方向走。走过一段路的时候,老刘说,脚下该是悬空的天生桥呢。果不其然,下山之后沿小路左转,走一会儿就来到了天生桥下面,而这里也有各种庙宇道观。

这是我在这一面给天生桥那一面的几个队友拍照。光线较暗。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由于此处天生桥的两边都是峡谷,因此不能拍照全貌。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就从天生桥的一侧开始沿隐蔽的山道下山,走大约二三十分钟,就是又一个废弃的小村子,从这里观看黄围山,只能看到一座孤峰了。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仍是一队人马从颓废的房子边走过,但是上边的梯田里,庄稼苗已经开始生长了呢。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鹿鸣抚摸着一盘碾,感受着曾经的农耕石器时代,碾是碾,磨是磨,碾上是石磙,靠石磙转动,把粮食粉碎。磨呢,两层圆石头转动着……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杏树、桃树、梨树,很多的果蔬呢!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走不远,就忽然从树林钻了出来,哇塞!白陉古道到了,看到那两座连体小亭子,您就可以知道,这大约在白陉古道的什么位置了。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我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走白陉古道了。反正每年都要走几次的,从商周时期,就开始出现的白陉古道,应该是一个历史文物了,而且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仍在使用的文物。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巍巍太行山,绵延八百里,犹如一条飞舞的蛟龙,时而直插云际,时而匍匐逶迤。在其腰脊之间,隆起座座山梁,冲刷出道道沟壑,在中原大地和晋陕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以来,上太行入中原惟有“太行八陉”可通,位于山西省陵川双底村的白陉古道,便是其中第三条”白陉古道”中一段保护的最为完好的捷径。

从这里还可俯瞰山下的公路。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走到这里,视野已经变得非常开阔,太行山的雄、奇、险、秀一览无余,景色极其壮美。路中我们碰到了几个废弃的山庙和山洞,留下的石碑向我们揭示古道昔日的辉煌。

这一段白陉古道还被称为“悬空古道”,是因为整个古道全部修建在太行山的半山腰上。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这座界碑,很好的诠释了过去的地理分界线,碑文上标明,在72拐 的最上头,就是河南辉县跟山西陵川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像美丽的武家湾、地八洞、双底,红豆杉大峡谷等等,在过去都是隶属于辉县管辖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著名的72拐!就是这样用“之”字型的铺石路,铺排在太行山坡上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可以随时对着山下的情景指点拍照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白陉古道的路面几乎都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铺砌而成,每隔两三米,就有一个石条横栏,将路分割成小面积,起到保护、分流和防滑的作用,正是这样的结构,使得经历了3000多年的古道,还仍然能保持原样,并一直使用到今天。

就在我们走过白陉古道的一个多月之后,山底下的黑毛沟大峡谷里面修建的用钢筋水泥浇筑的陵马公路(陵川到马圪当乡),经不住7.9洪水的冲刷,被冲的千孔百疮的,那些日子,黑毛沟洪水滔天,人们不得不重新靠这条古道往来通行。一直到今天,公路还没有修好,听说今年的七月一日,为了给党的生日献上厚礼,陵马公路就会竣工正式通车的。到时候,我一定还会再来的。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这是白陉古道路边的野花。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由于两山之间的峡谷陡峭,修建古道中的72拐时,几乎就是用石岸堆叠起来的。而石岸上生长的小树野花,路边丛生的各种植物,用他们丝丝缠绕的巨大根茎,保护着古道。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七十二拐的其中一个拐弯。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特别喜欢走这种树林阴翳下的幽幽古道!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用不着一一点数的,正好有72处拐弯。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返回经过武家湾的时候,我们停车稍作休息。

武家湾是北方山地里,少见的兼具南方美水和北方山俊的一处免费浏览地。

借用新浪博客(爱丫)里面的一段话,来结束结束本文: 南太行不愧是八百里太行山最美的一段,它是太行山这曲乐章的华彩段落,是太行山这首长诗的诗眼所在,是太行山这个美丽女子的锦瑟年华。

这一天的行程,路长不长,拔高也不算陡,体会到了难得一见的人间美景和临悦南太行精彩华章的极好心情!

附:六只脚轨迹图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徒穿越太行白陉古道、黄围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