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量採購或成主流 「4+7」城市背後的博弈

近期,國家醫療保障局主導下的試點聯合採購會議確定了聯合採購要求及操作方法,並同時公佈了第一批帶量採購清單。受此影響,A股醫藥板塊在隨後的兩天連續領跌,多股出現較大波動,甚至港股市場也不能倖免。

醫藥股的大跌被很多人視作情理之中,但來得如此之快,卻是在意料之外。2個月前,長生的假疫苗事件就曾引發醫藥股集體重挫,而這一次,暴跌的導火索則變成了更加重磅的藥品帶量採購新政。

带量采购或成主流 “4+7”城市背后的博弈

11城市的競爭或將代表藥企未來

根據會議文件內容,此次帶量採購首先將在11個城市進行試點,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和7個省會城市,即廣州、深圳、瀋陽、大連、西安、成都、廈門。這些城市都是大型醫療機構集中的城市,在全國藥品銷售市場中的地位自然也不言而喻。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品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陳昊表示,以往的帶量採購大多是區域內覆蓋全品種,有可能出現藥品質量不夠好但價低者得的情況。而新的帶量採購候選藥品全部通過國家藥監局的一致性評價,聯合11個城市的藥品採購量來向企業購買。

由此可以看出,此次帶量採購與以往省級集中招標採購的最大不同在於,是由國家層面主導,建立在仿製藥一致性評價已經取得階段性進展的基礎上進行的。

以“國家”為單位進行藥品的集中採購,主要目的是為了以量換價。而以量換價的意思則是,此次帶量採購將以試點地區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年度用藥總量的60%~70%,交換通過一致性評價產品以及原研產品的最低報價。

據悉,首批對外披露的33個計劃採購品種中,全部品種均有企業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95個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或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其中,有5個品種已集滿三家企業,8個品種已集滿兩家企業,82個品種為獨家通過一致性評價。

根據採購方案,33個計劃採購品種均只保留一家中標企業,即生產企業超過3家的,採取競價方式,預計價格降幅在40%左右;生產企業為2家的採取議價方式,預計降價20%左右;若僅有1家生產的,預計降價幅度約為10%。

“此次帶量採購的核心是以量換價、以款換價,相較於之前的採購,現在有回款保證採購量、保證市場,讓價格明顯下降。”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現在藥價中銷售成本佔比很高,採購量都確定好了,企業不用再去做醫生和醫院的工作,可以節省企業的交易成本,淨化流通環境,降低了藥價,回扣問題也可以解決。”

同時,從長遠看,如果沒有了回扣空間,藥品的過度使用也能得到解決,從機制上引導規範用藥,這也是公立醫院改革的目標。“如果能達到合理用藥的目標,那帶量採購的好處就不僅僅是表面上藥品價格下降,也能提高醫藥企業的集中度,意義非常大。”金春林如是說。

對此,北京鼎臣醫藥諮詢公司史立臣也持有同樣觀點,其認為,“醫藥局帶量採購必將成為未來公立醫療機構採購藥品的主流模式。此次醫保局帶量採購,結束了花錢不管實際採購的原有尷尬局面,所以該政策一定會成為常態。”

據瞭解,本次11城市的試點將於10月開始執行,預計在12個月以後進行全國推行。因此,11城市的競爭也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藥企未來所面對的全國市場情況。

带量采购或成主流 “4+7”城市背后的博弈

帶量採購背後的“利益圈”

雖然帶量採購試點方案仍在討論階段,但投資市場卻迅速產生反應。在此次國家醫療保障局會議結束後的兩天裡,行業便出現124家股價出現下跌,其中7家企業跌幅超過5%的局面。對此,綠葉生命科學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殿波表示,“新的藥品採購政策變化來得太快、太猛,市場還沒有準備好,有些不知所措。”

從目前市場反應來看,多數人對帶量採購是呈悲觀態度的,甚至戲稱本次“暴跌”是生物製藥的“911”。對此,先聲藥業董事長任晉生表示,“帶量採購的政策談不上是醫藥行業的911。有時候政策的改變會影響到局部暫時的利益,藥企還需用平常心看待。”

劉殿波也表示,“藥品行業的改革接下去不會一帆風順,還在經歷一些波折後,才能走向最終正確的軌道。”雖然帶量採購勢必將引起行業洗牌,顛覆目前整個醫藥行業的格局,但具體到對“個體”的影響,則還需“具體企業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對於只有一家企業競標的,自然不必多說;而如果有兩家企業競爭的,那麼對於原來並沒有自有銷售隊伍,只能依靠招商代理來銷售的企業來說,那就真的是很有利了,因為他們只需要低價中標,按照“上海模式”,銷量就有保證,產品能夠直接進醫院,企業無需負擔開發醫院的費用。

而對於有自營銷售隊伍的企業來說,則會更困難一些,因為他們需要有足夠的利潤支撐龐大的銷售隊伍,因此做不到過低價格競爭;另一方面,即便此類企業想轉型,想壓縮銷售隊伍,進度也不會那麼快。”上述業內人士補充說道。

事實上,本次帶量採購所帶來的影響遠不止於藥企方面,對於藥品的採購方(醫院、醫生)的影響也同樣深遠。

33個計劃採購品種對應的中標者將獲得該品種去年所有公立醫院60~70%的採購量,未中標者將與其餘所有競爭對手共同爭奪剩餘的30%~40%市場份額。由於聯合採購限制在已經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這意味著在保證藥品質量的前提下會取最低價,也意味著醫生的處方權大大受限。

雖然此次只拿出60~70%的體量來試點,但剩餘的30%~40%市場畢竟要狹窄很多,醫生無法通過直接掌握的處方權來決定使用哪種藥物,這意味著藥企即使不再給予醫生灰色收益也能推動藥品的使用量。

而對於帶量採購的公立醫院方面,形勢也同樣不容樂觀。此次醫保局通過聯合採購事實上不僅控制了藥價,還進一步壓制了公立醫院規避政策的模式,即供應鏈模式。原先公立醫院不僅可以將藥房、採購和其他相關成本甩給供應鏈,還需要供應鏈公司按照一定的比例向其提供收益分成或固定上繳收益。

而現在國家醫療保障局聯合採購不僅控制了藥價,還進一步壓制了公立醫院規避政策的模式。由於聯合採購直接面向藥企,藥企直接向醫院供貨,不存在流通商的空間,只有配送商的角色,這等於掐斷了供應鏈模式的“命脈”。

“醫院需要開闢其他渠道獲得藥品利益,未來的博弈值得進一步觀察。”戰略諮詢公司Latitude Health趙衡表示,總體上來看,決策權的上移意味著醫院傳統的勢能正在削弱,未來大醫院對藥品的收入依賴將不得不逐步降低。如果政策能夠持續提高醫療服務收入並引導醫生的陽光收入,雙管齊下來解決醫生的經濟動力問題,將會真正推動醫藥分開,改變當前扭曲的醫療市場。

(本文綜編自證券日報、醫藥地理等媒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