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陽曆代賢達

孫乙與古揭陽

揭陽得名於秦代,範圍、隸屬幾經變化到南宋時復建為揭陽縣,直至近年撤縣建市,地域相對穩定。首任縣令即孫乙,也為縣治榕城的創建人。

孫乙字次木,生卒年不詳,金陵高郵州(今江蘇省高郵縣)人。中宋紹興三年(1133)進士,官承務郎。紹興八年(1138)授為縣令,復創揭陽。起初縣治選址未定,暫擇臨江的吉帛村,今漁湖京岡村,為臨時駐所。紹興十年(1140)割海陽縣境三鄉正式置揭陽縣,孫乙經勘察,擇玉窖村即今榕城為縣治。開荊劈榛疏通道路,建造縣衙,創造學宮(今揭陽孔廟),開闢市集,遷移人口入城。不數年而初具城鎮規模。榕城作為揭陽縣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地位,一直保存在 1991年撤縣建市,今為榕城區,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民風古鎮,仍有勝蹟可尋。 孫乙在任間,政通人和,百姓擁戴,後則立籍京岡。晚年偕夫人梅氏終老漳州,其次子、四子於京岡創祖,子孫蕃衍。

在揭陽市區的孫乙紀念館,有一幅對聯寫著:“淮東分系,自趙宋而元而明而今,祖武相繩八百載;嶺南立籍,由榕城之肇之漳之廣,孫支藩衍四大宗。”道出了孫氏之源流及繁衍地域。據介紹,孫乙公晚年偕夫人,隨長子、三子終老漳州,子孫後代在漳州一帶繁衍發展。而在京岡定居的二房四房子孫,後來也發展為大族。其中,到明朝時京岡孫氏七世孫遷惠來,又過三世部分子孫遷入海陸豐;到清代,揭陽、海陸豐兩地的孫氏裔孫又有部分遷入臺灣。當然,潮汕孫姓也並非全部源於孫乙,但揭陽自古就有“潮州祠堂,京岡牌匾”之說,意思是潮汕各地孫氏交流頻繁,潮州孫氏祠堂內所掛匾額,大多數從京岡複製而去。據瞭解,整個京岡古村落片區目前孫姓的人口近二萬,而分佈在潮汕各地,含海陸豐以及零星分居海外的孫氏鄉親卻有十幾萬人。如今古村落中保留著大量的古祠堂和名人故居,成為維繫十幾萬鄉親的紐帶。

彭延年與彭園

榕城區梅雲浦口村(今厚洋村)有一座聞名粵東的私家園林——彭園。彭園初創於宋元豐七年(1084),近年重修,現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旅遊的好地方。彭園的設計創建者是彭延年。

揭陽曆代賢達

彭園祠堂

彭延年(1009-1095),字舜章,號震峰,原籍江西廬陵(今吉安市)。歷任福州推官、大理寺評事、大理寺少卿。熙寧九年(1076)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被貶為潮州知府,數年後復官,但他對潮州已有感情,也不願再在官場中拼搏,遂致仕隱居揭陽浦口村,建祠堂,築園林,閒度晚年,之後子孫蕃衍,成為彭氏入粵開基祖。彭園原有四望樓、藥圃,“軒有東堂,左竹右松,負面澤,有書在架,有鶴在庭,命車載酒,社友聚應於德星,牧唱漁歌,忘返適情於伏臘。”近年修建的彭園,逐步恢復以前的景觀,也適當增設一此建築物。

廣南夫子陳希伋

揭陽名勝黃岐山西部有松岡巖,山中群石嵯峨,有巨石覆其頂,寬可容數十人,有洞門聯稱:“仙客有靈千古在,洞門無鎖四時開。”這個幽靜而別具一格的山洞,世人稱之為“陳夫子巖”。據乾隆《揭陽縣誌》記載,這裡是宋代邑賢陳希伋的讀書處。

揭陽曆代賢達

陳希伋字思仲,漁湖人。宋元祐六年(1091)中進士第一名,出任梅州,政聲遠播,世稱“廣南夫子”。著有《揭陽集》十卷。黃岐山陳夫子巖是他未當官時苦讀的地方,舊縣誌說,當風雨之夜,至今仍可聽到讀書的聲音,這個傳說不知真假。如果那位遊客有興趣,可在“風雨之夜”到陳夫子巖傾聽,是否這位“廣南夫子”至今仍不知疲倦在高聲朗讀“子云詩曰”。

神童蘇福

說起惠來,一定有說到海角甘泉這一勝景,而說到此勝景,又一定會說到惠來的明代神童蘇福。蘇福是數百年前潮汕一顆耀眼的童星,雖說是稍瞬即逝,在人世間只不外是短短 14 個年頭,但他的詩詞和故事卻流傳千古,與他有關的遺物遺蹟數百年來也倍受世人的憑弔。

揭陽曆代賢達

獨角聯

蘇福(1372-1385),惠來縣神泉人。幼孤。8 歲能文,下筆如有神助,人稱“神童”。某日,隨母在田間,遇北山驛丞,見蘇福在田壠拾穗,戲語說:“拾穗見神童。”蘇福隨口答曰:“折梅逢驛使”,果然對仗工穩,沒有童氣。十四歲時,應童子科赴京,殿試之後,才華出眾,而洪武皇帝嫌其年幼未便授職,派吏部林鼎元護送蘇福回家,由政府發給俸米,候日後年長時再徵用任職。無奈蘇福在回家途中因染疾病而去世。僅僅給後人留下《蘇神童詩集》一書,其中尤以《三十夜月詩》最有名。有關蘇福的遺蹟今在惠來縣有名勝“海角甘泉”內的獨腳聯:“抉取攜而不竭,任滷浸鹹蒸,獨標平淡。”以及“神童蘇福墓”等。

《秋風辭》——蘇福

庭皋梧影動,樹杪秋風起,人見秋風悲,我見秋風喜。彤雲掃盡煙塵生,萬里乾坤淨如洗。冥鴻一舉橫四海,霜隼孤飛渺千里。從渠伯勞燕,零落下蓬葦。芃蘭傲霜秀,蒼玉叢桂搖空噴金蕊。從渠蒲柳姿,蕭疏嘆零萎。人言西風吹人老,漆發酡顏變枯槁。又言西風生客愁,砭骨寒心裂肝腦。吁嗟西風兮本無情,慘粟者自悚,衰謝者自驚。丈夫不與草木腐,安與草木同枯榮。我願西風常識面,年年歲歲長相見。吹將鬢髮似磻溪,快我鷹揚邈雲漢。

風門徑上的哲學家薛中離

揭東縣旅遊勝景、桑浦山的山門之一——風門古徑,是到揭陽旅遊時值得一遊的好風景。經過曲折的石路,拾階而上,到了一片空曠地,令人胸襟大快。這裡有一座獨特的古廟,廟小而名氣大。廟邊有一棵數百年的古榕樹。鄉親父老傳言,大哲學家薛中離當年常在此樹下徘徊、思考,完成哲學命題。

薛中離(1468-1545),名侃,字尚謙,揭陽龍溪都(今屬潮州市)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進士,官至行人司司正。他是第一位到贛州師事哲學家王陽明,並將王氏學說在嶺南傳播的人。日後,到惠州、浙江等地,並在揭陽中離山傳教王氏學說,使王氏學說在各地特別是嶺南廣泛流傳。他當年所講學的中離山以及中離山八景,都備受後人所津津樂道,吟詩作賦,抒情敬仰。後人曾述經將薛中離的詩文彙編成《中離先生全集》二十卷,於 1915 年出版。他的侄兒薛宗鎧和弟薛僑也都很有名氣,時人稱之為“三鳳齊鳴”。

翁玉和翁萬達

揭陽曆代賢達

翁萬達

揭東縣桑浦山鐵場山南坡有一座廣東現存較大型的明代御葬墓——翁梅齋墓。 1988年,該墓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墓主是翁玉,建墓者是其子兵部尚書翁萬達。 翁玉字文璜,號梅齋,揭陽鮀江(今屬汕頭市)人。精通經典,是一位鄉間頗有名氣的文人。地子弟家教甚嚴,當其子翁萬達任高官時,有人想送禮給翁玉以便“找門路”,翁玉一一為之嚴辭拒絕,將“後門”堵死。他雖有才氣,卻沒有走上科舉道路,一直到其子顯貴,他才沾光,得到“資善大夫,兵部尚書”的封贈虛銜。也由於其子的原因,在他去世後,才有條件“御葬”,建了一座很壯觀的“佳城”,乘車從揭陽到汕頭途間,我們仍可在車上領略到這座古墓的氣魄。

揭陽曆代賢達

翁梅齋墓

翁萬達(1498-1552)字仁夫,號東涯,明嘉靖五年(1526)進士,歷官戶部主事、梧州知府、廣西副使、四川按察使、右副都御史、陝西巡撫、左都御史、兵部尚書。以保衛邊疆政聲遠播,也擅詩文,時人稱為“嶺南第一名臣。”他的著作有《手交紀事》、《總督奏議》、《稽悠集》、《東涯集》等。

宋兆稐與涵元塔

涵元塔,在揭陽漁湖京岡對面客埠山,即今潮陽灶浦龜山,為七層八面石磚塔,渾雄粗獷、安祥寧靜。建於明代天啟七年(1627),至今已經三百多年,雖經風雨剝蝕仍屹立如昔。遊覽此塔,使我們想起倡建人之一的宋兆稐。

揭陽曆代賢達

宋兆稐(1600-1642)字爾孚,號喜公,揭陽漁湖鳳圍(今屬榕城區)人。中萬曆四十六年(1618)舉人,十年後即崇禎元年(1628)進士,與同邑郭之奇、黃奇遇、 辜朝薦同科,史稱之為“戊辰四俊”(中舉那年為戊辰年)。初授江西廣昌令,十個月後因父去世歸家,後再任杭州仁和縣令,因生性不任羈束,不能迎合上司而被視為傲慢,得罪上司鹽院大人而被削職歸家。任間政聲卓著廣昌縣為之立生祠。歸家後以詩酒自娛,著有《學言餘草》和《舊耕堂存草》,詩為時人所激賞。

宋喜公是率先倡建涵元塔的人,並積極謀建,代表邑人向縣令建言,當塔建成後,又書撰 《涵元塔報功祠敘》 刻石立碑, 石碑今尚存於涵元塔旁, 作於明崇禎十三年 (1640)春,遊客若有機會到涵元塔遊覽,千萬不要錯過品評這塊明代石刻。

馮元飈黃月容夫婦

踏上黃岐山,自然會遊覽侶雲寺和月容墓,因此,也自然會提起馮元飈和黃月容。

馮元飈字爾弢,浙江慈溪人。中明天啟元年(1621)舉人,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天啟六年(1626)任揭陽縣令,後升授戶部給事中、禮部右給事中、太常少卿、南京太僕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兵部尚書。南明福王時(1644)在家鄉去世。他在揭陽任職時,頗有政聲。曾主持建造涵元塔、韓祠、五賢祠、進賢門等名勝古蹟。而流傳最廣、婦孺皆知的是他和愛妾黃月容的事蹟。

揭陽曆代賢達

月容墓

黃月容(1612-1629)是江南揚州人。貌美性賢。崇禎元年(1628)馮元飈任揭陽縣令時,途經揚州,納為側室,同來揭陽。助夫破案,與民除害,深受馮的愛寵。但為馮的夫人蘇氏所不容,被她用毒酒害死,利剪毀容,虛齡僅 18 歲。馮元飈悲傷萬分,遂在黃岐山建侶雲寺、築月容墓以為悼念,並撰寫釧銘、吟詩詞以寄哀思。三百年來悼詠黃月容的詩作甚多,今人結集為《月容今昔吟》一書。

丁日昌與百蘭山館等名勝

揭陽曆代賢達

丁日昌

丁日昌(1823-1882)字雨生(也作禹生),是清末愛國政治家。他出生於豐順湯坑,但除了在外地任職,其餘時間都在揭陽居住。晚年在揭陽榕城建造丁氏光祿公祠,百蘭山館、絜園等,作為居住、藏書、會客地。去世後初則葬於絜園內,今墓址在仙僑桂竹園巖。丁氏光祿公祠、百蘭山館、丁墓都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都是旅遊的勝地。

揭陽曆代賢達

揭陽曆代賢達

丁日昌墓

丁日昌以貢生起家,歷任吉安知縣、蘇淞太兵備道、兩準鹽運使、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福建巡撫、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未到任)等職。任間能整飭吏治,關心民疾、維護國家主權,主張向西方學習,為近代洋務派主將之一。也是著名藏書家,百蘭山館 中藏有宋元刻本,明清抄本等八萬多卷。擅辭章之學,能詩詞,工書法,著有《撫吳公牘》、《丁禹生政書》、《百蘭山館古今體詩》等。在中國近代史上是一位有影響的人物。現丁氏光祿公祠被闢為“丁日昌紀念館”,陳列展示丁日昌的生平及後人對他的研究情況。

德安裡的主人方耀

揭陽曆代賢達

德安裡

普寧洪陽有一座建於清同治年間的“百鳥朝凰”,是很有名的古建築群,據說這座府第共建造了四年,徵用了幾千名民夫,面積約四萬多平方米,外有護城河,是罕見的大型建築群。如果旅遊者到普寧,切不可錯失機會,遊覽一下倉“德安裡”古建築群。這座府第的主人叫方耀。

揭陽曆代賢達

德安裡

方耀(1834-1891)名輝,字照軒,普寧洪陽西村人。行伍出身,歷官副將、總兵,官至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值得我們今天一書,在於他雖是行伍出身,發達後,卻能熱心教育事業,如倡辦金山書院,開設韓江書局,刻印書籍,又在潮屬各地創建鄉學數百所,普及教育事業。在軍事上,當他任潮州鎮總兵和署理廣東水師提督時,都能嚴守海防,打擊法國侵略者,在虎門至珠江口防備森嚴, 使外敵未能進犯。 大概也因他的軍功,《清史稿》為他列傳,說“粵有方耀在,可高枕也”。他的奏稿後人彙編成《照軒公拾遺》四卷。

詩人曾習經

揭西縣棉湖鎮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悠久,人文蒸蔚,民風古樸。該鎮曾出現過幾位歷史賢達,曾習經即其中之一。

揭陽曆代賢達

曾習經

曾習經(1867-1926),字剛甫,晚年自號蟄庵居士。光緒十五年(1889)與兄述經同中舉人,翌年高中進士,歷官度支部主事、度支部左侍郎、度支部右丞。在清帝遜位前一日辭官,躬耕於天津揚漕,民國十五年在北京去世。

曾習經在任期拳拳忠心,勤勤於事,改幣制、創銀行。辛亥後袁世凱當權,慕其名聘請出任廣東省長、財政部長。曾習經不願與權奸合流,堅辭不就。後竟貧至鬻書畫度生。

曾習經是一位國家級知名詩人,他的詩溫厚清遠、悱惻悠揚得到了陳石遺、梁啟超、錢仲聯等很多的稱讚。時人將他與梁鼎芬、羅癭公、黃晦聞並稱為“嶺南近代四家”。現存有《蟄庵詩存》一書。他的書法在廣東近代書壇也屬姣姣者。至今棉湖他的老家進士第門口尚存其手書楹聯,如果有機會到棉湖鎮,千萬別忘一睹書家的手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