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街坊:歷時5個月,竹苑市場重開了,變成這個樣!

納入了“中山市十件民生實事”的中山公用竹苑市場升級改造工程,在經歷了5個多月密鑼緊鼓的施工過程,於9月21日上午正式登臺亮相,向市民展示獨具民俗文化特色智慧農貿市場的全新面貌。

開業當天,為強化食品溯源體系建設,中山公用市場特舉辦了食安溯源推廣活動,給予消費者一定的促銷優惠。現場聚集不少前來買菜的街坊,還有慕名而來的參觀市民,場面熱鬧非凡。

中山街坊:历时5个月,竹苑市场重开了,变成这个样!

改造突出民生新時期定位

竹苑市場建於1995年,面積約4000平方米,原有鋪位商戶31個,檔位商戶42個,一直是東區竹苑周邊鄰里街坊買菜時常光顧的場所。

同時,竹苑市場作為城區重點市場之一,也是展示城市“創文”、“創衛”成果的重要窗口。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發展,竹苑市場設施陳舊、管線及標識凌亂、攤位佈局設置不合理、照明不足等問題日漸突出,不能較好滿足政府部門、商戶和市民的期盼。

為此,中山公用市場以中山市農貿市場標準化改造建設標準為基礎,於4月2日啟動竹苑市場高標準改造。

中山街坊:历时5个月,竹苑市场重开了,变成这个样!

多了條700多平方米的民俗文化街

改造後的竹苑市場,設置了25間鋪位、48個檔位,同時還專門配套了一條約700多平方米的民俗文化街,展示農耕、農具、度量衡的變遷、石岐歷史文化,讓已失去的城市印記得以重現,香山印記、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畫派的立柱,這些文化元素的合理佈局,豐富著一個城市新型中心市場的內涵。

走進市場,就像此刻置身於一個小型文化博物,似乎瞬間時空穿梭,讓你回顧中山墟市變遷歷史、還有“那些年”的岐江橋、小欖沙口渡口所、西山公園牌坊、步行街……還有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期間老一輩人艱苦奮鬥的塵封記憶彷彿也歷歷在目。

中山街坊:历时5个月,竹苑市场重开了,变成这个样!
中山街坊:历时5个月,竹苑市场重开了,变成这个样!

數字化交易、市場全覆蓋WIFI

新竹苑市場在規劃、設施、衛生、安全、消防、環保、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攤位採用統一的臺式佈局並且每個攤位都有溯源秤和支付二維碼,方便消費者支付及食品溯源,同時將實時交易物價等信息彙總顯示在南門電子顯示屏上,並同步與中山公用其他市場物價情況彙總,最後輸出中山公用市場物價指數;攤位上的“牛魔王 ”、“豬豬俠”、“菜小姐”、“魚先生”等導購員,既營造活潑輕鬆的氛圍又可快速指引購物;市場全覆蓋WIFI,無死角佈設視頻監控,24小時保安值班制度,保障了消費者權益;為了提供舒適的經營環境,市場還設置環境舒適的蒸煮間,方便市場商戶用餐及交流;以高標準對洗手間進行升級,並設置了市民休閒區;同時,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分析、雲服務等手段搭建信息化系統,推動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流通效率,促進市場管理規範化、信息化。

中山街坊:历时5个月,竹苑市场重开了,变成这个样!中山街坊:历时5个月,竹苑市场重开了,变成这个样!

■傳統農貿市場轉型升級:

如何吸引泛90後為代表的新生代消費群體?

據中山公用市場有關負責人介紹,市場銷售的農產品是居民日常飲食的高頻必需品,也是展示城市“文明”、“衛生”的重要窗口,因此“菜籃子”工程首要體現民生屬性,新竹苑市場也加大了食品追溯臺賬電子信息錄入、商戶經營信息展示及物價、經營信息收集等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極力滿足食藥監局、文明辦、物價局、商務局等政府監管部門的要求;

其次,市場文化也是街市文化、商販文化的體現,市場作為城鄉農副產品流通的場所,它又是小商販賴以為生的經營場所,為此新市場的經營模式方面對於生鮮行業均採用“佣金”收費模式,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商戶經營有機統一起來,與商戶群策群力改善經營;

第三,近年各類農產品社區店、生鮮超市、新零售的迅速擴張,對農貿市場行業造成了較大的衝擊,如何激發農貿行業的經營活力,甚至能夠吸引以泛90後為代表的新生代消費群體走進市場,通過借鑑新零售“人、貨、場”重構的理念,以豐富農貿市場的文化內涵和業態外延,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最終吸引更多人流走進市場,達到“做旺”市場的目的。

作為中山公用市場探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農貿市場治理新格局的有益嘗試,新竹苑市場今後繼續努力,不斷滿足周邊群眾對人們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山街坊:历时5个月,竹苑市场重开了,变成这个样!

【撰文】 伍傑 黃海雯

【作者】 伍傑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