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士現狀分析

近年來,隨著我國博士產量的不斷增加,博士在人才市場上找工作基本上就一個字——“難”。這個“難”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針對博士的崗位少,並且別以為自己是博士,競爭力強,其實你的對手全部是博士,PK更激烈;二是對崗位、薪水、福利的預期與現實給付的差距太大。5年前,經常有單位企業招聘博士時會配車配房,但現在,這種特殊待遇縮水太多,甚至海歸博士的優勢也不再體現。我們不禁感嘆,博士畢業究竟該何去何從?現在讀博還能改變命運嗎?今天的推文將為您講述國內博士的培養及畢業後的出路,希望能給迷茫中的你帶來些許啟示。

作者:maxiao1222;來源:科學網。(注意:文章發表時間較早,部分數據可能與現在的情況有出入,但文章很值得一讀。)

博士的畢業去向大致分為高校任教(俗稱青椒),科研院所,政府,國企,外企,出國博後,國內博後這麼7種,下文將以國內高校為例詳細談談博士的培養及博士畢業後的出路。

1.工作兩年後的第一道坎,職稱,刺刀見紅的拼殺

關鍵詞:定崗定編,評聘分開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部分學校已經實行定崗定編,並且將陸續推廣到所有學校,在這原則下,高校鐵飯碗已破,以天津某著名高校的一個有名學院為例,教授已經超編,這就意味著,第一,部分教授聘不上教授崗,第二,除非有些教授over了或者調離,否則副教授是基本升不上教授的。第三,一場高校教師之間的腥風血雨般的廝殺即將拉開戰幕。。。。。。你做好準備了嗎?

國內高校又可分為一流院校985和部分211高校,以及地方院校,下文統稱三流院校,二流的就是夾在這兩者之間的部分有一定知名度的院校對於青椒來說,除碩博連讀的外,一般畢業年齡在28左右,這是個很尷尬的年齡,該結婚了,結婚就要買房,買房就需要錢,錢從哪來?買房的錢一般有如下三種途徑:父母提供,學校提供部分,自己提供。

一流學校待遇:

0-6萬左右房屋補貼,0-2萬左右安家費,1年左右週轉房,不安排配偶工作,工資2000以下,講師待遇,兩年後可以申請副高(副教授或副研究員),科研啟動費2萬左右,一年工作緩衝期,不參加崗位考核,一年後考評,直接決定崗位津貼數目。博貼基本沒有,除非當地政府出。生活滋潤度,最差,甚至有可能入不敷出,年收入3-4萬。

三流高校待遇:

房屋補貼5-20萬左右,越差的學校待遇越高,有的博士來了直接給副教授待遇,工資1700-2500左右(稅前),基本不解決配偶工作,安家費2-5萬,1年週轉房,1-2年緩衝期,隨後參加崗位考評,一般會有博士津貼,有的地方有政府的博士津貼,例如福建。2年後可申請副教授,有的學校評定職稱時承認工作以前包括博士和碩士期間發表的文章,有的學校不承認,若找工作時,一定要問清楚。生活滋潤度,勉強溫飽,年收入4-6萬。

三本與四流高校:

房屋補貼20萬左右,安排配偶工作,年收入稅後6-8萬,有的提供住房,服務n年後給產權,一般有博士津貼。科研啟動費2-10都有可能。有的可以直接聘入校博士為副高。生活滋潤度,最好。

發展前途:

一流高校最苦,成名前可能一無所有,三本與四流院校最滋潤,但是職業發展最受限。

申請課題難度:

一流高校與研究所最容易,三流以下學校非常困難,後文將對項目申請有詳細敘述,但是對於大多數青椒來說,沒有項目=沒有職稱。

2.兩年後的考驗, 副教授=項目?

博士工作兩年後可以申請副高,下面看看不同院校的要求。

 一流高校與研究所:

主持並完成1-2項國家級項目(國家自然基金,973,863),SCI有影響力的文章若干。由於這個限制,國內畢業青椒想在工作後2年順利拿下副高簡直是做夢。

三流高校:

主持並完成1項廳級項目(例如教育廳項目)或作為主要參與人(前三)參與完成省部級(地方省級基金委、科委或者國家教育部,人事部等)項目一項或者完成橫向項目達到一定經費數額,例如我所在學校要求橫向一次到位經費10萬以上。SCI/EI檢索論文至少一篇,其他重要文章一篇。注意,要求是完成結題的項目,論文有的要求是必須署名為工作單位的,有的沒要求,也就是你在讀博士期間發的也可以。由於項目的限制,都要求完成的項目,因此,想在工作兩年後拿下副高,最快的方法是弄到一個大額橫向,然後與企業商量迅速結題。縱向項目,拿到完成,最少需要3年。

 三本與四流高校:

參與完成廳級以上項目,幾篇文章即可

對於女博士來說,可以考慮三流與四流院校,工作壓力小,有利於家庭穩定,收入很不錯對於有志於有所成就的博士,那麼下面的問題,就需要仔細考慮了影響青椒前途最重要的,是兩個東西,項目和文章,文章各個行業不同,很難說清。

項目:

這個是每個大學青年教師頭上最大的一座大山,沒有項目,一事無成。下文將就項目仔細評說。

對於青椒來說,若無導師幫忙或者相當的人脈積累,橫向項目(企業項目)是基本無望的,現在企業已經很狡詐了,一般要求你有成果,拿過來,可轉化為生產,才會給錢。不象以前了,不會支持前期探索的。

縱向項目:

973,963,國家自然(社科)基金,教育部博士點新教師基金,地方省市自然科學基金,教育廳基金,中醫藥管理局基金等。973,863那是誰拿項目誰寫項目申請指南,一般青椒就不用考慮了。地方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與教育廳項目,限項申報。也就是規定了每個學校能申報多少項。以我所處學校為例,每年允許申報30項左右,最後批准3-6項不等。由於限項,所以很多人的本子連學校都出不去。所以青椒的努力方向就剩兩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博士點新教師基金,這兩個自由申請,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樣,所在的院系沒有博士點,那麼只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途了。

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往職稱的華山一條路?誰是你的伯樂?

號稱國內最公平的基金,能不能申請到全看個人本事。08年以後,國基將青年科學基金從面上項目中分離出來,列為人才基金,總體命中率25%左右,各個學科不盡相同,其中生物醫學類是死亡之組,地球和數學好些。國基在本人眼裡,最容易拿到的基金,其難度低於省部級基金和教育廳基金,教育部新教師基金沒申請過,不知難易。

申請要求:

博士學位35歲以下,在職博士需要導師推薦信。

國家基金考察什麼:

創新點,排名第一,其次為研究基礎,課題組組成等。

評審方式:

3個以上匿名專家評審人(簡稱函評),評審人的意見為三種,優先資助,資助,不予資助。根據三個評審人的意見決定你的本子是否提交學科組開會評議(簡稱會評,需要至少一個優先資助),會評通過,則獲得國家基金,上會率,據說今年青基是130%,也就是會評時還需要滅到30%的人。

國家基金與博士期間的工作

創新點,國家基金的靈魂,如果你在博士期間完全依賴老師,老師交代什麼做什麼,很抱歉,你無法提出能夠讓評審人欣賞的idea,那麼你的博士是失敗的。申請青基的思想來源一般為三種:博士論文的延續,工作單位的新方向,以上兩者結合為什麼要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很簡單,國基要求,創新+工作基礎,雖然國家基金委一直強調說,對於青年基金申請者,可以放鬆對工作基礎的要求。但是,這條相當於無用,因為很多人有工作基礎,你沒有工作基礎申請,簡直是找死。什麼是工作基礎,就是你的文章和項目與現在申請課題的緊密度,你現在單位的條件是否能夠滿足你完成改項目,還有你的課題組成員搭配是否合理。

因此,最容易讓青椒入手的是,博士論文的延續或者將工作單位新的方向與以前博士課題結合起來,這樣所有的文章都能用上。文章越牛,希望越大。

4.博士的訂單式培養---以科研創新與文章為主體,死亡賽跑的起點

我的警告:

浪費博士4年,等於浪費你的未來。

 目前現狀:

中國博士產量世界第一,以我所在學校為例,06年,我們學院兩人申請副教授,07年,13人,08年,24人,全院接近100教師,近三年引進博士約60人。

 課題現狀:

省自然基金全校每年限報30項左右,教育廳項目限報25項左右,全校每年新引進博士約100人。

 如何才能申請到國家基金?

創新,在博士期間對本領域一定要做到世界級的領悟,對於每個缺點,發展方向要做到了然於胸,看100篇英文文章?拜託,這才入門而已。並且,看,不代表你瞭解,要了解每一篇文章為什麼這麼做,有什麼缺點,有什麼優點。如果你能將100篇文章的背景全部瞭解,算是合格的博士了,記住,合格,不是優秀。

 國家基金的最高原則

優中選優,即所謂錦上添花,國家基金不是扶貧項目,也從來不會雪中送炭。

在我眼中什麼樣的博士是優秀的,能夠一畢業就能申請到國基的?SCI3篇以上,影響因子越大越好,博士老闆越牛越好,最好是能當會評評委的那種,創新點越新越好,解決某個領域的基礎性問題。因此,還是我上篇帖子的那句話,大量的閱讀文獻,流利的英文閱讀與寫作,勤奮的工作,那麼你將來的路,要平坦很多。天天一到實驗室就上網聊天打屁,整天都不知道幹了什麼的博士,進了高校也會被淘汰。當然,也有例外,例如你找到一個棵大樹靠,那算我沒說。

 國基會評的幾條原則:

1. 有人在會上堅決支持的項目一定能獲得資助,即使全體學科組成員投票沒過半數,而這個支持者則必須簽字表示支持,即所謂非共識項目。

2. 有人堅決反對的項目也基本通不過。因此,博士時導師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函評專家認識你導師(認識你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你導師在會評時力挺,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資源。所以說,導師越牛越好,文章IF越大越好。如何處理與導師的關係,請看我的第一個帖子。在這場死亡賽跑中,如果失去了導師的支持,那麼你就只剩下你一個人。

小結

博士期間的論文水平參加項目水平=工作基礎;

博士期間的獨立能力+領悟能力+對本領域的瞭解=創新能力;

工作基礎+創新能力+一些運氣=國家基金;

國家基金=課題組的經費+你的職業發展。

博士就業兩極分化

提起博士生就業,這兩年給人明顯的印象是境況大不如前,他們普遍被戴上了“薪酬縮水”“找不到工作”的帽子。5年前,經常有企業招聘博士時會配車配房,但現在,這種特殊待遇減少了許多,甚至海歸博士的優勢也不再體現。那是因為之前博士相對較少,政府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對學歷有一種崇拜。而如今博士越來越多,沒有那麼多的企事業單位來吸納博士,各地高校也基本處於教師飽和狀態。

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人才發展報告(2009)》顯示,當前我國博士畢業生實際月收入均值是4814元。其中不同類型單位提供給博士生的工資很不一樣,在公司企業工作的博士平均月收入最高,為7184元;其次是在科研機構工作的博士,為4709元;再次是在政府或其他事業單位工作的博士,為4272元;最低的是高校,工資為3932元。

當“唯學歷”時代逐漸遠去時,研究生這群原來的“皇帝女兒”突然成了“行走在尷尬地帶的群體”。所以如果你這兩年準備考博,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讀博的目的是什麼?2、想讀的專業是什麼?3、該專業就業情況如何?4、畢業後的工作期望如何?

小邵在採訪了不少博士後發現,他們當初之所以考博,一是對學校抱有幻想。覺得清華北大中科院是科學聖殿,自己能攀上科研巔峰,自然前途無量;二是對導師抱有太高期望。有些人並不瞭解自己所報考的導師,只以為導師有名,就業就不會發愁。這樣的想法都有片面性,容易走入就業誤區。

目前,博士就業出現了兩極分化的局面。水平高的博士,一流學校畢業,有對口的研究方向與課題,有海外留學經歷,收入依然會很高;但水平低的博士,二三流學校畢業,身上只有一份紙上談兵的論文和一張學位證,那麼你的收入可能會不盡如人意,生活也會很拮据。因此想要通過讀博士改變命運的人,得慎重。

高校不再是就業避風港

從博士就業的單位類型看,高校和科研機構是主要去向,佔總數的68%;真正進入政府機關的博士並不多,比例不到3%;進入企業的博士主要進入大型國有企業和外資合資企業,其比例分別為7%和10%。

先說說國內高校的招聘情況。近幾年很多高校編制已處於飽和,大多數高校進人都很少,一般比較大的系一年也就四五個人。且越知名的高校門檻越高,一般要求海歸博士,對“土鱉”興趣不大。同時,即使有招聘名額,你也很難把握。高校很多專業學科都習慣留用自己的學生。你北大畢業,北大門檻太高進不去,進個北師大北航總可以吧?這個想法其實是錯誤的,可能門都沒有。

高校招聘時對候選人的考察因素有很多:專業、畢業學校、論文、個人關係、研究方向等等。因為高校招的人少,且是由人來決定的,因此主觀性很強,偶然性也就非常大。此外,國內名校基本上不太願招剛畢業的博士,相對樂意招那種在國外已拿到教職、一回來就能吸引研究經費的人才,這樣有利於高校在某研究領域的快速發展。同時,高校往往對女博士不那麼青睞,因此女性選擇讀博要更謹慎。

除此之外,考博要不僅要考慮現在的情況,更要考慮未來更緊縮的就業名額。對於既沒名額又想招人幹活的高校來說,普遍提出的招聘方案是:一是通過博士後的方法錄用。一些高校規定你要進入高校,必須做博士後,如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現在乃至將來,做博士後才能進高校是大勢所趨;二是實行人事代理。將你的檔案放在人才市場,通過第三方代理企業和高校產生僱傭關係。

小心“充門面”式招博陷阱

下面說說企業對博士的招聘態度。 在企業界,不同專業的博士就業難易度差別很大。一般來說,喜歡招博士的公司並不多,很多公司覺得博士做的課題華而不實,與實際距離很遠,而工資要求卻高,常常眼高手低。

另外,公司裡研究類職位受經濟形勢影響最大,企業一般都會在財務狀況不好時削減研究經費,這也就意味著當經濟形勢不好時,研究類職位將不招人或招很少的人。很多專業尤其是基礎學科在企業界幾乎找不到工作。即使是在高科技企業,比如中興、華為、騰訊等公司,招聘均是以本科生為主。原因很簡單,高科技應用開發不是基礎理論研究,需要的是具備一定知識基礎的人員不斷去學習接觸新事物,大量工作有一定知識含量但又不涉及過深的基礎理論。而從目前培養體系中出來的博士生,大多屬於關起門來研究理論的人。

那麼什麼樣的企業會招博士?無非有兩類:一類是出於“充門面”的目的。在一些中小規模的心理諮詢、健康養身、醫藥或教育機構,很多會打出招聘博士的廣告。被招博士常常在公司的對外活動或宣傳中擔當“主角”,他們對外的名片上赫然印著“博士”兩字,似乎是在炫耀公司在該領域的專業度。進入這類公司,博士價值被大大弱化,工資也不會很高,且沒有升職與發展可能。博士求職時一定要小心避免踏入這類企業的“陷阱”。

另一類是大型研究型企業,是真正的招聘,在這些企業中博士可以充分發揮研究才能。在國內有少數技術領先的“牛”公司,需要依靠前沿的技術研究,支持自己的企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這些公司往往願意支付很高的報酬,但對博士的要求也很高,不是海歸或名校博士,不會有面試機會。這類企業以外企居多,但在整體外企數量中也僅佔有很小一部分,以醫藥、化學、高科技、通訊、搜索網站、快速消費品等行業居多。因此在讀博前你一定要搞清楚,你選的專業,哪些企業會重視博士招聘,以及每年招聘的數量大概有多少。

博士創業-想說愛你不容易

博士就業還有一條出路——創業。對於大多數沒有經驗的大學畢業生來說,創業的成功率很低,但博士成功率較高。因為博士可以考慮將自己的科研課題變成產品,遇到企業資源豐富的導師,還可以藉助導師的力量,幫助自己成功創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