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写场景,再好的故事也丢了魂,这5个密码也许能帮到你



不会写场景,再好的故事也丢了魂,这5个密码也许能帮到你
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


今天选了@小灰的问题,也是个写作里的大问题:不会写场景,怎么办?

@小灰

如何搭建场景?这是我最近在写作上遇见的问题。具体而言,我不清楚要用什么元素来搭建场景(动作、对话还是其他元素?)

我时常写不出场景,不过有可能是采访不充足的原因。

我也尝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找好的文本来学习,例如《伊力亚的归途》中,喀什北郊,一个昏暗的房间内,17 岁的伊力亚 10 年来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母亲……但是后来发现还是没有突破,究竟决定场景的最关键元素是什么?

5个你可能不知道的场景写作密码

场景在叙事中的作用怎样形容都不为过,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

人类对场景魔力运用的历史可谓漫长。无论中西,古人早已意识到场景对艺术表达的重要性。例如古希腊人,建立壮丽的剧场,再现伟大的神话和悲剧,让信仰远扬;中国的诗人也深谙借景寓意、曲笔传情,简单如“床前明月光”的《静夜思》便是。

不会写场景,再好的故事也丢了魂,这5个密码也许能帮到你

总的来说,场景能极大增强故事的代入感。代入感是故事诸多魔杖中最闪耀的一支,读者的情绪会被俘获,自行代入角色并构建自我命运关联。

进一步分解,场景的作用还能更具体,我列举其中较重要的3个:

1、“定调”。就像看电影的前几幕,你就能大致判定其类型(恐怖、爱情、战争等)。一部作品以场景开幕,即扔出了一把通往故事深处的钥匙,如果他愿意捡起,“代入”就开始了。

2、渲染烘托。艺术作品里,越是紧张、危急、纠结的时刻,叙述节奏越会放慢,情节越会拉长,细节越会放大,以渲染气氛、制造悬念来“折磨”读者。场景描写在这类处理中几乎是标配,最典型如好莱坞导演,一定会以一段安静得让人窒息的特写,来“憋”一个效果炸裂的惊悚桥段。

3、控制情节。故事写作不能直捣黄龙,否则像钢铁直男般没劲。情节不能直线行进,要百转千回、收放有度,才能让读者欲罢不能。这个调速器在哪里?场景描写是其中之一,且非常有效。比如,每当真相呼之欲出时,场景切换,释放紧张感,准备下一轮冲刺。这些手法,在电影、小说中比比皆是。

此外,勾勒背景、突出人物、铺垫、伏笔、暗示、象征等,也是场景描写的作用。

回到@小灰的问题,场景描写和其他写作环节一样,有准则,无定招。关于如何写好场景,教程一箩筐,但有几个核心原则,如蛇之七寸,掐准了,才不会写得既尬又虚。

1、用好3个基本单位。

一个好的场景应该自成一个微型故事,即人物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因此,我们可以简化理解为:场景=人物+事件+环境。

这三个基本因素不会以1:1:1“调和油”的形态出现,必定有主次,人物无疑是三者中的核心,而对基本单位的搭配运用通常暗藏了作者对情节发展的选择,例如放大环境的灰暗和压抑,则暗示困境即将降临(反之,环境轻松美好,暗示人物脱困或生活正常);放大事件,侧重展示人物的反应(沉沦或抗争),则暗示场景的结果(更坏或者更好)。

这是一种具有深刻设计感的运用,为什么很多场景描写格格不入,归根结底是缺乏有意识的处理,过分迷信感觉。

2、不为主题服务的场景描写都是耍流氓。

即使认识到场景的重要性,但“为场景而场景”又是另一个重灾区。在叙事过程中强插进一些无关痛痒的场景,会让人非常出戏。场景归根结底是为叙事服务的,无目的性的场景没有意义,只能算是浑水摸鱼的填充物。

3、每一个场景,都要带来变化。

此前已不止一次说过,写作不是生活本身,是戏剧性因素的提炼和集中。无论如何设计情节,变化才是硬道理,故事一步也不能停下。

我们经常骂一些注水电视剧,演了半天,情节还在原处。像一些凑集数的肥皂剧,跳几集也完全接得上,无节制的场景拖延,必然导致情节的拖沓。

西班牙电影《活埋》就是场景推动情节的典型代表。讲的是一个美国卡车司机被恐怖分子活埋到棺材,企图利用有限的工具逃出生天的惊悚故事。

电影所有镜头都在逼仄的棺材内,男主每发现一个工具后的努力、失望、悬疑、内心的挣扎,都构成新的场景,都推动情节上一个台阶。

不会写场景,再好的故事也丢了魂,这5个密码也许能帮到你

电影《活埋》剧照

4、让画面动起来。

写场景时,要想象你就在现场,眼睛就是录像机,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非像介绍照片一样,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有什么,那有什么……即使你真的在描写一幅画,也应该用有想象力的比喻让它动起来。

例如,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里这样描写他居住的城市——

当城市的忧伤渗入我,而我的忧伤亦渗入它时,我开始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就像这座城市,我是个行尸走肉,苟延残喘的浑蛋,走在使自己想起下流与失败的街头巷尾。即使从丑陋的水泥公寓大楼(每一栋都在压垮我的灵魂)之间瞥见如丝巾般闪烁微光的博斯普鲁斯,我心中仍未闪现希望。最黑暗、最凶残、最真实的忧伤气氛从街头看不见的远方钻了进来,我几乎嗅得到它——就像老练的伊斯坦布尔人可从秋日傍晚海藻和海洋的柔和气味,得知南风将带来一场暴风雨:就像赶回家躲避暴风雨、地震、死亡的人一样,我也渴望回去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不会写场景,再好的故事也丢了魂,这5个密码也许能帮到你

帕慕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

5、唤醒所有感官。

场景描写有一个不易察觉的误区,就是太依赖眼睛,仿佛看到就是一切了。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都在嗷嗷待哺。如果你的场景能开启更多的感官,读者越容易被代入。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里,描述过老渔夫的一个梦——

他不多久就睡熟了,梦见小时候见到的非洲,长长的金色海滩和白色海滩,白得刺眼,还有高耸的海岬和褐色的大山。他如今每天夜里都神游那道海岸,在梦中听见拍岸海浪的隆隆声,看见土人驾船穿浪而行。他睡着时闻到甲板上柏油和填絮的气味,还闻到早晨陆地上刮来的微风带来的非洲气息。

短短百来字,已经涉及视觉、听觉、嗅觉,让人感官大开,身临其境。

场景描写的技巧还有更多,例如人景交融、点面结合、烘托主角、群像刻画、心理描写……这些都好办,网上都有,但只有深刻理解以上场景描写的本质,才能彻底扫清困惑。

最后,场景除了是基本的故事要素外,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意识。这一点西方作家有着更深厚的传统和更精彩的运用。

例如盖伊·特立斯,他写《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时,就用场景为脉络,设计了整个故事,留下这篇非虚构写作史上的扛鼎之作,2008年,该文被《时尚先生》评为创刊75年来最经典的7篇特写之一。

不会写场景,再好的故事也丢了魂,这5个密码也许能帮到你不会写场景,再好的故事也丢了魂,这5个密码也许能帮到你

《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的场景设计草稿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当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将重新认识整个世界。

1.如想看到纸质精彩内容,请致电:010-85201321

2.微课或微信支付相关问题,请致电:010-85201333

3.如想投稿,请e-mail至[email protected]

4.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10-85201320或给我们留言

5.其他问题添加小助手微信号:xwyxzxzs

不会写场景,再好的故事也丢了魂,这5个密码也许能帮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