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实用指南



采访实用指南
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


在我国新闻业大发展的今天,新闻记者队伍的数量迅速扩大,但新闻作品质量的提高却难以“迅速”。不少编辑在面对着铺天盖地的“稿灾”时,也面临着“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稿荒”焦虑——好稿太少。究其原因,还是记者新闻采访和写作的基本功不过关。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没有扎实的采访就没有好的新闻报道,这是新闻 实践中的“硬道理”。要想做好采访,记者必须在采访的五个主要环节上下功夫。

环节之一:采访前的准备

采访前准备也叫“静态采访”,或采访的“案头功课”,指记者在采访之前针对采访任务所进行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其中包括记者对采访活动和报道文体的策划和设计,也包括对具体提问、观察的准备和采访活动必备的物质准备。

考察一下失败采访的原因,大多失败在采访前的准备环节上。新闻事实转瞬即逝,不可以重演,只有事前做充分的准备,才能抓住机会,获得成功。缺乏经验的记者,常常“大胆”地省略采访前的策划和准备环节,仓促上阵。这些记者的表现是:

◆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材料,提不出问题。尤其不能对别人的回答继续提出问题,不能随机应变提出新问题。

◆提问时颠三倒四,缺乏逻辑性。低劣的提问,把采访对象弄得痛苦不堪。而且,这样的采访往往还没有改正的机会,因为采访对象不愿意“重温噩梦”,对这样的记者避之惟恐不及。仅仅是因为不做准备,多少宝贵的新闻线索都被扔掉了。

◆自始至终的被动式采访:别人说什么,他记什么,拿回来的材料虽多,但有价值的少,信息垃圾多,有的可凑成一篇三类稿件,有的根本无法用。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有以下几项内容:

第一,对事实相关背景的了解

阅读相关资料是一种必要的准备方法,也是一个坐“冷板凳”的硬功夫。

相关资料大概指以下几类材料:

◆被采访单位制作的宣传稿、公关稿、会议材料、工作总结、可行性报告等;

◆与被采访的行业相关的一些知识性的资料,包括专业介绍、行业背景及其有关的专业书籍;

◆目标新闻人物的背景介绍。

对这些材料的阅览、研究、整理、分析,是了解事实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二,对报道思想、报道主题的设定

采访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在采访之前就要对目标事实作更为细化的报道思想和报道主题的策划。只有报道思想先确定下来,记者才知道采访时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记者采访的目的很模糊,到了现场就不知道该问什么,该看什么,该听什么,该记什么。所以,采访前的策划和准备工作最中心的任务就是明确报道思想,从而明确采访目的。

第三,对采访对象的了解

对采访对象的了解是访前最重要的内容。一般来说,对采访对象事先要有五个方面的了解:

◆大致经历;

◆主要成就;

◆性格爱好;

◆当时情绪;

◆亲友关系。

斯诺夫人韦尔斯曾说过:“要采访一个人,尽可能先了解他,了解得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

第四,提问的准备

提问的准备是将采访目标分解为系列的问题。这种准备的方法是:

首先,把重要的问题分成几类,然后把每一类问题化解成提问时的具体问题。

其次,把这些重要的问题捋成几条主线,排列成一个问题的脉络和序列,记录在笔记本上,这样记方便记忆,也方便随时根据这种脉络来检视提问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第五,记录的准备

采访记录可分为笔记、摄影、录音和摄像等方式。因此,笔记本、钢笔、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及辅助设备都要事先准备好。

环节之二: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记者的访问是人际交往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记者不能像法官和行政长官那样具有对被调查人的约束力。因此,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结合是自由的。

正因为是这种关系,记者必须在访问中设法营造一种融洽的气氛,才能使对方畅所欲言,达到高质量的访问效果。

在访问的过程中,无论记者是否有意去创造一种气氛,访问气氛都是客观存在的。它或许是坦诚的、轻松的,或许是紧张的、僵硬的;或许是融洽的;或许是心怀芥蒂的……

实践经验证明,如果记者在采访中和采访对象达到了“酒逢知己”的融洽关系,那么记者将得到极大的回报,这就是说,采访对象可能畅所欲言,妙语连珠——主动提供信息,主动解释信息,主动和记者探讨事实的性质,主动描述生动的场面和故事。双方对事实真相的探讨可能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给新闻的写作和编辑提供了许多独家素材。

为了创造最佳的访问气氛,记者的态度要真诚、有亲和力,善解人意,这会使采访对象对记者产生信任感,情绪上也易放松,容易形成最佳的交流关系。为此,记者要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如讲礼貌,遵守约定时间,选择采访对象易接受的地点进行采访等。一般情况下,提倡记者单独采访,避免“第三者”的存在。

另外,记者要善于用轻松或熟悉的话题打破隔阂,把阻隔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无形的心理之墙拆掉,缩短双方由生疏到熟悉的距离,努力营造一个融洽的谈话气氛。

环节之三:访问中提问

访问是采访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它是记者通过向新闻事实的知情人以询问的方式来收集材料的活动。

通过访问,记者要索取的材料有以下六类:

◆事件的新闻要素;

◆事实的背景:历史与环境背景;

◆事实的原因:浅层的原因——深层的原因;

◆对事实的评价、观点;

◆事实中行为人的动机、情感和精神境界;

◆具有表现力的事例:故事、引语、场景、细节。

记者的提问要遵循以下的规律:

第一,提问的目标要明确

记者提问的时候虽然常常以聊天的方式和采访对象交谈,但是,它和一般的聊天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它围绕着记者的目的来聊天,而并非漫无边际的“侃大山”。所以在提问过程中,记者要紧紧围绕着采访的目的,不但要按照原来准备的提问题纲依次提问,还要就记者在访问过程中不断发现的新苗头,不断产生的新疑问设计出新的问题。记者的提问,常须围绕三个目标:

◆要设法弄清楚事实真相。这包括已经发生的显性事实和事实背后的隐性原因。

◆要设法对事实的价值作出准确的评判,也就是在提问过程中,不仅要弄清楚事实本身的要素,还要弄清楚事实的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环境背景,才能够进行准确的评价。

◆根据报道的主题收集可以作为报道素材的事实材料。这时候记者的提问就不仅仅是弄清真相,而是通过提问捕捉和挖掘典型素材。

第二,提问要系统,有逻辑性

记者的提问是经过事先精心准备的,是按访问的目的系统设置的。首先要弄清楚每一个单个的骨干事实,它的要素、背景、原因等等,先围绕一个点提问,把一个问题弄清楚。这时候的问题,从外部看起来是一团一团的。高水平的提问者不满足于一问一答式的询问,而是希望与采访对象探讨真相,交流看法,有时还帮助对方梳理思路,提升认识,启发对方的记忆,激发谈兴。低水平的提问者则常常是问不到点子上,问题苍白,逻辑混乱。

第三,提问要具体

提问具体,对方的回答才能具体,所得的材料才清晰、确凿、生动,容易被读者接受。所以,记者一定要把大的事实一块一块切开,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把抽象的概念化成具体的描述。

第四,提问的顺序

提问的一般顺序应当顺应记者弄清事实所要遵循的思维规律。一般来说,记者提问的顺序和上面记者提问所包含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对基本问题的提问;

◆对基本事实背景的提问;

◆对事实原因的提问;

◆对事实行为者动机的了解;

◆对事实的感想和观点的了解;

◆对事实的感性材料,即故事和引语的收集;

◆对事实的质疑和反面的观点的收集。

环节之四:营造融洽的访问气氛

现场观察指的是记者依靠感官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收集材料的活动,通常称为“用眼睛采访”。现场观察是除了访问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采访方式。

现场观察可以获得第一手材料,核实第二手材料,力争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可以加深记者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解,激发创作灵感;

可以捕捉到经典的细节,使新闻作品具有现场感和点睛之笔;

只要注意使用眼睛、耳朵,在访问前、访问中、访问后,都可以采访,这便是观察的长处。而有的场合不允许提问,或者无人可问的时候,观察便成了唯一的采访方法。

现场观察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记者必须要到新闻现场去采访。坐在办公室里是不行的,依靠电话采访也不行。

第二,记者是依靠自己的眼睛和其他感官,如鼻子、耳朵,通过看、嗅、听来收集材料的。展示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不仅仅靠知情人所谈出来的材料,更需要记者到现场亲眼看到的“第一手”材料。这类材料因为是记者靠感官来收集的,它常常显示出极大的传播优越性:第一,可信;第二,具有吸引力。在记者有条件采访到的动态事件中,使用现场观察写出的报道,如观察记、现场素描是新闻报道中可读性最强的一类稿件。

现场观察的内容有:观察新闻人物的相貌、动作和语言,观察新闻现场的周围景观,观察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发生的经过、观察精彩的经典细节等,这些都是记者在现场观察中的重要搜寻目标。

环节之五:现场记录与核实

第一,现场记录

新闻的真实性决定了采访时准确记录的必要性。记者不可能完全靠瞬时的记忆力将采访的内容写进新闻稿,因此,采访时的记录就成为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

怎样把辛辛苦苦搞到手的材料,如实、准确、完整又迅速地收集在自己的笔记本、录音带和录像带上,作为我们写作报道的原始材料,这一常常被一些人视作“雕虫小技”的本领,却是记者必备的基本功。

◆采访应当记录的内容:

采访对象叙述出来的事实信息;

记者在现场观察中捕捉到的事实信息;

记者访问和观察中产生的感想和写作灵感;

记者收集到的资料性信息。

第二,材料的核实

记者对公众负有信息责任,必须保证采访来的事实准确无误。因此,核实就是采访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需要核实的内容有:

采访对象谈出来的信息

记者观察来的材料

引用的材料

核实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找当事人核实

这是指采访时没有听清楚的关键点和重要事实,要边采访边与当事人核实。虽然核实有时会打断采访谈话的流畅性,但是为了采访的准确性,有时不得不停下来与当事人核实。在采访现场给当事人看一看你记的笔记,看看数字和专用词汇是否正确。

◆找第三方核实

对于重要的事实,不能听当事人的“一面之词”,要找到了解这一事实的对方或是第三方进行核实。

◆到新闻现场核实

记者亲自奔赴事发现场,是核实某些事实信息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当然,这样做的成本比较高,但这种方法避免了不少假新闻的出现,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的核实方法。

(原题为《新闻采访的五个主要环节》,原载自《新闻与写作》,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