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實用指南



採訪實用指南
有傳媒的地方,就有《新聞與寫作》!


在我國新聞業大發展的今天,新聞記者隊伍的數量迅速擴大,但新聞作品質量的提高卻難以“迅速”。不少編輯在面對著鋪天蓋地的“稿災”時,也面臨著“踏破鐵鞋無覓處”的“稿荒”焦慮——好稿太少。究其原因,還是記者新聞採訪和寫作的基本功不過關。

新聞採訪是新聞寫作的基礎,沒有紮實的採訪就沒有好的新聞報道,這是新聞 實踐中的“硬道理”。要想做好採訪,記者必須在採訪的五個主要環節上下功夫。

環節之一:採訪前的準備

採訪前準備也叫“靜態採訪”,或採訪的“案頭功課”,指記者在採訪之前針對採訪任務所進行的思想準備和物質準備。其中包括記者對採訪活動和報道文體的策劃和設計,也包括對具體提問、觀察的準備和採訪活動必備的物質準備。

考察一下失敗採訪的原因,大多失敗在採訪前的準備環節上。新聞事實轉瞬即逝,不可以重演,只有事前做充分的準備,才能抓住機會,獲得成功。缺乏經驗的記者,常常“大膽”地省略採訪前的策劃和準備環節,倉促上陣。這些記者的表現是:

◆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材料,提不出問題。尤其不能對別人的回答繼續提出問題,不能隨機應變提出新問題。

◆提問時顛三倒四,缺乏邏輯性。低劣的提問,把採訪對象弄得痛苦不堪。而且,這樣的採訪往往還沒有改正的機會,因為採訪對象不願意“重溫噩夢”,對這樣的記者避之惟恐不及。僅僅是因為不做準備,多少寶貴的新聞線索都被扔掉了。

◆自始至終的被動式採訪:別人說什麼,他記什麼,拿回來的材料雖多,但有價值的少,信息垃圾多,有的可湊成一篇三類稿件,有的根本無法用。

採訪前的準備工作有以下幾項內容:

第一,對事實相關背景的瞭解

閱讀相關資料是一種必要的準備方法,也是一個坐“冷板凳”的硬功夫。

相關資料大概指以下幾類材料:

◆被採訪單位制作的宣傳稿、公關稿、會議材料、工作總結、可行性報告等;

◆與被採訪的行業相關的一些知識性的資料,包括專業介紹、行業背景及其有關的專業書籍;

◆目標新聞人物的背景介紹。

對這些材料的閱覽、研究、整理、分析,是瞭解事實的一個重要渠道。

第二,對報道思想、報道主題的設定

採訪是一個目的性很強的活動。在採訪之前就要對目標事實作更為細化的報道思想和報道主題的策劃。只有報道思想先確定下來,記者才知道採訪時的目標是什麼。如果記者採訪的目的很模糊,到了現場就不知道該問什麼,該看什麼,該聽什麼,該記什麼。所以,採訪前的策劃和準備工作最中心的任務就是明確報道思想,從而明確採訪目的。

第三,對採訪對象的瞭解

對採訪對象的瞭解是訪前最重要的內容。一般來說,對採訪對象事先要有五個方面的瞭解:

◆大致經歷;

◆主要成就;

◆性格愛好;

◆當時情緒;

◆親友關係。

斯諾夫人韋爾斯曾說過:“要採訪一個人,儘可能先了解他,瞭解得像一個‘未見面的老朋友’。”

第四,提問的準備

提問的準備是將採訪目標分解為系列的問題。這種準備的方法是:

首先,把重要的問題分成幾類,然後把每一類問題化解成提問時的具體問題。

其次,把這些重要的問題捋成幾條主線,排列成一個問題的脈絡和序列,記錄在筆記本上,這樣記方便記憶,也方便隨時根據這種脈絡來檢視提問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第五,記錄的準備

採訪記錄可分為筆記、攝影、錄音和攝像等方式。因此,筆記本、鋼筆、錄音機、照相機、攝像機及輔助設備都要事先準備好。

環節之二:營造融洽的訪問氣氛

記者的訪問是人際交往活動。在這種活動中,記者不能像法官和行政長官那樣具有對被調查人的約束力。因此,記者和採訪對象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結合是自由的。

正因為是這種關係,記者必須在訪問中設法營造一種融洽的氣氛,才能使對方暢所欲言,達到高質量的訪問效果。

在訪問的過程中,無論記者是否有意去創造一種氣氛,訪問氣氛都是客觀存在的。它或許是坦誠的、輕鬆的,或許是緊張的、僵硬的;或許是融洽的;或許是心懷芥蒂的……

實踐經驗證明,如果記者在採訪中和採訪對象達到了“酒逢知己”的融洽關係,那麼記者將得到極大的回報,這就是說,採訪對象可能暢所欲言,妙語連珠——主動提供信息,主動解釋信息,主動和記者探討事實的性質,主動描述生動的場面和故事。雙方對事實真相的探討可能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給新聞的寫作和編輯提供了許多獨家素材。

為了創造最佳的訪問氣氛,記者的態度要真誠、有親和力,善解人意,這會使採訪對象對記者產生信任感,情緒上也易放鬆,容易形成最佳的交流關係。為此,記者要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如講禮貌,遵守約定時間,選擇採訪對象易接受的地點進行採訪等。一般情況下,提倡記者單獨採訪,避免“第三者”的存在。

另外,記者要善於用輕鬆或熟悉的話題打破隔閡,把阻隔在記者和採訪對象之間的無形的心理之牆拆掉,縮短雙方由生疏到熟悉的距離,努力營造一個融洽的談話氣氛。

環節之三:訪問中提問

訪問是採訪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它是記者通過向新聞事實的知情人以詢問的方式來收集材料的活動。

通過訪問,記者要索取的材料有以下六類:

◆事件的新聞要素;

◆事實的背景:歷史與環境背景;

◆事實的原因:淺層的原因——深層的原因;

◆對事實的評價、觀點;

◆事實中行為人的動機、情感和精神境界;

◆具有表現力的事例:故事、引語、場景、細節。

記者的提問要遵循以下的規律:

第一,提問的目標要明確

記者提問的時候雖然常常以聊天的方式和採訪對象交談,但是,它和一般的聊天還是有本質區別的——它圍繞著記者的目的來聊天,而並非漫無邊際的“侃大山”。所以在提問過程中,記者要緊緊圍繞著採訪的目的,不但要按照原來準備的提問題綱依次提問,還要就記者在訪問過程中不斷髮現的新苗頭,不斷產生的新疑問設計出新的問題。記者的提問,常須圍繞三個目標:

◆要設法弄清楚事實真相。這包括已經發生的顯性事實和事實背後的隱性原因。

◆要設法對事實的價值作出準確的評判,也就是在提問過程中,不僅要弄清楚事實本身的要素,還要弄清楚事實的相關的歷史背景和環境背景,才能夠進行準確的評價。

◆根據報道的主題收集可以作為報道素材的事實材料。這時候記者的提問就不僅僅是弄清真相,而是通過提問捕捉和挖掘典型素材。

第二,提問要系統,有邏輯性

記者的提問是經過事先精心準備的,是按訪問的目的系統設置的。首先要弄清楚每一個單個的骨幹事實,它的要素、背景、原因等等,先圍繞一個點提問,把一個問題弄清楚。這時候的問題,從外部看起來是一團一團的。高水平的提問者不滿足於一問一答式的詢問,而是希望與採訪對象探討真相,交流看法,有時還幫助對方梳理思路,提升認識,啟發對方的記憶,激發談興。低水平的提問者則常常是問不到點子上,問題蒼白,邏輯混亂。

第三,提問要具體

提問具體,對方的回答才能具體,所得的材料才清晰、確鑿、生動,容易被讀者接受。所以,記者一定要把大的事實一塊一塊切開,把大問題化成小問題,把抽象的概念化成具體的描述。

第四,提問的順序

提問的一般順序應當順應記者弄清事實所要遵循的思維規律。一般來說,記者提問的順序和上面記者提問所包含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

◆對基本問題的提問;

◆對基本事實背景的提問;

◆對事實原因的提問;

◆對事實行為者動機的瞭解;

◆對事實的感想和觀點的瞭解;

◆對事實的感性材料,即故事和引語的收集;

◆對事實的質疑和反面的觀點的收集。

環節之四:營造融洽的訪問氣氛

現場觀察指的是記者依靠感官在新聞發生的現場收集材料的活動,通常稱為“用眼睛採訪”。現場觀察是除了訪問之外的另一種重要的採訪方式。

現場觀察可以獲得第一手材料,核實第二手材料,力爭新聞報道的準確性;

可以加深記者對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理解,激發創作靈感;

可以捕捉到經典的細節,使新聞作品具有現場感和點睛之筆;

只要注意使用眼睛、耳朵,在訪問前、訪問中、訪問後,都可以採訪,這便是觀察的長處。而有的場合不允許提問,或者無人可問的時候,觀察便成了唯一的採訪方法。

現場觀察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記者必須要到新聞現場去採訪。坐在辦公室裡是不行的,依靠電話採訪也不行。

第二,記者是依靠自己的眼睛和其他感官,如鼻子、耳朵,通過看、嗅、聽來收集材料的。展示一個新聞事件的發生,不僅僅靠知情人所談出來的材料,更需要記者到現場親眼看到的“第一手”材料。這類材料因為是記者靠感官來收集的,它常常顯示出極大的傳播優越性:第一,可信;第二,具有吸引力。在記者有條件採訪到的動態事件中,使用現場觀察寫出的報道,如觀察記、現場素描是新聞報道中可讀性最強的一類稿件。

現場觀察的內容有:觀察新聞人物的相貌、動作和語言,觀察新聞現場的周圍景觀,觀察新聞事件特別是突發性事件發生的經過、觀察精彩的經典細節等,這些都是記者在現場觀察中的重要搜尋目標。

環節之五:現場記錄與核實

第一,現場記錄

新聞的真實性決定了採訪時準確記錄的必要性。記者不可能完全靠瞬時的記憶力將採訪的內容寫進新聞稿,因此,採訪時的記錄就成為非常必要的一個環節。

怎樣把辛辛苦苦搞到手的材料,如實、準確、完整又迅速地收集在自己的筆記本、錄音帶和錄像帶上,作為我們寫作報道的原始材料,這一常常被一些人視作“雕蟲小技”的本領,卻是記者必備的基本功。

◆採訪應當記錄的內容:

採訪對象敘述出來的事實信息;

記者在現場觀察中捕捉到的事實信息;

記者訪問和觀察中產生的感想和寫作靈感;

記者收集到的資料性信息。

第二,材料的核實

記者對公眾負有信息責任,必須保證採訪來的事實準確無誤。因此,核實就是採訪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需要核實的內容有:

採訪對象談出來的信息

記者觀察來的材料

引用的材料

核實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找當事人核實

這是指採訪時沒有聽清楚的關鍵點和重要事實,要邊採訪邊與當事人核實。雖然核實有時會打斷採訪談話的流暢性,但是為了採訪的準確性,有時不得不停下來與當事人核實。在採訪現場給當事人看一看你記的筆記,看看數字和專用詞彙是否正確。

◆找第三方核實

對於重要的事實,不能聽當事人的“一面之詞”,要找到了解這一事實的對方或是第三方進行核實。

◆到新聞現場核實

記者親自奔赴事發現場,是核實某些事實信息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當然,這樣做的成本比較高,但這種方法避免了不少假新聞的出現,是保證新聞真實性的重要的核實方法。

(原題為《新聞採訪的五個主要環節》,原載自《新聞與寫作》,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