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米股價暴跌,看「高性價比」背後的謊言

截止發稿時止,小米集團股價為16.38元,已經持續跌破發行價17元多日。前兩天,盤中曾低見15.52元,當日沽空金額5.86億元,沽空比率達44.7%。這讓中國眾多小米“高性價比”模的追隨者慌得一逼。讓廣大看多小米的人們也唏噓不已。

從小米股價暴跌,看“高性價比”背後的謊言

小米上市,雷軍敲鐘

從小米股價暴跌,看“高性價比”背後的謊言

小米股價連續破發

究竟小米的“高性價比”模式能走多遠?是否還有投資價值?

筆者是一名互聯網眼鏡新零售的創業者,公司與小米同年於2010年成立,因此幾乎是從零到它上市,長期看著小米一路走來的。自然也算是雷軍先生的擁躉之一。因此自小米上市後,一直告訴身邊朋友:較與小米同期上市的其它港股內地公司,小米是一支值得長期持有的股票,因為企業發展十分紮實。但在短期內表現不一定盡如人意。

一來,是因為在全球智能手機業,真真兒的是強手如林。蘋果、三星、華為等巨頭不說,oppo、vivo也在窮追不捨。是否還會有走差異化路線的後起之秀,還未可知。短期內看,單純依靠“高性價比”策略,以及“強營銷”方式打市場的小米,很難趕上巨頭們。而在三四線市場,已經失去先機,所以也不敢保證不被oppo、vivo長期壓制甚至幹掉。

二來,是與諸如蘋果、亞馬遜、華為等全球領先的科技公司相比,小米在研發上的投入實在是少的可憐。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小米在“新產品”創造上的競爭力可能無法與同行巨頭們匹敵。雖然中國市場擁有強大的人口紅利,但是隨著競爭的白熱化,消費者已經變得越來越聰明。低價、炫酷的外觀、微創新的同質化體驗、明星代言等花招,已經無法成為日益成熟的消費者購買的理由。

從小米股價暴跌,看“高性價比”背後的謊言

蘋果研發成本

從小米股價暴跌,看“高性價比”背後的謊言

小米研發成本

三來,高性價比並非低價,而是同樣的價格買到更超出預期的產品與服務。“只賺5%”的“厚道”口號很難真正引起主流消費群體的共鳴。就算是蘋果,當新一代產品與老一代產品相比後沒有質的飛躍,銷售也會難達預期。可見在消費升級的年代,排除人口紅利影響下的“銷量假象”,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並不是很高,大家更關注能夠解決自己實際痛點的產品功能與體驗。而小米在這方面做得顯然還遠遠不夠。

但是,話又說回來,小米畢竟才是一家創辦不到9年的公司,與成立於1976年的蘋果、成立於1987年的華為等科技巨頭相比,小米顯然年輕的多。也決定了小米在科技上的真正沉澱還不是特別多,也意味著它未來的潛力和想象力是無限大的。再加上小米公司的基本面非常紮實,所以即使眼前的表現差強人意,但是未來的前景還是非常值得看好的。因此,筆者才認為,小米股票是值得長期持有的資產。

本文標題說“高性價比謊言”並非直指小米在撒謊,而是想表達一個含義:企業單純依靠“高性價比”策略,是難以走遠的。如果廣大的創業公司照搬了小米“高性價”策略,那無異於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高性價比的厚道價格”可以說是雷軍先生給小米披上的一層外衣。作為初創公司的團隊,往往會被這層外衣所迷惑,疑為這就是小米的全部。當照搬到自己的公司,走幾年才發現自己“上當”了。

筆者2010年創辦伊視可眼鏡,主打“驗光車上門配眼鏡”以及“離用戶近點、近點再近點”的伊視可眼鏡閃店。先後城市合夥人制,擴張到全國50座城市,成為眼鏡零售業的第一新零售品牌。幾年來,也陸續獲得了幾輪國內外著名投資人與機構的投資。於是,從2012年起,就從未間斷過來自眼鏡業內以及業外的效仿者、跟進者,其中不乏眼鏡業內的零售巨頭,以及來自BAT等互聯網大公司的創業者。

從小米股價暴跌,看“高性價比”背後的謊言

伊視可驗光車上門配眼鏡

從小米股價暴跌,看“高性價比”背後的謊言

伊視可驗光車上門配眼鏡

從小米股價暴跌,看“高性價比”背後的謊言

伊視可驗光車上門配眼鏡

大家清一色,都是上來就主打“驗光車上門配眼鏡”,以及效仿伊視可,在寫字樓、園區、社區、高校等場所開設小微型眼鏡閃店。但是截至目前,我所知道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企業、品牌、項目,幾乎全軍覆滅。有一家號稱融資數億的效仿者,也在上週正式倒閉清算……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伊視可做驗光車和眼鏡閃店就能行,而別人就不行?難道伊視可團隊是天才?

顯然我們團隊並非天才。甚至我們在諸多同行、投資人眼裡還屬於比較笨、比較慢的團隊。之所以效仿我們的人全軍覆沒,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於光看到了伊視可驗光車、眼鏡閃店的外衣,卻沒有深入到行業的本質。

那麼到底什麼才是行業的本質呢?我們應該如何剝去那些成功企業的外衣,看到他們成功的關鍵因素呢?其實上文已經多多少少提到了,我們下面再簡單說三點:

首先,用戶需求是動態的,商業模式需要時刻領先半步,在前面等客戶。

拿手機行業舉例。早些年只要有通話、發短信以及簡單玩貪吃蛇之類小遊戲的功能即可。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這些基本功能已經不是用戶的主流需求。也就意味著人們對於手機的需求,是不斷動態變化的。

再拿服裝行業舉例。幾十年前,我們只有新年的時候才能奢侈的穿上一身新衣服。然而再看當下,運動裝、正裝、休閒裝、潮裝……在不同場景中,人們對於服裝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更加說明用戶的需求是動態變化的。

回到眼鏡行業。可以說這行業比服裝落後了幾十年。人們對於眼鏡的需求還處於“溫飽”階段。當人們在手機、服裝等需求方面發生變化時,眼鏡的需求不可能不發生變化。

比如,打球、跑步、運動時,因為不能佩戴隱形眼鏡,只能戴框架眼鏡。但是隨著出汗、動作幅度大,框架眼鏡就會從鼻樑上滑下來,甚至摔碎並對人體造成傷害。那麼面對這樣的場景,是否有更好的辦法去解決呢?於是我們伊視可花了很長時間,投入很多精力和資金,研發了“AB檔防滑眼鏡”。

產品推出的起初階段,也是無人問津。但是,隨著馬拉松的火爆,以及類似KEEP等健身軟件的走俏,“AB檔防滑眼鏡”就在推出半年後便開始大賣,至今已經賣出幾十萬副。

當伊視可的新品大賣後,陸續又有一些國際知名品牌進行跟進,開發類似的產品,但是等他們推向市場,用戶卻已經不再選擇他們。一來是因為伊視可的新品早半步佔領了用戶心智,二來他們推出新品後,用戶的需求又已經有了新的迭代和變化。這種更新迭代的速度,快得讓人無法想象。

從這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用戶需求是不斷快速變化的,但是也不是突然變化的。所以,企業對於用戶需求要不間斷的進行調查、分析、預判,借用大數據,對用戶在不同場景中對產品的需求、痛點進行細分,進而投入人力、資金進行針對性的研發。早於市場半步推出,這樣才能有勝的可能性。

其次,研發成本應該大於營銷成本,搞反了容易一敗塗地。

在中國,人們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喜歡去猜測產品本身的材料成本,來分析商家的利潤有多少。

筆者創業前,主要服務歐美企業,發現很多國外的大公司,在計算成本時,會把“研發費用”作為首要支出。材料、人工都排在後面。我也曾問過他們,為什麼會那麼計算?得到的答案是:只有研發才是產品本身的基石。因為研發是用戶需求的具體分析與表現。所以,研發是阿拉伯數字中的1,材料、人工等是後面的0。

再反觀我們國內的企業,除了產品本身的硬件成本,研發費用幾乎是0。為什麼?就是因為中國企業喜歡“拿來主義”。在一些大企業的研發成果上,進行剽竊。因此,研發成本當然是零。中國的工廠最擅長的就是“來樣加工”。如果沒有樣品,給張圖紙,大多數工廠甚至都束手無策。

可見,我們中國企業是不研發的。按照這個邏輯就是,中國企業並不關心消費者的需求,只關心這個東西我們能不能生產出來,能生產出來的話就一定能賣。因為大企業已經幫我們試錯好了。

而在中國的大多數創業公司、上市公司中,我們很容易看到,營銷成本的支出是最大的。說白了,大家判斷東西銷量好不好,主要著眼點是在於宣傳力度大不大。只要宣傳到位了,就算是一泡大便也能賣出去。

這個邏輯正確嗎?在人口紅利巨大的中國,也許是成立的。但是當消費者信息越來越透明,懂的越來越多,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你真的以為一泡大便也能賣出去嗎?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話在很早以前就被廣為流傳,但是在最近幾十年,營銷當道的時代,人們甚至真的以為“酒香也怕巷子深”了。於是不斷的加大營銷成本的投入,越來越不把“酒香”當回事兒。久而久之,我們便不再有好的產品。大潮退去,全是一幫只會吹牛逼的營銷裸泳者!而搞研發的人才,就像那幫低收入的科學家,還不如幾個戲子賺的多。

第三,外行可以通過創造新業態幹掉內行,但若不慎掉進了內行紅海,死的會很慘。

可以想象,如果當初蘋果效仿諾基亞,僅僅把手機的外觀做的比諾基亞更酷炫,還會有今天萬億美金市值的蘋果嗎?同理,如果小米只是把智能手機的功能做的更酷炫,美其名曰“體驗更好”,那麼未來也不會有小米什麼事兒!

前些年,互聯網創投界流行過一句話:內行都是被外行幹掉的!

其實我對這句話從一開始就嗤之以鼻。我只相信外行可以通過創造新的品類來直接或間接幹掉某些發展不健康的行業(比如手機幹掉BB機)。但是如果外行進入內行的紅海競爭,往往最終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這也是我們伊視可為什麼那麼多年來,始終不開眼鏡實體店的原因。因為我相信,傳統眼鏡實體店哪怕再不濟,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如果作為一個從未開過實體眼鏡店的新手,你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從傳統老司機手裡搶到一杯羹的。

從馬雲提出新零售以來,許多傳統的電商公司,由於線上流量紅利枯竭,陸續轉戰到線下開實體店。但是又不懂得如何線上、線下有機融合。這就好比蘋果突然宣佈生產諾基亞手機一樣……這個邏輯真的成立嗎?

有人說,你們伊視可眼鏡閃店不也是類似實體店形式嗎?那麼是如何同傳統實體店進行競爭的呢?

任何創新的商業模式絕對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伊視可的眼鏡閃店最初誕生於2010年,是因為我們創始團隊發現,當我們驗光車佈局的網點還不夠廣的時候,服務半徑不夠長的時候,很多線上流量是浪費掉的。那我們還不如直接做地推。所以,伊視可眼鏡閃店最初就是一種地推形式。

從小米股價暴跌,看“高性價比”背後的謊言

伊視可眼鏡閃店

從小米股價暴跌,看“高性價比”背後的謊言

伊視可眼鏡閃店

眼鏡閃店做久了,後來我們發現寫字樓、園區、社區、高校、美容院、健身房、圖書館等場所的消費者,和我們伊視可眼鏡定位的用戶群體畫像是重疊的,所以才會不斷升級眼鏡閃店的模式。至今,伊視可眼鏡閃店早已是5.0版本。而且6.0、7.0版本也已經研發接近尾聲。

歸根結底,伊視可眼鏡閃店是互聯網的思路,讓用戶離好產品近點、近點,再近點。一旦現場體驗到產品後,所有的下單流程也都是從線上完成的。進而對用戶、訂單等數據的管理,也是通過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來完成。

伊視可眼鏡閃店只要一次獲客併成交,後面無論該客戶在伊視可官網還是驗光車,亦或是其它閃店復購成交,最初獲客的這個閃店網點,都能終身獲得利益分成。所以本質上來講,伊視可眼鏡閃店和傳統實體店完全是兩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