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爲何對郭松齡見死不救?

孫美斯


馮玉祥此人,一生也是經歷豐富。灤州起義倒戈清朝;反叛曹錕;聯合郭松齡反叛張作霖;聯合南方革命黨反叛北洋政府,發動北伐戰爭;跟隨蔣介石之後又反叛蔣介石發動中原大戰;抗日戰爭之後又投靠了國產黨。因為抗日和投誠,他身上有著值得肯定之處,但是私以為此人實在沒有原則,有失英雄節操。而且此人治軍實在也有點本事,培養出許多名人,比如摸金校尉孫殿英、四姓家臣石友三、搶跑冠軍韓復榘……

其實從馮玉祥的的“習慣性”倒戈可以看出來,此人心中對於忠誠度和信用度是比較低的,個人利益看得比較重。1925年,郭松齡和他打成了反奉的秘密協議,郭松齡將所部改稱東北國民軍,從直隸灤州出發,一路打下山海關、錦州等地,直逼瀋陽,將張作霖打得個措手不及。

但是張作霖畢竟根深蒂固,在東北三省的地位不是鬧著玩兒的,郭松齡的反奉最終功敗垂成。郭松齡夫妻二人在南逃途中被張作霖抓獲後殺害,並且命人將二人洗乾淨換上新衣曝屍三日。當時全國各政治勢力,各社會輿論全部倒向郭松齡的反奉,讓張作霖恨得牙癢癢,恨不得要撕了馮玉祥。

而馮玉祥在盟友陷入危機的時候做了什麼呢?跟李景林為了京畿地盤大打出手,自己忙都忙不過來。

馮玉祥和郭松齡當年能聯合起來就是想要擴充勢力,理想是美好的,但是在看到郭松齡越來越有壓倒自己的勢頭之時,他又開始猶豫和盤算起來了。他派宋哲元進入了李景林的地盤,想要乘機擴大勢力,將郭松齡的後路給截斷了,因為一己之私,完全不顧盟友生死。

郭松齡本人也有問題,他本就是個心胸狹隘的人,和馮玉祥這樣的人打交道真的沒什麼情義在內,純屬利益上的共同目標。這樣的組合就算現在不破滅,以後多的是讓他們翻臉的利益衝突。

不過馮玉祥最後的結局也好不到哪裡去,郭松齡死後,他被張作霖追著屁股打,一邊忙著撤退一邊通電下野。最後跑到蘇聯去啃麵包去了。馮玉祥死於一場大火之中,關於他的死因到底是意外還是謀殺,眾人猶在猜測之中。最後還是要感慨一下,這一位在民國的大事件之中都能找到身影反戈將軍,一生真是精彩啊。

以上


木劍溫不勝


郭松齡字茂莀,外號“郭鬼子”奉系軍閥著名愛國將領,屬於奉軍內部三大派的“陸大派”,1905就讀於奉天陸軍速成學堂,1917年他擔任了東北講武堂的教官。在此期間認識了張學良,兩個人志同道合,成為了親密無間的好朋友,郭松齡有著過人的軍事才能,1910年參加同盟會,跟隨孫中山革命,思想比較新式,信奉“三民主義”,其實郭松齡和張作霖楊宇霆老派一直和,張作霖一些綠林兄弟都懷著軍閥思想一心想著入關稱霸,而郭松齡思想比較新式,只想安分守己,在東北壯大自己東北軍,不想作為軍閥之間互相殘殺的工具,民國十四年郭松齡與馮玉祥將軍簽訂七條攻守同盟條約厚正式倒戈,在灤洲起兵反奉,討伐張作霖楊宇霆。



第一次直奉戰爭時,奉軍大敗,全線潰敗,只有郭松齡張學良指揮的東陸軍頂住了壓力。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後,郭松齡軍事才能凸顯,為奉軍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之後奉軍大舉入關,接手北京政權,也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張作霖對這位將軍的獎賞卻支字未提,功勞完全不如他的楊宇霆卻分得了江蘇督軍,張宗昌山東督軍,安徽督軍姜登選,別人都有了自己的獨立發展,而自己卻什麼都沒撈著,而且在奉軍內部楊宇霆一些老派更是處處排擠郭松齡,1925年10月,郭訪問日本視察軍事。其間,郭松齡得知持續進行軍事擴張楊宇霆企圖排擠郭松齡,兩人對立加深,郭夫人韓淑秀與馮玉祥老婆李德全是同學,感情甚好,所以就為郭松齡和馮玉祥兩人之間作了個重要牽引人。

馮玉祥,西北軍閥字煥章,人稱“倒戈將軍”,和蔣介石是拜把子兄弟,國民陸軍一級上將,1920年的直皖大戰,馮玉祥幫助直系打過皖系;1922年直奉大戰,馮玉祥也幫著直系打過奉系

戰爭爆發後,郭松齡打的個張作霖措手不及,戰況異常順利,11月28日,宋哲元率騎兵向熱河首府承德進發。國民軍一軍違約進入熱河,引起了李景林的不滿國民革命軍也向天津進軍,11月30日,馮玉祥派熊斌及王乃到天津,要求和李景林率部去熱河,讓國民革命軍支援郭軍,李景林當然不同意,這其實就是讓軍隊歸屬國民革命軍,隨後便打了起來,郭軍眼看就要要打到奉天,張作霖此時更是心急如焚,這時郭松齡倒戈失敗最重要的一點就來了,張作霖迫於無奈,和日本關東軍代表秘密會談,簽署了一系列賣國條咧,而這一切的代價是要求關東軍幫助張作霖平定郭松齡叛亂。你要想雖然當時郭松齡手裡有七萬奉軍最精銳的東北軍,可是裝備再好也比不過關東軍啊



其實馮玉祥背叛了郭松齡也不足為奇,馮玉祥曾經八次倒戈,被譽為“倒戈將軍”也是名副其實,但是有的是也是位擁有民族大義的將領,比如驅逐蘇聯人收復蒙古地區,在倒戈的過程中馮玉祥早就發現郭松齡軍力強大,盛極一時,如果佔領了東北,實力會直接顛倒過來,實力肯定會超越自己,到時候怕是自己的西北地盤都保不住,所以只能先下手為強,抄了郭松齡的後路。其實郭松齡雖然思想新式,擁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但是為人心胸狹隘,馮玉祥與郭松齡也從未有過私下交情,作為一個極具實力的地方性軍閥,也不過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後來郭松齡和妻子韓淑秀被張作霖殺害,並且張作霖命令郭松齡夫妻倆暴屍三日。


中外歷史奇談


寧可信鬼話,千萬別信倒戈將軍馮玉祥的話,他就是一個像《笑傲江湖》裡的嶽不群一樣的偽君子。信他的話,你就受傷了,這一次郭松齡竟然信了老馮的話,郭松齡就悲劇了,要怪只能怪郭松齡“有眼無珠”,找錯了盟友,最後被盟友給坑死了。

馮玉祥與郭松齡聯合反奉,心懷鬼胎,並非真正聯合反奉。當時,馮玉祥趕走了直係軍閥,佔領了北京,張作霖對其虎視眈眈。由於他老馮缺衣少糧,並沒有在北京站穩腳步,面對張作霖的威脅,馮玉祥想到了奉軍中的郭松齡,打算裡應外合,聯合反奉。他再一次

利用自己爐火純青的鬼話,成功地忽悠了郭松齡,信誓旦旦地結盟反奉軍。說實話,如果沒有馮玉祥這個盟友,郭松齡還真不敢貿然出兵。

郭松齡反奉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最後遭遇滑鐵盧,他的盟友何在?郭松齡的奉軍,一路勢如破竹,眼見就要勝利了。此時張作霖決定聯合日本人,準備與郭松齡決一死戰。後來,在張學良的攻心戰和日軍的配合下,郭松齡眾叛親離,遭遇滑鐵盧。各位,肯定會問在這關鍵時刻,郭松齡的盟友馮玉祥何在?

馮玉祥見利忘義,背棄盟約,趁機搶佔地盤。1925年12月初,郭松齡面臨絕境的時候,恰恰需要馮玉祥的援救,然而馮玉祥不僅見死不救,而且幹起了搶佔地盤的勾當。馮玉祥為了擴展地盤,先搶佔了郭松齡另一個盟友李景林直隸的地盤,控制了天津的出海後,導致郭松齡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他又趁機搶佔了熱河。他忙著搶地盤,哪裡有時間管郭松齡的死活。

這場馮玉祥引起的內訌,導致郭松齡陷入孤立無援,最後戰敗身亡。這場郭松齡倒伐的事件中,馮玉祥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了這場大戰最大的贏家。而可憐的郭松齡被人當槍使,成為最大的輸家。日本人也被張作霖坑了一頓,也沒有得到好處。他老張家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沒有好到哪裡去,更是因為坑了日本人,給張作霖帶來了殺身之禍。

總之,人生如戲,全靠演技。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馮玉祥就是這樣的一個貨色,


密探零零發


郭松齡倒戈反奉,決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之舉。張學良曾說過:“郭思想新派,矢志革新”。郭松齡軍校畢業,一直身懷不凡抱負,主張“強軍救國”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他目睹兵連禍結,生靈塗炭,國家長期四分五裂,邊防不穩,強鄰虎視眈眈,因而非常反感打內戰,再也不願成為軍閥爭搶地盤的工具和炮灰。

郭松齡以及馮玉祥國民軍的代表韓復渠、程希賢等人應邀赴日本參觀“秋操”期間,忽聞駐紮江南的奉軍被孫傳芳擊敗,損失了3個師的兵力,新晉升的江蘇督軍楊宇霆倉惶北逃、張作霖遣使來日簽訂“日張密約”的消息,郭松齡悲憤不已。

在此期間,郭松齡已經在著手舉兵反奉的各項準備工作。回國後,郭接到張作霖的急電,命令他直接到天津做戰前部署,準備對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開戰。

到天津後,郭松齡幾次對心腹表達了對張作霖、楊宇霆的不滿,同時暗示了自己的反奉決心。同時,他也加緊了與馮玉祥國民軍的聯絡,馮玉祥也信誓旦旦地明確表示願意與郭松齡精誠合作。

東北軍名將何柱國曾經回憶道:“......馮玉祥對東北早有野心,而郭松齡也是個雄心勃勃的野心家,兩個有野心的人一拍即合,這次事變就發動了” 。

之後,郭松齡揮兵倒戈反奉之戰正式打響。最後,郭松齡部在奉張軍以及日本關東軍的聯合圍剿下失敗。郭松齡和夫人韓淑秀被處決。郭軍兵敗,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佔據河北的李景林雖然參與了郭、馮密謀,但郭舉兵殺向關外時他又反悔觀望,且按兵不動。剛開始時,馮玉祥按約派國民軍第一軍由多倫進攻熱河,以吸引奉軍的注意力,分散其攻勢,但郭松齡部並沒有得到馮的直接援助與支持,所以出關後還得留魏益三部留守山海關,以防李景林背盟抄後路。

其次,郭松齡心胸狹隘,容不下奉軍老臣,他竟下令將很有威望的姜登選槍殺,激起奉軍高層的集體反對,同時將自己徹底孤立。郭松齡求勝心切,他認為自己掌握了十幾萬奉軍精銳以及全部炮兵,而且大都是他一手帶出來的,感覺已穩操勝券,攻入奉天(瀋陽)是早晚之事。不料,他率軍打到錦州時,日本關東軍公然出兵干涉併發出通牒,明確表示支持張作霖,並調集軍隊替奉軍把守關隘,以武力震懾郭軍,阻止其進攻奉天。

到決戰時,雙方表面上打得熱火朝天,但總共只傷亡了千把人。原來雙方都認為是自家人,不願同室操戈、自相殘殺。郭松齡倒戈反奉,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失敗早已註定。

郭松齡兵敗身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馮玉祥背約,坐視郭軍被張作霖的嫡系分割、肢解,馮玉祥果然滑頭。郭松齡敗死後,他的國民軍進入熱河,擴充了一大片地盤。究其原因,馮玉祥為了一己之私,公然背信棄義,撕毀盟約,最終背叛並拋棄了孤軍深入的郭松齡。

馮玉祥國民軍趁郭松齡倒戈之際,突然翻臉毀約,不僅不支援郭軍,還派兵驅逐了李景林,攻佔了天津,他還扣押了段祺瑞的首席幕僚曾毓樵,並將段的愛將徐樹錚槍殺,北京、天津、直隸都成了馮玉祥國民軍的禁臠。一時間,馮系國民軍勢焰熏天。郭松齡舉兵反奉,最大的受益者竟是 狡黠善變的馮玉祥。

不久,吳佩孚、張作霖、張宗昌捐棄前嫌,結成了反馮聯合陣線,直奉大軍聯手圍攻馮部國民軍在京畿以及冀、豫兩省的地盤。轉瞬間,馮玉祥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面臨嚴重危機的他被迫通電下野,出洋到俄國考察、遊歷去也。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馮玉祥是民國時期的一個大軍閥,手下有30萬西北軍。馮玉祥這個軍閥佔據西北搜刮民敗還嫌不夠,想著控制國家政權。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被奉系張作霖打敗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近水樓臺先得月,馮玉祥趁張作霖還沒控制北平,他迅速帶領西北軍進入北平。不僅如此,他還廢除清朝皇室優待條約,直接把溥儀趕出了紫禁城,將清朝皇室的財產都收入了自己的口袋。



馮玉祥這一招“漁翁得利”可是徹底惹怒了張作霖大帥,他兵率三十萬不斷南下,給馮玉祥造成了很大壓力。雖然西北軍也有三十萬,可是他知道東北軍戰鬥力要比西北軍強多了,光裝備上就在一個曾次,東北軍可是當時中國唯一海陸空三軍齊全的軍隊。


馮玉祥於是就想著拉攏郭松齡,在馮玉祥的誘導下,郭松齡決定鋌而走險反奉。郭松齡,馮玉祥和李景林三人組成軍事同盟,郭松齡率領七萬奉軍精銳率先發起進攻,打得張學良與張作霖措手不及。張作霖為了保全東北,只能請求日本人的協助,作為條件與日本人簽訂一系列協議,但是後來均未實現這也導致了日本人對張作霖起了殺心。

馮玉祥這場反奉戰爭中,沒有調一兵一卒支援郭松齡與李景林,不僅沒有支援,他還在隊友後面捅刀子。他命人控制天津出海,接著又佔領李景林的地盤熱河,這直接導致了李與馮的戰爭,李與馮的反目導致了郭松齡孤立無援。


麥地傳奇


郭松齡反張作霖,並不是頭腦一熱,而是經過了比較長期的準備。而最終促成郭松齡起兵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同馮玉祥、李景林結成了聯盟。但是,等真打起來,郭松齡卻成了孤軍奮戰。

最開始,馮玉祥、李景林還挺仗義,特別是李景林,公開通電宣佈要求張作霖下臺,一時間使張作霖在政治形勢上非常被動。不過,後來李景林的老婆孩子都勸說他,覺得郭松齡難以成事,別趟這渾水。

李景林耳根子軟,還真就中途反悔了。再反觀馮玉祥,也不是個給力的隊友。這老馮,素有“倒戈將軍”之稱。這回,馮玉祥雖然沒有公然倒戈,但卻跑去天津打李景林。

郭松齡反張作霖時,李景林是佔據天津的。馮玉祥要北上,雖然要經過天津,但完全沒必要跟李景林糾纏。可是,就在郭松齡與張作霖鏖戰時,馮玉祥卻率部跑到天津攻打李景林。雖然最終拿下了天津,可並未能及時給與郭松齡有力支援。

郭松齡的兩個盟友,一箇中途反悔,另一個則跑去搶地盤,而對手張作霖卻得到了日本人的有力支持。由此一來,郭松齡和張作霖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因而導致了慘敗。


碣石樵子


  沒有別的,兩個字“利益”。

  民國各路軍閥的聯合、翻臉,無不是因為利字當頭。

  郭松齡之所以反張作霖雖有欲一展其經綸抱負之心,但利益因素也概莫能外。郭去東北投靠張時孑然一身,後受到張氏父子尤其張學良重用,入關作戰功勞不小(張早期軍功實為郭所建,一二次直奉戰爭中只有張學良郭松齡部屢建大功),但卻總被別人摘果子(當時擬以郭出任安徽督軍,但被姜登選獲得)。

  另外郭松齡與張作霖想法不同,張作霖後期欲憑藉奉軍勢力取得日本人支持武力統一全國,而郭松齡則主張退出關內,保境安民,自然不為張作霖所喜。而張作霖信任的楊宇霆等又對“少主”的老師兼智囊及少壯派首領郭松齡極盡排擠為能事,郭反張之心遂慢慢形成。

  而馮玉祥趕走直系控制北京後缺糧缺餉,自身難支,對奉系張作霖是一面虛與委蛇,一面秘密挖牆角聯絡系奉系中對張作霖不滿的少壯派如郭松齡等聯合反奉。於是兩人一拍即合。

  郭松齡起兵,事先是與馮玉祥及李景林有約定,以兩人為外援。反張成功後,以直隸歸馮玉祥,以熱河歸李景林,郭獨掌東北軍政。可惜共事者非人。馮之狡猾自不必說,李也是老江湖。論打仗可能兩人不及郭,但論江湖伎倆,兩人卻是勝郭數籌。

  郭起事後,一開始勢如破竹,張作霖都準備跑路。關鍵時候日本人參與進來,導致郭功敗垂成。但此時兩位盟友不是出兵相助,卻自己開始了內訌。馮想圖謀李景林的地盤,李景林自然不是吃素的,兩人開戰。李景林不僅對馮憤怒,又遷怒於郭,認為郭找的人不靠譜。張作霖趁機對其拉攏,李景林倒向張,並直接扣押郭部的給養和丹藥及冬裝,給郭雪上加霜。

  老馮一貫是見風使舵,看事不諧,遂坐視郭的國民革命軍覆滅,而郭部被消滅後,馮的勢力趁機進入熱河,可見馮為一己利益最終放棄了郭。

  說郭之失敗拜馮所賜也不為過,但老馮後來卻將責任推到李景林身上,也是其一貫伎倆。值得一提的是,老馮一生倒戈N次,視信諾為無物,其部下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盡出些倒戈叛變之徒。


趙燕雲


馮玉祥並不是對郭松齡見死不救,而是要逼死郭松齡啊!

很多人肯定會說,馮玉祥原來是國民軍,第二次直奉大戰後,脫離直系自立山頭成立國民軍,和奉系的郭松齡更是八百杆子也打不到一下子,為何會涉及到馮玉祥對郭松齡見死不救的問題呢?

郭松齡為什麼會反奉?

這個問題,說來話長,縱橫先簡單總結一下,郭松齡在奉系中用我們東北話來說原來其實是個“粑粑”,後來在東北講武堂搭上了張學良這個順風車,扶搖直上,成為奉系中的大咖。

郭松齡有沒有能耐呢?看不出來,因為奉系的軍事活動並不多,軍閥之間的戰爭也不講什麼戰略戰術,完全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槍炮多的就是硬。但是,很得張學良器重,郭松齡在奉軍中的地位也是直線飛昇,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是三八旅張學良的副手,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也是六路軍中的一路,擔任張學良的助手。

實際上,郭松齡的權力和軍功全部來自於張學良,當然,作為奉系大太子,掌握的都是奉系的精銳,打仗的時候誰也不會讓太子以身犯險,所以,只要一打仗不管勝敗,張學良就是晉升。

然而,郭松齡還是不滿足,所以最後反奉,在他看來,他立的功勞太大,整個東北都應該封給他,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就像劉備在曹操賬下,不是曹操不想容下劉備,是劉備想要整個天下,你又怎麼容得下。

郭松齡反奉和馮玉祥又有什麼關係?

以郭松齡的能力,是絕對沒有勇氣反奉的,郭松齡之所以反奉就是在馮玉祥的慫恿下,當時奉軍擊敗直系,馬飲長江水,雖然後來被孫傳芳打了回來,但是佔領整個山東、直隸、東北的奉系給國民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所以,想要解除這種壓力,馮玉祥必須擺平奉系,藝高人膽大的馮玉祥抓住郭松齡的心理,對其進行慫恿,兩人一拍即合。

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除此之外,郭松齡還拉攏了李景林一起反奉,按照郭松齡的構想,反奉成功後,直隸歸馮玉祥,熱河歸李景林,他自己獨掌東北軍政。

所以,在郭松齡反奉的過程中,馮玉祥起到了很重的作用,馮玉祥和李景林和郭松齡形成了鐵三角同盟關係。

塑料兄弟情之馮玉祥、郭松齡、李景林恩怨情仇

要說鐵三角,估計馮玉祥郭松齡李景林形成的鐵三角是軍閥時期最脆弱的,在三方簽訂條約後,郭松齡雄赳赳氣昂昂出關反奉,由於事先毫無防備,在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看來,最不肯能反的人,竟然反了,這是什麼世道!

郭松齡七萬大軍勢如破竹,由於措手不及,張作霖帶好細軟準備開溜了,後來在日本的幫助下,才沒有迅速潰敗,但是這個時候發生了轉折。

馮玉祥在關內開始圖謀李景林的地盤,李景林也不甘示弱,就和馮玉祥幹了起來,但是李景林生氣啊!你郭鬼子拉進來的合夥人,沒等怎樣,就開始向自己人下手。

再加上張氏父子的拉攏,李景林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扣押了郭松齡部隊的給養和丹藥,尤其是扣押了郭松齡部的六萬冬裝,導致局勢陷入緊張,逆轉直下。

其實,說到底,郭松齡的失敗根本就是敗馮玉祥所賜,儘管馮玉祥後來將責任都推到李景林和手下身上,其實他本人才是罪魁禍首。


史論縱橫


馮玉祥見死不救太正常不過了。

馮玉祥當時什麼口碑郭松齡不會不知道。

郭松齡跟馮玉祥一丘之貉,只不過玩的更低級。

首先說一說郭松齡

這人有才能沒有?有一定才能。但是他過於高估自己的才能。

軍校畢業之後在南方混了若干年沒什麼起色,於是回到東北。得虧遇到個思想啟蒙的張學良,年輕人最容易犯得毛病張學良基本都犯了。張學良覺得他和郭互相欣賞,不如說郭覺得張學良更容易被自己引導和利用。張作霖其實早就看到郭的野心,但是為了培養兒子,也就聽之任之。

話說,郭松齡最輝煌的時刻是張家給的,他能施展才能也是張家給的。俗話說,你覺得我給的少,你可以另起爐灶,但是你不能拿我的家產還來搶我的老婆吧?這就是人品問題。

不但人品有問題,我個人認為這人除了有點兒軍事才能,其他都可以用無腦形容。

第一,你帶著張家的人打張家,你吃裡扒外,不代表所有人都吃裡扒外,你的士兵大多數親屬都在東北,你不怕,其他人也不怕?

第二,你選誰合作不行,你選馮玉祥,這個貨色拉來給你站臺可以,說幾句話可以,你叫他的那一刻,他大概率要背後捅你刀子,這點分析能力也沒有嗎?

第三,你打著讓張作霖下臺,讓張學良上臺的口號打奉軍,這就是個小聰明,你以為張學良是李世民,張作霖是李源?事實恰恰相反。

第四,你好好輔佐張學良,未來張家天下早晚是你的,你就算是有天大的所謂正義的抱負,等你真正掌握了東北軍再說,急得一時嗎?

我相信郭松齡反奉一定是認為自己勝面很大,天衣無縫,他一定不會意識到自己一定會失敗,誰也不會去做一件註定失敗的事情。很顯然,這貨的情商過於低,大大高估自己的能力。

綜上所述,這貨不仁不義不忠不孝,自大狂妄,心胸狹隘,且無隱忍之性。也就千古大奇葩張學良能用這種人。

在我看,張學良之後的境遇跟郭松齡的耳濡目染有很大關係。

東北易幟看似為了統一,張學良做出了犧牲。但其實這就是個投機行為,張家還是那個張家,南方軍隊不會再進攻了,自己還得了個海陸空軍副司令,僅次於蔣介石,換誰誰不易。

輪到真正需要抗日的時候,直接放棄抵抗,保存實力,退出關外,你說這是什麼做派。

然後發動西安事變,囚禁蔣介石,首先蔣介石對你小張不錯,其次連我黨都不同意囚禁蔣介石,老蔣人家怎麼就不抗日了,老蔣要真的是那種投機的人,你把他放了,他照樣可以不抗日。老蔣這人性格就是優柔寡斷,但是民族氣節絕對槓槓的。

你把人家放了你就好好待著唄,你非要送人家回去了,又想混個大仁大義的虛名,結果被囚禁了一輩子。


Damonshui


第二次直奉大戰結束後,東北奉軍是揮師入關,並且勢力延伸到了東南沿海地區,一時間奉軍成為了當時北洋政府的最大實力派,其中幫助奉軍給予直系首領曹錕反戈一擊的便是馮玉祥,他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曹錕,使得當時在外作戰的吳佩孚後院失火,結果直軍大敗,而馮玉祥也嚐到了倒戈的甜頭。



沒過多久,奉系大將郭松齡不滿東北王張作霖的統治,隨即發動事變,號稱國民革命軍,因為郭松齡統帥了當時奉軍精銳中的精銳,所以一開始給予了張作霖極大的震驚,張作霖本來都準備跑路,結果事情出現了轉機,拋開其他的因素不談,事先答應和郭松齡結盟的馮玉祥又一次食言,坐視郭松齡的國民革命軍被肢解,最終被害,馮玉祥確實夠狡猾,結果在郭松齡被消滅後,馮玉祥的勢力步入熱河,究其原因,還是馮玉祥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最終拋棄了郭松齡。



而馮玉祥這個人呢,怎麼說呢,一生倒戈如影隨形,共有九次,而且比老蔣還在乎地盤權力,更可笑的是他在下野後還公開指罵老蔣獨裁,自己光桿司令一個確實可以隨便發表聲明,但這種事情也只有馮玉祥能幹的出來。尤其在抗戰勝利後拿著老蔣的旅遊費用還在國外大放厥詞,這種人物的失敗確實理所應當,靠著倒戈和不斷的收編擴充了四十萬人馬,最終在中原大戰中輸的一乾二淨,連底都沒有了,而閻老西好歹在山西還有一群死忠,而他的心腹韓復渠卻反叛了他的恩公馮玉祥,所以不得不說馮玉祥這個倒戈將軍教育出了一群倒戈將領。



所以說郭松齡輸的不怨,把自己的後背置於像馮玉祥這種人手裡,也算是他郭鬼子的一時糊塗。而在馮玉祥成為光桿司令後,又跑到老蔣面前企圖混上一官半職,畢竟資歷在哪放著,當個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還是可以的,但在抗戰時期,被老蔣派到那裡都不受待見,這就是他人品的問題了,先是在第三戰區幹不下去了,又跑到第六戰區去了,結果他的好多老部下也不搭理他,人混到這種程度也是絕了。

而郭松齡的反奉事件,雖然對於馮玉祥來說只是一次可有可無的兵變,但對於郭松齡以及東北士兵來說卻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從而來影響到當時中國的統一步伐,而馮玉祥的坐視,無疑又給他多了一次倒戈將軍的稱呼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