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荊州劉表,還是先收拾北方殘局,曹操選對了嗎?你怎麼看?

蘇沛鋒


曹操打荊州前,已經初步統一了北方地區,還平定了烏桓等少數民族,此時北方還存在混亂和失控的,一個是西北的關中和關西之地,也就是雍州和涼州。另外一個就是遼東的公孫度,不過公孫度山高皇帝遠的,無論是實力還是地理位置,都不夠對曹操產生威脅。所以,以北方而言,關鍵還在西北。

(雍涼地區)

那麼這是當然了,曹操選擇先下荊州,而不打西北,這是正確的。失誤的是,拿下荊州後,隨即想攻取東吳之地,然而東吳已經歷三世,氣候以成,雖然曹操控制了長江中上游,不過根基未穩,北兵也不適應水戰,結果有了赤壁之敗。如果,曹操拿下荊州,放棄東吳而進軍西北,那麼極有可能提前結束三國。因為,曹操只要攻破馬超,進軍漢中,張魯本身又是“親曹派”,西北平定不難。重要的是,曹操就可以提前進入蜀中了。如果沒有發生赤壁之戰,此時的劉備和孫權能否保證友好關係,進而謀取巴蜀,還是未知之數。而且,當時的江陵在曹操手中,劉孫必須攻破江陵,才有可能接近巴蜀。當然,這一切只是假設。



話說回來,曹操先處理荊州,最大的原因是,曹操在北方的戰爭中,幾度害怕劉表從背後襲擊,造成曹操軍“腹背受敵”。還好,劉表雖然長於治理和平叛,卻對開拓領土沒有太大的興趣,只能當個守成之主,等待天下變化。可惜,天下大亂的時代,是不可能“獨善其身”的。特別是曹操,先前的官渡之戰,平定北方四州,征討烏桓,曹操都忌憚劉表的偷襲。不過,好在郭嘉早就看透了劉表,為曹操吃下一顆又一顆的定心丸。不過,曹操忌憚劉表的南面偷襲,沒有理由不擔心來自西北馬騰,韓遂等的威脅呀。其實此時的曹操還真不擔心,因為馬騰還算聽話,而且馬騰正在和韓遂內鬥。

(西北軍閥,韓遂和馬騰)

馬騰是西北軍閥,董卓死後,諸侯紛起,關中大亂,最後以馬騰和韓遂的實力最為強大。曹操於是派鍾繇去關中,安撫這些大小軍閥,馬騰等人送質子歸順。隨後,官渡之戰爆發,袁紹大敗,馬騰還派馬超,龐德去幫助曹操平定袁紹各州地盤。因為部曲矛盾,馬騰和韓遂開始有摩擦,韓遂殺了馬騰之妻,更是引起兩軍相攻,鍾繇就當起來“和事佬”,赤壁之戰後,馬騰乾脆放棄部隊,入朝當官。所以,曹操奪取荊州之時,西北關中之地,對曹操的威脅比較有限。而荊州的劉表新亡,又是戰略要地和富庶之地,肯定要先拿下這塊地區。


大飛熊ヽ騎士


常言道,“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很多事情都是對時機的把握。曹操選擇攻打荊州,絕對是選擇對了。

看一下“赤壁之戰”發生前的三國的形勢,孫權拒有江東揚州六郡,劉備依附荊州江夏劉琦,益州有劉璋,漢中有張魯,雍、涼被馬超、韓遂佔領,公孫康佔有遼東,士燮佔領交州大部分,其他地區都被曹操佔領。

曹操當時已經平定了呂布、袁術、袁紹、張繡等中原地區的諸侯,佔領了北方的大部分區域。唯一對曹操有威脅的雍、涼馬騰也表示臣服,帶著家屬到鄴城居住。北方已經對曹操已經沒有太大的威脅。

當時,恰逢劉表去世,正好是曹操打著天子旗號,收回荊州管轄權的時機。事實也是如此,曹操大軍剛出發過了宛城,劉琮就主動投降了。曹操不戰而得到了荊襄七郡中的六郡,僅有江夏郡還在劉備、劉琦手中。曹操選擇攻打荊州的決定絕對是正確的,實際的利益曹操已經得到了。

曹操因為輕而易舉的得到了荊襄六郡這一交通發達,物產豐饒的地區,開始飄飄然了。這時候曹操才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那就是沒有聽取程昱和賈詡的諫言,見好就收,而是非要跟孫劉聯軍打“赤壁之戰”,結果“赤壁之戰”曹操大敗,改變了天下大勢,從此天下三分。

如果曹操不打赤壁之戰,而是穩固住了荊州,那麼孫權和劉備也就被嚴格的限制在了揚州江東地區,再也無發展壯大的機會。曹操只需專心休養生息,富國強兵,那麼取益州、漢中、雍州、涼州、遼東(幽州),再南下攻取交州,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事實上,劉備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拿下益州,更不要說曹操了。曹操如果統一了除揚州六郡、荊州江夏郡之外的所有區域,還真有可能應了賈詡的話,“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賈詡的諫言,就是讓曹操依託荊襄富饒之地,發展生產,以優厚的待遇對待官吏士兵,並且安撫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這樣子就可以不戰而屈江東。

如果曹操不打赤壁之戰,而是穩定荊州,攻打益州,再取漢中、雍州、涼州……迫於形勢,孫權、劉備最終投降曹操的可能性非常大,因為其他地方都已經被曹操佔領了,孫劉明顯耗不過,也打不過了,只能投降。

由此看來,曹操打荊州是絕對正確的選擇,但是錯誤的選擇是佔領荊州後,不應該繼續打“赤壁之戰”,要不然曹操的統一大業早完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