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聯播》聚焦莆田木蘭溪治理,大讚爲建設美麗中國生動範本!

5分46秒↓↓↓

昨晚央視《新聞聯播》聚焦莆田木蘭溪!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莆田木蘭溪治理,大讚為建設美麗中國生動範本!

木蘭溪是福建省莆田市一條自西向東入海的河流,被當地老百姓稱為“母親河”。可就在20年前,木蘭溪水患頻發,老百姓談溪色變。

1999年

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的習近平提出:“要變害為利、造福人民”,並決定徹底根治木蘭溪水患。

20年來

福建堅持不懈治水,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終於實現了讓木蘭溪“變害為利、造福人民”的目標。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莆田木蘭溪治理,大讚為建設美麗中國生動範本!


發源於福建戴雲山脈的木蘭溪總長105公里,流經莆田的18個鄉鎮,流域面積達到了1732平方公里。自古以來,木蘭溪就極易發生水患,十年一大災,年年有小災。

1999年10月

強颱風導致木蘭溪洪水氾濫,莆田將近6萬間房屋倒塌,45萬畝農田被淹,近3萬名群眾寄居他鄉,2萬名學生被迫停課。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的習近平在視察災情後,提出“是考慮徹底根治木蘭溪水患的時候了”。

習近平先後10次關心、調研木蘭溪

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先後10次關心、調研木蘭溪的治理工作。早在1998年,在習近平的關心下,木蘭溪就建成全流域洪水預警系統,福建省水利水電廳還首次成立木蘭溪治理專家委員會。但由於木蘭溪是淤泥型河道,要在這上面築堤,當時在業內被稱為“世界級的難題”。

如何破解這些技術難題?習近平多次強調要科學治水。1999年4月,習近平邀請水利專家、南京水科院的竇國仁院士主持這道課題的物理模型實驗研究,提出了全國首例採用“軟體排”築堤的技術。1999年12月14日,習近平實地調研考察了試驗結果,認為已具備開工條件。12月27日,木蘭溪一期試驗段工程建設開工,習近平和6000多名幹部群眾、駐軍官兵一起參加了義務勞動。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莆田木蘭溪治理,大讚為建設美麗中國生動範本!


木蘭溪下游的綜合治理工作從此全面展開,歷經20年,木蘭溪防洪工程及生態治理累計投入了近50億元。

自治理以來,木蘭溪已經超過10年沒有發生過重大洪澇災害,下游20多萬畝平原、70個行政村和近百萬人口因此不再受水患困擾。回想當年一起在堤壩上勞動的場景,村民何光亮還記得習近平親口許下的承諾。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莆田木蘭溪治理,大讚為建設美麗中國生動範本!


從2012年開始

木蘭溪的治理從下游走向中上游。如今的木蘭溪沿線,不僅有萬畝良田,還建起了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2017年獲得水利部評選的“全國十大最美家鄉河”。

過去備受水患困擾的窪地正在變成產業集聚的高地。沿著木蘭溪自西向東,工藝美術、鞋服、電子信息、高端裝備、食品加工等一系列產業園區初具規模,據統計,2017年莆田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2045億元,比1999年增長了7倍多。

高清大圖

感受木蘭陂

↓↓↓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莆田木蘭溪治理,大讚為建設美麗中國生動範本!

木蘭陂 許武 攝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莆田木蘭溪治理,大讚為建設美麗中國生動範本!

木蘭溪水從木蘭陂潺潺流過。 蔡明賓 攝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莆田木蘭溪治理,大讚為建設美麗中國生動範本!

寧海夕照 佘琦輝 攝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莆田木蘭溪治理,大讚為建設美麗中國生動範本!

木蘭溪水從木蘭陂潺潺流過。 蔡明賓 攝

央視《新聞聯播》聚焦莆田木蘭溪治理,大讚為建設美麗中國生動範本!

木蘭溪畔夜景 張力攝


新聞多看點

踏上木蘭陂,找尋歷史蹤跡 (《福建日報》2018年7月12日)


一條母親河

10日,記者來到千年灌溉工程木蘭陂,領略歷史文化的魅力。木蘭溪水從上游奔湧而下,在這裡穿流而過。行走在古陂之上,可以感受到一股澎湃強勁的力量,傾聽著來自遠古的呼喚。水中央有個蘆葦蕩,不時有野鳥出沒,嬉戲其中,盡情撒歡。

傳說,木蘭溪名字由來與“開莆來學”的唐朝時人鄭露有關。說是鄭露奉召入仕,鄉親們在木蘭山下的溪邊為他送行,採來鄭露平生最愛的木蘭花瓣,撒在船頭和水路上。當地人感念鄭露三兄弟開化開發莆田所作出的貢獻,於是將這條溪命名為“木蘭溪”。

木蘭溪發源於德化縣戴雲山脈餘支的筆架山,經永春和仙遊兩縣,匯聚360多條溪澗之水,自西向東橫貫莆田中部,最後出三江口入興化灣,把興化平原分成兩部分,俗稱南北洋,是莆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搖籃。

數據顯示,木蘭溪幹流全長168公里,其中莆田境內有105公里,是莆田市最大的河流,其控制流域面積1731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是在1973年,每秒達到3710立方米。木蘭陂以上幹流長79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124平方公里。木蘭陂以下至三江口為感潮河段,長25.8公里。

南北洋總面積425平方公里,河道長達655公里,主要河道310公里,其中北洋河道109.5公里、南洋河道200.5公里。水面總面積2.8萬畝,涵蓋城廂區、荔城區、秀嶼區和涵江區的16個鄉鎮,涉及203個建制村,共有90多萬人口。

曾幾何時,木蘭溪在給莆田帶來肥沃土地的同時,也給莆田人民造成了困擾,特別是在下游地區,由於人口密集,土壘堤壩低矮,擋不住來勢洶洶的山洪水,時常淹沒附近的農田,甚至沖垮房屋,危及百姓生命財產安全。

“木蘭溪屬山地性河流,雨量充沛,正常年份降雨量為1300至1400毫米,對工農業生產有利,但水位季節變化大,流程短,上下游河床差別大,上游水量急,下游受海潮頂託,容易造成洪澇、潮災。”南北洋海堤管理處主任吳俊偉說。

感潮段是水利專用術語,指受潮汐作用影響較明顯的河段,只有奔流入海的江河才具備感潮段,木蘭溪便是如此。木蘭溪的感潮段可從入海口上溯到木蘭陂,是下游的主幹流。“這段幹流造就了‘小上海’涵江的繁華,以及古邑荔城的雄渾,開拓了莆田對外經濟貿易,孕育了農耕社會難得的‘海洋文化’。”莆田市委宣傳部原部長陳金缽說。

三次築陂史

在木蘭陂建成之前,上游木蘭溪水洶湧而下,興化灣海潮向上遊湧去,最遠時可達仙遊縣的林陂(古稱靈陂)。木蘭溪兩岸旱、洪、澇、潮等災害頻頻發生,一片荒蕪,“只生蒲草,不長禾苗”,民不聊生。改造木蘭溪,變水害為水利,早就成為莆田人民的夙願。

順著一條水泥路,從荔城區新度鎮青垞村雲莊自然村安置小區步行上山,大約2公里路程,就到了香山宮。這裡有一座古廟,廟內供奉著修築木蘭陂的先驅錢四娘,塑像基座下有一塊墓碑,她就長眠於此。

相傳,宋治平元年(1064年),錢四娘來莆治水。她年輕時隨父途經莆田,被木蘭溪水和兩岸風光所陶醉,又為溪水肆虐興化黎民而揪心,遂萌生整治木蘭溪的宏願。

後來,錢四娘與母親扶著父親靈柩回鄉,又途經莆田,為給母親治病,逗留莆田。她目睹了水患,於是下決心築陂,並得到母親的支持,賣掉家產,籌集10萬緡巨資,以16歲之軀肩負起建造木蘭陂的重擔。

錢四娘選址在木蘭溪將軍巖(今華亭鎮西許村),僱工壘石,截溪築陂。這一壯舉得到興化民眾的響應,大家紛紛出工投勞。民間傳說,錢四娘在支付勞動報酬時,不管是用手抓還是捧錢,都只是十八文錢,留下了“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的歷史名諺。

經過三年時間,他們硬是攔腰截斷了木蘭溪,築起了堰陂,錢四娘又帶領民工開鑿渠道,引水灌溉南洋平原。然而不久,突遇暴雨,山洪暴發,沖垮了堰陂。錢四娘極度悲憤,投水而亡,時年19歲。遺體漂流到下游的橫山村,被群眾撈起,不僅未腐臭,反而飄散異香。當地民眾將其厚葬於龍坡山上,並在山上建廟以祀,稱為香山宮,就是今天的錢四娘廟。

千百年來,憑弔者絡繹不絕,香火鼎盛,錢四孃的治水功績和精神激勵著後來人,前仆後繼,誓要“制服”木蘭溪不可。

宋熙寧元年(1068年),林從世來了。他曾經旅行經過莆田,參觀了之前被沖垮的築陂遺址,他決定繼承錢四娘未竟事業,後攜帶10萬緡家資,舉家遷居木蘭溪南岸瑤臺(今荔城區黃石鎮瑤臺村)。他重新選址在下游的上杭溫泉口(今城廂區霞林辦木蘭村黃頭),但同樣選址不當,被海潮沖垮。

時值王安石變法,大力推行農田水利法,莆陽兩次建陂均未成功的事蹟驚動了朝廷。經朝臣上奏,宋神宗下詔徵募築陂者。熙寧八年(1075年),義士李宏應召前來,傾盡7萬緡家資,再眾籌70萬緡,並在高僧馮智日的幫助下,反覆分析失敗原因,詳細踏勘地形,最後在木蘭山下選址,就是現今的木蘭陂所在地。

經過8年苦戰,終於在元豐六年(1083年)築成了木蘭陂。“築陂成功得益於科學選址,這個位置正好處在上游洪水的尾端,也是潮水的尾端,兩股力量在此削減到最弱。”吳俊偉說。

四個外鄉人

或是機緣巧合,或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有趣的是,四位修築木蘭陂的先賢都是外鄉人,而且都是現在的福州人,箇中緣由,無從考證。

錢四娘出生於1049年,長樂人氏,祖籍浙江寧波,系五代吳越王錢鏐之後,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錢氏家族歸順宋朝,後因錢四娘之父錢之貴在福建做官,舉家遷居長樂。錢四娘自幼聰明美麗,心慈性善。

錢四娘死後因有功於百姓,被宋朝廷賜封為“夫人”,俗稱“錢夫人”,不久後朝廷加封為“妃”,因此,也有人將祭祀她的廟改稱為錢妃廟。

林從世與錢四娘是同鄉,也是長樂人,生卒年均不詳,為唐朝“九牧林”之一循州刺史林蒙的後裔,鄉貢進士。家底豐厚,人號“林十萬”。生性博愛,喜好濟世救民,時常到各地旅遊。

李宏是侯官人士,生於宋慶曆二年(1042年),為唐朝宗室後裔,其先祖因避亂逃難到福建,居住在侯官福星坊,也是家財萬貫,又好善樂施。

木蘭陂建成後,萬民稱頌,但是李宏毫不居功,仍然經常巡檢陂首工程和南洋平原,繼續指導完善灌溉工程。元豐六年(1083年),李宏在巡視途中積勞成疾,突然離世,葬於大弧嶼(今荔城區黃石鎮金山村),年僅41歲,後又被朝廷賜葬於澳神巖下(今黃石鎮東山水閘邊)。宋景定三年(1262年),被朝廷詔封為惠濟侯。

“馮智日的生平歷史記載不多,傳說也是侯官人,也有資料顯示是福州鼓嶺人,與李宏是至交。”吳俊偉介紹說,他精通天文、水文和地理,在築陂過程中,充當總工程師,科學選址是他的一大功勞。

為了紀念建陂先賢,宋元豐八年(1085年),在木蘭陂附近的“惠南橋”(即迴瀾橋)西側,建造“義廟”,奉祀錢四娘、林從世、李宏和馮智日。元廷祐年間(1314至1320年),又在不遠處建廟,專門祭祀李宏,現在已成為木蘭陂紀念館,陳列陂史和有關文物,館內還保存著各代名人撰寫的歷次修陂碑石。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在木蘭陂北面又建一廟,專門祭祀馮智日。

千年古陂,歷經歲月卻屹立不倒,如今依然發揮著防洪、攔潮和灌溉功能。1988年1月13日,木蘭陂工程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錢四娘、木蘭陂紀念館是附屬文物。2013年,木蘭陂成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2014年,在第22屆國際灌溉排水大會暨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第65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木蘭陂水利灌溉工程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我省唯一。

  • 綜合整理自央視網、央視新聞、福建日報莆田觀察(fjrbptgc)
  • 本文來源:福建日報微信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