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爲什麼很少使用衝鋒鎗?

自食其果


在二戰中的軍事強國例如蘇聯、德國、美國等國家的軍隊已經使用了大量的衝鋒槍,對於戰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然而日本作為二戰裡面敢掛萬國旗挑戰全世界的國家來說,卻併為大量裝備衝鋒槍,可能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

下面縱橫就給大家來分析一下日軍很少使用衝鋒的原因。

首先就是用不起

日本人也並非一把不使用,在《亮劍》中山本特工隊拿的基本武器就是衝鋒槍,雖然是影視劇,但是也表明,在一些特殊部隊中還是有一些衝鋒槍存在的,只不過使用量不大,不像德軍、美軍一整就上百萬把。

在日軍最小的作戰單位一個13人的分隊中,主要火力構成就是機槍和步槍,根本就沒有將衝鋒槍作為制式武器。

當然這並不是說日本人造不出來,在二戰期間,日本日本使用的大部分武器都是自主研發的,連航母都弄多少臺了,一款衝鋒槍還研製不出來,簡直是笑話,日本研製的零式戰鬥機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比美國的都要先進,所以,不要小看日本的軍工。

問題的關鍵在於,你能造起,但是你用不起,這幾天我哥有點膨脹要買車,他說最喜歡霸道,要買個二手的,合計來合計去告訴我,車能買起,但是開不起,這不是扯淡嗎?買家來擺著?衝鋒槍也是這個道理,相對於步槍的精準度和節省子彈方面來說,步槍就是小排量的轎車,而衝鋒槍就是大排量的霸道,衝鋒槍那真是突突突的,由於為了火力的增強,而對槍械的射程和精準度放棄導致衝鋒槍是百發不中。

美國、德國、蘇聯那都是軍工製造大國,槍械特別普及,所以不差槍,也不差子彈,日本說到底還是差的,有答主說日本不差,那是扯淡。

你要是打算用衝鋒槍,那你就得在各方面都配套,也不單單是子彈的問題,大量的子彈必然涉及到運輸問題上,日本是機械化比較低的國家,你怎麼處理,答案更簡單造更多的汽車啊,運輸機啊,那問題又來了,鋼材哪裡弄,石油哪裡弄?用人推啊?

其次就是用不上

從戰場上的效果來說,前面裝甲坦克一推,後面拿著衝鋒槍的步兵緊隨其後,一般的陣地根本就攔不住,按照這個戰術,衝鋒槍是完虐步槍,尤其是在火力壓制上,根本不在一個層次,這一點在太平洋戰爭稍微有點平原開闊地帶作戰都是這樣的結果。

步槍的優勢在於趴在戰壕裡面進行防守,這也是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上能夠沉重打擊美軍的地方。

然而對於日軍而言,其在近代以來一直都是以中國為假想敵,為侵略目標,對於中國軍隊而言,根本就不用衝鋒槍那麼浪費子彈的東西,而是大炮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大炮轟,幾個來回就把中國軍隊打趴下了。

在淞滬會戰80萬國軍沒打過30萬日軍,白崇禧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如果要和日本開戰,必須六倍於日軍,尤其是八路軍拿的槍還是漢陽造這樣的老古董,也沒有多少子彈,跟這樣的軍隊打,日本怎麼可能費勁不啦的去造衝鋒槍,殺雞焉用宰牛刀。

最後就是用不慣

前面已經分析了,在很多場景中衝鋒槍都比步槍更好一點,但是日本是一個極為固執的民族,在日本人的眼裡,認為一件事情之後很難做出改變,日本人對於三八大蓋簡直就是迷戀,尤其是對白刃戰中的拼刺刀,在和中國的戰鬥中,由於中國武器彈藥不足,打著打著就像古代時候的士兵一樣拿著紅纓槍往上衝了,儘管很多時候日軍能夠打退中國軍隊的衝鋒,但是很多時候也需要拼刺刀。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日本的三八大蓋槍身弄得很長,就連歪把子輕機槍也可以按刺刀,這種習慣簡直就是病態。當然日本研發的唯一的一款百式衝鋒槍,竟然也可以上刺刀,下面還有兩個腳架,真是一槍多用。

當然正常的衝鋒槍是短小精悍,打到最後沒有子彈的時候就不能上刺刀了,這對小日本來說,心裡有點不得勁啊!


史論縱橫


日軍很少使用衝鋒槍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窮!沒有之一。作為一個先天資源匱乏的島國,日本自始至終都在吃“窮”的虧,二戰前的軍工發展更是受制於鋼鐵、石油等戰備資源短缺的困擾。


衝鋒槍作為一款速射近戰武器,主要的作用在於以密集覆蓋的“彈幕”火力壓制對手,尤其是在衝鋒過程中或是坑道作戰時,相比於美軍的斯普林菲爾德半自動步槍,和日軍打一槍要掰一下的三八大蓋,噠噠噠不間斷響的衝鋒槍簡直就是人肉收割機。

但衝鋒槍的子彈消耗量是驚人的,這對於坦克都設計成薄皮輕型款的日本來說,更是不能承受的資源消耗。而且,相對於同樣消耗性的武器機槍來說,衝鋒槍的射程幾乎和手槍差不多,只適合近距離射擊。於是,日軍在作戰思路上將重點放在了強調高精度點射的步槍——三八大蓋上。


對沖鋒槍重要性的忽視,使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與美軍的對決中吃虧頗深。美軍大量炮火推進的戰術,讓日軍精確射擊的技能發揮的機會不多,再加上日軍愚蠢的“萬歲衝鋒”,更是讓士兵一批批得倒在了美軍的機槍口下。

在東方戰場,由於對戰的中國軍隊裝備普遍落後,往往難以形成對日軍的火力壓制,此時日軍的武器優勢、衝鋒戰術往往能夠一逞淫威。但中國當時大批量進口的一款德國造“毛瑟M1932衝鋒手槍”——盒子炮,卻能連上槍托開啟連發衝鋒槍模式,在一些特定的近戰情況下,反倒能壓制住鬼子的三白大蓋。


竹山清溪澗


二戰期間,蘇軍的各種自動槍械,其數量之多,只能用這一個詞兒來形容:氾濫到人手一支。與蘇聯紅軍和德國軍隊擁有上百萬挺衝鋒槍,並將衝鋒槍作為班組重要近距離支援火力不同

日軍在二戰時期很少使用衝鋒槍。日本在二戰期間唯一批量生產的衝鋒槍,是百式衝鋒槍,不過產量也不多,只有大約一萬支多一點點。

首先,日本人普遍認為單發栓動步槍是步兵作戰的主力武器。儘管衝鋒槍的火力猛烈,但很多日本高級軍官認為,百發百中的單發步槍,要比百發一中的衝鋒槍好用的多,因此衝鋒槍被日軍長期否決。

其次,由於日軍相當注重精確射擊訓練,士兵的單兵戰術能力強,抗日戰爭前期又因為日軍節節勝利,過於自大,認為日本的三八式步槍、歪把子機槍、擲彈筒等步兵武器組合,是全世界最先進、最有日本特色、最適合日軍作戰的,無須任何改變。正是由於上述心理,日本在發展速射武器尤其是衝鋒槍的事業上十分漫不經心。

第三,日軍在步兵支援火力領域卻有幾樣相當不錯的武器,那就是擲彈筒和92式步兵炮,擲彈筒是日軍步兵分隊最基層的支援火力,重要性甚至超過步槍。92式步兵炮的重量只有200公斤,三個人揹著走。其設計思想甚至影響了一整代中國兵工專家。

第四,日本的彈藥工業極度落後,產能嚴重不足。1941年日軍生產子彈4.9億發,這個生產量只有蘇軍的十二分之一,更何況此後幾年日本槍彈年產更是連年下挫。從1941年開始,日軍彈藥已經做不到足額供給了。大量使用自動武器,導致彈藥消耗極為可觀,衛國戰爭期間,蘇軍每年在步兵武器槍彈一項上,就要消耗60億發槍彈。

第五,日本對降低輕武器和彈藥生產成本的認識不足。二戰開始以後,美英蘇德等軍事強國紛紛採用新技術,力圖降低步兵武器和彈藥的成本,而且收效顯著。輕武器生產經歷了一次革命性變革。以衝壓工藝為代表的新一代機加工技術被引入槍械生產,大幅度提高了槍械產量,降低了生產成本。例如MG42通用機槍的造價只有馬克沁重機槍的五分之一,一支MP40衝鋒槍的造價只有20美元。而日本的百式衝鋒槍造價高達200美元。再例如英國的司登衝鋒槍,是為大規模戰爭設計的,製造起來省工省料,成本非常低,一支槍造價僅僅9美元,因其簡陋無比,全槍最值錢的部分就是一根槍管,被起了個“管子工”的綽號。

第六,日本人對沖鋒槍有不切實際的戰術要求。他們希望衝鋒槍能夠部分替代機槍的作用,所以他們給百式衝鋒槍還加上了兩腳架,以及刺刀(反正本子連機槍上都有刺刀座)來說,這兩樣附件是百式衝鋒槍上最奇葩的設計,充分表明了日本人對沖鋒槍的認識始終停留在“短機關槍”上,並沒有認識到衝鋒槍是一種突擊兵器。在些指導思想下,日本衝鋒槍變成了一種加工精細、成本高昂的武器。這和衝鋒槍在二戰中的定位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工業與後勤的侷限性使日軍不可能大量裝備自動槍械。步兵火力的不足促使日軍轉向以“精神力量”克敵制勝,也就是端著刺刀衝上去,豬突猛進。


科羅廖夫


因為對於日本鬼子來說,打仗這件事,資源是很緊張的,而人命是有富裕的。一把三八大蓋子做到了一米六的長度,簡直就是長矛,軍部巴不得每個日本兵都提著長矛上戰場拼刺。

鬼子們熱衷於拼刺,從戰術,戰鬥意志,戰技上說,都佔上風,一旦戰場上沾上了日軍,他提著長矛,滋哇亂叫地衝過來給你見血的拼刺,對普通士兵構成的心理陰影還是非常大的。


日本人拼刺表面上是尚武的精神裝飾,實際上就是因為窮的吝嗇。


記得很早的時候,李鴻章訪問歐洲,看到剛剛問世的馬克辛機槍試射,連連驚呼,太快了,太快了。



這噴火的槍口打出去的不光是子彈,還是銀子。戰場上士兵要想射得爽,後勤,軍需都需要國家強大的保障。


包括北洋水師買艦也是這樣,手頭就這麼點銀子,買快速的小船,就要上量,如果不能上量,就只有買幾個鎮遠,定遠這樣的巨無霸。速度慢,射速慢,但是威力大,防禦力強。

高精度點射步槍,就相當於定遠,鎮遠,要求一槍放倒一個敵人,而低精度速射衝鋒槍,就像吉野,沒事亂突突,打出去一個彈網,總能打到敵人身上。


日本人並不是沒有研發過沖鋒槍,日俄戰爭中吃了自動武器的虧,所以經過認真學習了MP18,湯普森以後,日本也自行研發了百式衝鋒槍(日語:一〇〇式機関短銃/百式機関短銃)。


在1940年-45年間,製造了三萬把左右,並且在海軍陸戰隊試裝,但是最後熱衷於白刃戰拼刺刀的日本人居然得出結論——“衝鋒槍不適合日軍”。



而在日軍中,實際上一直有一支槍介於衝鋒槍和步槍之間,在擔負自動化火器的角色,那就是九九式輕機槍(九九式軽機関銃,きゅうきゅうしきけいきかんじゅう)。這款武器算是日軍最成功的一款自動化火器,射程2000米,載彈30發,射速400-500發每分鐘,全自動,這款武器有參考捷克造和布倫式,所以設計上還算成功,能夠給步兵班組提供很好的全自動火力掩護。



打仗打的就是錢,日本人的長矛在貧窮落後的東南亞撒野了一下野,到了太平洋也就不行了。那些長矛武士被美國人的自動化火器當活靶子打,實在也是大快人心。



HannibalLecter


圖示:日本百式衝鋒槍

  首先,使用衝鋒槍,不符合日軍的戰術觀念。日軍的進攻戰術歷來強調步炮協同,步兵在接敵運動的過程中,主要由聯隊的九二步兵炮、小隊的擲彈筒提供火力支援,不需要衝鋒槍、機槍等連發輕武器的支援,一來浪費彈藥,二來射程不夠,日軍“三八大蓋”表尺距離2400米,遠超衝鋒槍、機槍射程。接敵運動完成後,在近戰階段,日軍戰術對白刃戰的堅持達到了近乎偏執的程度,這是由裝備性能決定的。衝鋒槍是一種理想的近戰武器,然而日軍卻對它並不“感冒”,他們認為刺刀才是最好的近戰武器。“三八大蓋”槍身長1.275米,裝上刺刀後長度可達1.7米,超過當時世界各國步槍,可以有效彌補日軍士兵身矮臂短的缺陷。

圖示:處於拚刺狀態的日軍士兵

  其次,使用衝鋒槍,不符合日本的特殊國情。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二戰開始後,瘋狂對外擴張,掠奪他國資源,企圖達到“以戰養戰”的目的。但是,由於戰線過長,後勤補給被盟軍扼制,在戰爭資源供應方面始終捉襟見肘。看到蘇聯、美國、德國紛紛裝備使用了“波波莎”、“湯姆遜”、“MP40”等衝鋒槍,日軍雖心嚮往之,但不能效仿。因為,蘇、美、德均為資源雄厚的大國,衝鋒槍製造成本高、工藝複雜、彈藥消耗大,裝備這種武器的負擔,絕非日本這樣一個小國所能承擔得起的。

圖示:日軍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

  最後,使用衝鋒槍,不利於發揮日軍的訓練優長。日軍步兵一貫注重射擊訓練,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日軍湧現出一大批“百步穿楊”的神槍手,步槍射擊成為制勝法寶。根據日軍二戰時期的《步兵作戰條令》,規定日軍士兵必須能夠做到在運動中射擊300米距離上的單個目標,以及700米距離上的集團目標。這一方面說明了日軍的步槍射擊訓練水平之高,另一方面也得益於“三八大蓋”後座力小、射程遠、精度高的優異性能。有鑑於此,日軍寧要百發百中的步槍,也不要百發一中的衝鋒槍。

圖示:手持“三八大蓋”的日軍士兵


慕什塔戈


美軍一個步兵師其實只有幾十把到100多把衝鋒槍,美軍其實是很少裝備衝鋒槍的。在德軍也只有步兵班長、炮兵班長這樣的人才配備衝鋒槍。

真正衝鋒槍普遍裝備的只有蘇軍,其他國家正規軍大部分都是把衝鋒槍給班長、非戰鬥人員和後勤人員使用。另外就是非正規部隊衝鋒槍多,比如英國本土防衛軍,德軍那些緊急動員師。

在太平洋戰場也沒有發生過美軍成千上萬衝鋒槍打的日軍遍地倒的畫面。美軍戰鬥兵都是M-1半自動步槍,班長和非戰鬥人員是M-1卡賓槍,衝鋒槍數量其實極少,1個師就幾十把到100多把。

在太平洋的美軍都是絕對優勢兵力,和海空大軍圍攻1個小島。日軍不用衝鋒槍很正常,面對有戰機和坦克掩護的大批美國陸軍,還有射速極快,威力又大的M-1半自動步槍,日軍不可能傻的跑到50米距離拿衝鋒槍掃射美軍。

通常是在遠距離躲在地洞裡使用步槍進行精確射擊,不僅能殺傷美軍,還能拖延時間。比如硫磺島元山機場,日軍第145聯隊如果都是精確射程50米的衝鋒槍1天就全滅了,美軍在硫磺島砸了幾萬噸炮彈炸彈,戰列艦直接抵近轟擊。日軍就是依靠地洞、地道和坑道,採用遠距離精確射擊才抗住將近1個月。

其實就是遠距離射殺美軍步兵,美軍步兵一旦被精確射擊打退,美軍坦克和推土機就不敢單獨上前,單獨坦克上前會遭遇日軍的反坦克爆破手襲擊。坦克推土機一旦靠近,日軍地堡就完蛋了,跑不掉。

我軍回憶錄說過,日軍在炮樓都是相隔200-300米步槍就射擊,儘量不讓人靠近,特別是爆破手,一旦靠近了各種炸藥包就上來了,根本守不住。


深度軍事


首先武器要適應戰場的戰術需要。日軍在二戰主要戰場就是我國戰場和南洋戰場。在我國戰場,日軍其實也用不上衝鋒槍,擲彈筒,步兵山炮加機槍的組合,就可以可以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了。
按照編制,日軍1個三單位野戰師團所屬步兵聯隊,擁有4門75毫米山炮,6門70毫米步兵炮,4門37毫米速射炮,6門20毫米機關炮,24挺重機槍和108挺輕機槍,還有幾十個擲彈筒,這種火力配置,在我國戰場,日軍已經夠用了。根本沒有必須要裝備一批衝鋒槍。
其實在太平洋戰場,日軍衝鋒槍的作用範圍也不大,日軍在太平洋主要是防禦防禦戰,而且第一位就是隱蔽。如果進行近戰,那麼,在硫磺島第145聯隊怎麼在元山機場堅持1個月?
美軍6萬多人的地面部隊在圍攻日軍,還有在海上成群結隊的航母,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在炮擊和轟炸。日軍要是敢於衝出來到衝鋒槍距離和美軍戰鬥,恐怕元山機場一天就失守了。
日軍在島嶼防禦戰,最核心的就是反坦克戰,第一位是隱藏自己,在遠距離使用步機槍狙殺美軍坦克的掩護步兵,迫使坦克失去步兵掩護,然後撤退。那怕是美軍坦克單獨衝出來,也可以使用單兵炸彈給予打擊。
如果把美軍放到衝鋒槍那幾十米交戰距離,美軍坦克早就發現日軍火力點,一炮就端了,噴火坦克都已經開火了。戰鬥根本就打不下去。

(上圖為硫磺島全圖)

日軍在島嶼防禦戰,幾乎唯一可以殺死美軍的方式,就是步機槍遠距離狙殺和擲彈筒襲擊。一旦被美軍發現,美軍戰列艦都開始炮擊了,你什麼槍都沒有用處。在布干維爾,美軍就創造過,那怕發現日軍1個小隊,都使用戰列艦進行火山爆發式的炮擊。


烽火觀察


  軍事愛好者最愛討論的話題,就是誰強誰弱。而一討論這個,往往就流於一種狹隘的領域內比較,最常見的就是以武器先進與否,或者它的反方面,戰鬥意志層面的高低。而強弱其實是非常全面的綜合實力的較量。哪一方面都可以轉化成戰鬥力,成為決定強弱的重要因素。

  

  【日軍最強大時,陸軍也落後時代幾十年,這是它的體制註定無法超越的】

  日軍到底是一支強大的軍隊,還是一支弱小的軍隊。恐怕是深受其辱的中國人永恆關心的話題。世人往往被二戰時期日軍那種“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勁頭所唬住,覺得它們是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強軍,可惜武器太差了。

  

  

  【日軍的輜重部隊主要是靠騾馬】

  於是就一直充斥著一種非常荒誕的“假如式”論點:假如日軍有了美軍的裝備,會如何如何?(同樣還有其他各種這種奇談怪論)。

  

  

  

  【日本陸軍最強大的時期也基本只能達到西方國家一戰時期的戰略戰術和武器水平】

  之所以說這是非常無聊的扯淡論點,是因為他們不明白一個道理:種什麼種子,只能結什麼果,不可能一顆秧結幾樣果!

  

  【受武士道殘餘精神的影響,日本軍方對刺刀的偏愛簡直到了變態的地步,連衝鋒槍和99式仿捷克輕機槍也都裝上了刺刀】

  日本所謂的“勇敢”就是一種貧瘠、惡劣的土壤裡,撒下飽含愚昧、專治、野蠻等等基因的種子,結成的“碩果”。而美國的優良裝備則是另一種土壤,另一種種子、以及另一種培育方式,所產生的果實。二者不可能兼得!

  

  【最怪胎的衝鋒槍使用方式】

  想讓自己的軍隊成為日軍那樣的“大無畏”的魔鬼軍隊,只能犧牲掉一切人性的、科學的品質才行。所以,二戰日本的所謂“強項”,其實就是一種可怕的“短板”。這一點它們比德國還要不及!它註定就是一個“頭重腳輕”的畸形怪胎!二戰前的日本,落後野蠻的文化傳統決定了它們不可能具備美國式的高度工業化所具有的生產力和無窮無盡的科學研發力。

  

  【射程近威力小的衝鋒槍卻當輕機槍用,金貴的很,日軍的小家子氣,即捨不得用,也不會用,躍然紙上】

  為紀念二戰結束50週年時,日本《朝日新聞》曾廣泛在民間徵稿,勾起日本全民性的對二戰的回憶和評價。雖然整體上沒有多少對自己侵略性的反省,但眾口一詞的,都提到日本的貧窮艱苦和對全民拼盡全力還是失敗的無奈認命。其中就有一個擔任後勤運輸的老兵,對“假如日軍火力再強大些是否會打贏”論點的駁斥,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不是一致認為日軍輸在火力不夠強大嗎,那麼且不要假象日本擁有更多火力強大的重型武器,單單假設日軍僅僅增加大量衝鋒槍。就會增大數倍的後勤壓力,二戰後期日軍用一發一中的步槍支撐戰局,就已經往往要累死無數軍馬軍夫。如果是大量配備百發一中的武器,那麼就算把輜重部隊都累死,也無法保障前線。結果就是,用步槍還能支撐幾個月的,用衝鋒槍恐怕幾天就完蛋了!日本滅亡的更早!


戰爭史


很多人都認為日本工業規模有限、工業資源稀缺,導致軍隊不願意裝備彈藥消耗量極大的“衝鋒槍”,其實這是有一定誤解的。我們都太小看日本這個國家稱霸世界的野心了,為了打造強大的海軍艦隊,在和平時期日本可以將年收入的40%投入軍費,要知道日本當時還有很多“浪人”沒有基本的生活保障。1937年在中國戰場遇到國民黨空軍頑強抵抗後下定決心發展航空工業,到1941年日本的零式戰機、99式魚雷轟炸機、97式俯衝轟炸機都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說明日本軍事工業的戰爭潛力是非常強大的,至少不會被子彈不足的問題限制想象力。

還有一點必須之初,都說改變制式子彈會妨礙彈藥企業的生產,很多國家都因為突擊步槍不能使用大量貯存的制式子彈而放棄,但是日本在1937年還是研發使用7.7mm槍彈的99式步槍和99是輕機槍,將之前裝備的38式步槍和大正十一式輕機槍(歪把子)逐漸淘汰,日本軍方敢在中日戰爭期間改變制式子彈規格,足以說明它的彈藥生產工業規模和質量足以承擔衝鋒槍的需要。是什麼原因導致日本遲遲不肯大規模裝備衝鋒槍呢?其實還是戰爭經驗問題。

德國沒有一戰塹壕戰的經驗就不可能想起來研發MP-18衝鋒槍,而在研發衝鋒槍之前德國人還有研製衝鋒手槍的經驗(就是大家熟悉的駁殼槍),日本也是一樣經過日俄戰爭之後陸軍幾十年沒打過仗,對手中的38式步槍有一種痴迷一樣的惰性,導致其制式步槍直到1937年才開始小範圍換裝。而中國戰場上日軍遇到的對手有限,只有使用7.62mm的中正式、毛瑟式讓日本找到了老師,這才催生出99式步槍。大家不要被抗日神劇中中國軍隊大量裝備的衝鋒槍欺騙,這是不可能的,如果說日本人打不起衝鋒槍子彈,那時候的中國更打不起。

最合理的解釋就是抗日戰場在1941年之前根本就沒有大規模出現過沖鋒槍。看過大片《八路軍》的觀眾肯定注意過閻錫山處死一個五臺人漢奸的過程,閻老西使用的是英國司登衝鋒槍,這款搶在1940年敦刻爾克撤退後才開始大批量生產,出口到中國更是猴半年馬月了。而閻錫山趁著中央軍血戰蒼雲嶺奔襲太遠發生在1938年左右,典型的時空穿越啊。


利刃軍事


日本陸軍不是機械化運輸為主,而是人畜化運輸為主,每一場戰役都要精打細算,只要對手強大,就打不起消耗戰。

日本在二戰是真窮,國防開支佔政府預算50%以上,舉全國之力在發展海軍,而不能分一點給陸軍,因為實在拿不出錢。

日本陸軍屬於又狂傲又殘酷的軍隊,從不把對手的生命當回事,壞事做絕,讓對手以死相拼,也就不容易得到補充,因為對手不會給日本人留下任何可用的物質。

日本陸軍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可南京大屠殺讓所有中國軍人站起來了,與日本血拼,日本打了十四年也沒拿下中國,說明日本也不是不可戰勝的。

德國是最早大規模裝備衝鋒槍的國家,因為要全力配合古德里安的“閃電戰”理論,強調火力猛覆蓋,保證坦克安全。

“閃電戰”的精髓是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集中所有裝甲師進行突擊,要求掩護的部隊要有高射速衝鋒槍和機槍,才能不讓對方士兵靠近坦克。

日本全國就只有一個裝甲師,還在諾門坎被打殘了,不需要衝鋒槍配合,日本陸軍才以人突擊為主,對步槍需求大過沖鋒槍,因為步槍省子彈,打完了還可以拼刺刀。

可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日本陸軍根本不是對手,美軍都是半自動步槍,不僅火力強,還有打不完的子彈,三八大蓋已不適合叢林作戰了,太長太笨太落後了,想發展衝鋒槍了。

可衝鋒槍造價高,製作困難,日本又無大量9毫米槍彈儲備,造出來,子彈也不夠用,只能放棄。

蘇軍是以坦克為主,所以步兵都配衝鋒槍保護坦克安全。

美軍是以吉普為主,所以步兵都強調火力,不讓對手接近公路,配備最強的單兵火力輸出。

德軍是以裝甲師為主,所以步兵都強調遠距離機槍火力壓制,近距離衝鋒槍火力壓制,步槍只是打擊零散敵人,後來才用突擊步槍取代步槍。

日軍是以人為主,不是以武器為主,精神才是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