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讀文研院:天雷滾滾的韓版《西遊記》,客官們如何看?
最近,在韓國被譽為業界良心的TVN電視臺正在播出一部奇幻愛情喜劇《花遊記》。
聽名字是否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沒錯,它就是取材於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
但是,韓版《西遊記》簡直花到令人大跌眼鏡,劇中的齊天大聖孫悟空竟然和三藏法師談起了戀愛。
這已經不是韓國第一次對《西遊記》的改編,前些年的綜藝節目《新西遊記》大受歡迎,到今年已經制作了四季,當然,除了緊箍之外,看不出和《西遊記》有任何關係。
上世紀90年代初期,KBS電視臺放映了他們的動畫版《新編西遊記》,依然是唐僧師徒的故事,由神話改為科幻。
孫悟空就像一個玩滑板的嘻哈少年,緊箍圈變成了頭盔,念緊箍咒變成了敲木魚,金箍棒變成了雙節棍,筋斗雲變成了滑板,手腳都帶著護手和護膝。
豬八戒背改成了一個手持火箭筒,開著摩托車的火爆豬。
沙和尚聽力不太好,一心想搶走孫悟空的超級滑板,使用一把小錘子,打架時邊喊著一、二、三、四,邊用錘子敲,然後會爆炸。
其實,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在世界都不乏粉絲,它在國外的受歡迎度不亞於《星球大戰》在中國的地位;熱衷於改編《西遊記》的國家除了韓國,還有很多,暢讀文研院為大家羅列一二。
1978年日本改編《西遊記》,唐僧是女的,沙僧是河童,唐僧和悟空偶爾還有感情戲。
而在日本動畫片中,孫悟空的形象就更多,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七龍珠》。
越南版《西遊記》中,悟空竟然是個小孩子,八戒沒有豬鼻子豬耳朵,就連唐僧也不是美男子,還有一群殺馬特妖精。
新加坡版《西遊記》,這不是劇集,而是農曆新年除夕夜的倒數派對上播放的視頻短片,雖然屬於簡短搞笑片,但師徒四人的造型還是比較良心的。
泰國版《西遊記》,說好的唐僧不近女色,但宣傳畫好像是“唐僧與小姨子的故事”。
澳大利亞版《西遊記》,八戒是腆著肚子的大鬍子壯男,悟空有著飄逸的長髮,唐僧是剃圓寸的瘦小少女,沙僧是身材高挑的熱辣女。
鑑於外國改編《西遊記》的影視劇類別太多,暢讀文研院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但究其受影響的國家,數日韓兩國最大。
先說韓國,由於地緣環境的影響,朝鮮半島文學在19世紀末一直處於中國文學的影響下。
甚至在15世紀朝鮮文字創立之前,漢字是朝鮮半島唯一的書寫文字,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文學無需翻譯,便可給朝鮮半島文人閱讀,這一現象在整個東亞文化圈都是絕無僅有的。
據考證,《西遊記》最晚在高麗王朝(918年-1392年)末期傳入韓國,因為在當時流行的漢語教科書《樸通事》中收錄了元朝《西遊記平話》的部分內容《車遲國鬥聖》,而《樸通事》編修的年代是1347年。
元朝《西遊記平話》被認為是後來吳承恩所著《西遊記》的母本,但原書不幸已經佚失。
如今,韓國可以確定的百回本《西遊記》最早傳入的文獻,記載於朝鮮文人許筠(1569年-1618年)的《惺所覆瓿稿》第13卷《西遊記跋》。
《西遊記》傳入朝鮮半島後,引起了文人的極大興趣,他們甚至專門收集《西遊記》中難以理解的白話詞彙和句子,以手抄本的形式編成《西遊記語解》,後刻本出版,風靡一時。
再說日本,雖然朝鮮半島是《西遊記》最早傳入的地區,但第一個外文譯本卻是日本人的貢獻。
《西遊記》在日本江戶時期(1603年-1867年)傳入日本,在傳入日本以後,首先被刻製成“和刻本”(指日本翻刻的漢籍),當這些“和刻本”發行一段時間後,便會在該“和刻本”的內容上配上浮世繪的插畫,並且製作成“繪本和刻本”。
1758 年日本小說家西田維則開始著手將 《西遊記》(百回本)譯成日文。
為滿足不諳漢字的婦孺的閱讀需求,隨後又出現了對後世影響很大的繪圖本的《繪本西遊記》。
在翻譯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可挽回的訛誤。
比如沙僧,日本翻譯者將“流沙河”誤解為“流砂河”,因為日本的河裡住著妖怪,沙僧就變成了日本自古以來的住在河川中的妖怪“河童”。
唐朝玄奘西行取佛經早在日本飛鳥時代就已傳到日本,但《西遊記》在日本的傳播過程中,唐僧的形象卻發生了偏移。
先是進一步轉變為豪華貴族(御弟唐僧)的文弱形象,如今,這一柔弱唐僧的形象轉變更是達到了極點,變成了女性,甚至與悟空談起了戀愛。
從《西遊記》東渡到如今改編不斷,其實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 前些年,網絡上曾流傳過一陣《西遊記》被韓國的鬧劇:
有新聞說,經過韓國學者長期不懈的論證,確認《西遊記》的起源是韓國,比如韓國順道寺完好地保存著三藏法師取經帶回來的經書,韓國的智異山被稱為花果山,民間還流傳著智異山上住著神猴的傳說,這些都與《西遊記》的情節一致。
結果馬上引起中國網友們大規模的譴責口水,然而隨後即被證明這是一則子虛烏有的假新聞。
其實口水戰不等於思考,相比對正朔之爭,如何使經典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創造性發展,日韓等國的實踐著實值得我們借鑑。
閱讀更多 五味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