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爲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我的 iPhone 6s 已經接近報廢了。

iPhone 往往給人一種「這手機我還能用很久」的錯覺,這種神奇的錯覺矇蔽了我很長時間,讓我覺得當今並不能買到比它好用多少的手機。但其實,這臺三年前的老爺機現如今已經接近崩潰邊緣:

  • 發熱崩潰:玩個遊戲燙的手掌紅腫。
  • 續航崩潰:早上剛工作一小時,電量只剩 10%。
  • 運行速度崩潰:打開淘寶和網易雲音樂的速度如今要 6 秒之久。
  • 內存佔用崩潰:打開微信和筆記應用,再回去查看工作應用時,發現工作應用已經被系統殺掉了。

在這三年間,雖然看過許多手機發佈會,不過意識中對 Android 的印象還停留在 3 年前那種動畫卡頓、應用垃圾的狀況。

三年過去了,無論是 Android 平臺還是 iOS 平臺,硬件素質和軟件素質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在這個需要換機的時刻,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嘗試一下 Android 設備,體會一下那些不同於 iOS 的系統魅力。

這時 OPPO Find X 的出現讓我眼前一亮,在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的 OPPO 廣告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

  1. 真全面屏:無劉海、無下巴、曲面屏。
  2. 升降模組:包含 11 個零部件的精密結構、國內第一家人臉結構光解鎖。(智能手機中從沒有過的創新,這也是最吸引我的一點)
  3. 系統流暢:去線下店體驗後覺得還不錯,返回桌面動畫與 iPhone X 相差無幾。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OPPO Find X

這些從來沒見過的創新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也讓我破天荒地,在沒有看任何評測的情況下就買了首發版的 OPPO Find X。

我對 OPPO Find X 的這三個期待都落空了

在使用的前兩個星期,我對這個手機可以說是愛不釋手。但兩個星期過後,我慢慢發現,我最開始期待的那些東西最後都落空了。再加上我發現的其他問題,導致最終我還是換回了 iPhone。今年的早些時候我也曾使用過一段時間 iPhone X,在 OPPO Find X 使用期間也不斷地在兩者之間進行對比,所以本文中兩者會在許多方面進行 PK 。

下面我就先說說被 OPPO 所吸引,使用後又覺得沒有滿足期待的地方。

對我來說全面屏不是越大越好

在 OPPO 的線下體驗店剛剛上手時,我不斷把這手上如同藝術感的 Find X 拿在手上把玩、滑搓、旋轉,我對這塊「玻璃做的鵝卵石」深深著迷。曲面屏使手機的兩側收到極窄,縱使手機厚到 9 餘毫米,仍然手感輕盈。在剛剛上手的前幾天,我也經常握著它,就這麼寵溺地看著,看自帶壁紙、看 App 開屏廣告、網易雲音樂的登錄界面……彷彿自己就握著一塊玻璃。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握在手中欣賞時

雖然 Find X 的全面屏和輕薄手感給人能夠單手使用的錯覺,但若是實際單手使用,又覺得並不舒服——返回鍵在屏幕的左右邊角,每一次大拇指拼命地去夠屏幕的下邊角,都是對小拇指和虎口的一種折磨。這時我想,這樣的底部上劃操作在 iPhone X 的交互中其實也大量存在,為什麼我不會感到明顯的不適呢。

後來我總結了兩者在手機底部手勢操作的對比:

  1. 返回桌面:從底部中間上劃。這點上 Find X 和 iPhone X 的操作手勢是一樣的,這時兩臺手機的操作體驗都較為舒適。
  2. 返回手勢:iPhone X 是右劃返回,手掌操作時是這樣的一種狀態(下左圖),比較舒適;Find X 是左下邊角或右下邊角上劃返回,手掌操作時是這樣的狀態(下右圖),不太舒適。而且由於返回操作是經常需要連續滑動,所以小拇指在這個位置的確不是很舒服。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1. 左為 iPhone 的返回手勢,右為 Find X 的返回手勢
  2. 點擊底欄操作:iPhone X 由於底部 Home Indicator 的存在,底欄都會被抬高一點,手指在點按時比較舒適;Find X 的底欄則是「貼地飛行」,點按時不太舒適。圖為淘寶首頁的對比,注意觀察底欄的高度。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1. 左為 Find X,右為 iPhone X
  2. 打字操作:iPhone X 同樣由於底部 Home Indicator 的存在,鍵盤會被抬升一大截,比較舒適;Find X 的鍵盤同樣縮在屏幕最底下「貼地飛行」,不太舒服。由於兩部手機的下邊框都極窄,所以打字時手指放在什麼位置,確實取決於廠商對鍵盤高度做怎樣的優化。圖為 Spotlight 頁面的鍵盤高度對比。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1. Find X 與 iPhone X 的鍵盤高度對比

可以看到,除底部上劃比較舒適外,其他三種操作就目前看來都不是十分舒適。這讓我十分不解,既然已經有了三種返回鍵、主頁鍵的排布方案供用戶選擇,再給出一種右滑返回的選項也不是什麼難事吧。

防誤觸不到位

在我使用 Find X 的時候還會碰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誤觸。這些誤觸無處不在,幾次讓我抓狂,我舉幾個例子。(由於我是左撇子,所以誤觸大都發生在左下角,請留意。)

  • 單手打字時,我稍不留意就會用手掌打開左下角的符號按鈕。
  • 單手操作地圖導航時,用兩指捏合手掌總是會碰到左下角的關閉按鈕。
  • 單手在桌面划動有時會卡住,原來是其他手指搭到了屏幕邊緣。
  • 躺著用手機
    是誤觸的重災區,任何操作都必須小心翼翼。

在剛剛開始使用 Find X 時我剛好去密雲旅遊了幾天,每天高頻率地使用地圖讓我發現單手縮放地圖時,Find X 經常不能像 iPhone 那樣隨意縮放,而且必須只用兩根手指來操作,手掌的其他部位也不能碰觸到屏幕。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防誤觸優化不到位

OPPO 有沒有做防誤觸優化呢?肯定是做了的(我曾體驗過完全沒有做任何防誤觸優化的堅果Pro,誤觸情況慘不忍睹。),但優化的級別還遠遠不夠。這其實是防誤觸的設計問題:Find X 在操作地圖時只能使用雙指,而三個以上的手指呼上去的時候它就懵掉不動了;相較於 iPhone 在判斷地圖縮放時的並不是只判斷兩指,而是三指、四指、五指都可以操作。這也是手掌會對 Find X 的操作造成干擾的重要原因。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Find X 地圖縮放時三指呼上去懵掉

這裡有個地方很有意思,大家買到手機也可以自己測試一下。無論是地圖的縮放,還是桌面的左右滑動、列表的上下滑動,Find X 單指、雙指滑動都可以操作,三指及以上滑動時懵掉不動;而 iPhone 是地圖、桌面和列表的滑動,都是五指以下都可以操作,六指操作時懵掉不動。這其實也可以反映出兩家的防誤觸在日常使用中影響操作的情況。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iPhone X 地圖縮放時六指呼上去懵掉

曲面屏有些令人失望

這塊曲面屏很美,對整機手感的提升也很明顯。但新鮮勁過去之後,我發現曲面的地方由於玻璃的彎曲,亮度會低一些,邊緣還會有些許偏色的現象,看上去有些不舒服。尤其在黑夜中,大概是由於曲面屏的視差問題,造成眼睛看上去有的地方近有的地方遠,我會覺得眼睛有些難受。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曲面屏存在視差問題

而且由於關於曲面屏的功能只有雙擊返回上一個應用和分屏,並沒有類似三星的側屏快捷菜單、側屏來電閃光等功能,讓我有些失望。

屏幕顏色不準

這塊屏幕被調教得有點鮮豔得過頭了,看久了再看 iPad 或電腦屏幕,都覺得暗淡無光。這樣的屏幕對我產生了這樣一個的影響,就是在修圖和對視頻調色的時候對顏色的判斷不準確。明明在 Find X 覺得已經調到比較合適的水平了,但會發現微博/朋友圈/一閃視頻發出去之後,在別的手機上查看的效果很差,灰濛濛的,色彩也非常地欠飽和。照片中的對比可能看起來沒有那樣違和,但實際上手的差別是很大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對比一下。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Find X 與 iPhone X 看同一張圖片時的對比

升降結構和怕壞焦慮

和很多人已經知道的那樣,Find X 相機模組的設定是很不錯的,安全等級和 iPhone X 相似;升起的速度也相當快,人臉解鎖速度經比較甚至比 iPhone X 還要快一點。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升降模組

在解鎖的時候,若是勾選了「面部識別時需注視屏幕」,你就必須盯著屏幕,它才會解鎖,就像下面這樣。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盯著屏幕解鎖

若是你沒有看屏幕,它就會這樣。解鎖失敗模組也不會收回去,而是就在這裡等著,就像下面這樣。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不看屏幕不解鎖

但很快地,我就厭倦了這個機械結構,並且有點害怕:

  • 隨時準備好夾手的緊張。
  • 似有似無的等待時間。
  • 那圖書館中和深夜時的「滋滋——」聲。

我們現在不討論 Find X 這個機械結構真實的易損壞概率,只說受到這種「容易損壞」的心理因素的影響,我會產生一種每天使用這個結構時的焦慮,我把它叫做「怕壞焦慮」。這種怕壞焦慮普遍存在於上一兩代人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中:「少看電視,別把電視看壞了」。在當代年輕人中也有很多體現,比如有很大一部分人會為了避免損壞 iPhone 的 Home 鍵,通過開啟小白點來代替 Home 鍵的日常使用。

後來的我無奈地認為,儘管升降模組炫酷、有用,可我還是寧願選擇有劉海的屏幕(和IP67級防水)。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OPPO Find X

系統流暢度與系統觀感

前面說過 Find X 在線下店體驗時流暢度是不錯的,但在用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它與 iOS 的流暢感並不完全相同。並且用過一段 Android 後發現,儘管廠商在努力,可並沒有能真正解決一直存在的「割裂感」。

Android 的流暢與 iOS 的流暢感覺並不相同

iOS 的動畫速度較慢,加上動畫幀率較高,所以看起來十分流暢。

Find X 的返回桌面動畫做得很好,基本與 iPhone 相差無幾。但其他的動畫稍有些跟不上:首先動畫的速度很快,這樣勢必「連續感」就會有所損失;其次多任務手勢如果想臨時改成切換到上一個應用(手指向右下角滑動),觸發的幾率很低,用起來並不如 iPhone X 中舒服。

系統處處都在提醒著我這種不一樣,比如說 Spotlight 都已經呼出了,鍵盤卻沒有呼出等等。

Andorid 的第三方割裂感仍然存在

Android 手機界面多年來一直有個形容的詞叫割裂感,這個詞在這兒是指手機硬件廠商(OPPO)、Android系統提供方(Google)與第三方應用廠商提供的界面風格不甚相同,所產生的一種不和諧感。

這個詞在 Android 這些年的發展歷史上從沒消失過。究其原因除了 Google 無法控制手機廠商的界面風格,還因為無論是手機廠商還是 Google,都沒辦法控制第三方應用廠商的界面風格。

OPPO 在維護系統一致性上也做出了努力:建立了統一的主題商店,只要花幾塊錢就能夠改變字體、壁紙和多達幾千個的圖標替換包。暫且不說我找了一個小時都沒找到符合我審美的圖標包,就說買了好幾個主題的我發現,圖標包無法覆蓋所有圖標,尤其是工具應用和小眾的應用,奇形怪狀、張牙舞爪,看著十分難受。有些即使非常常用也必須丟到文件夾裡才行。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我正在用的所有不規則圖標

這部手機的其他問題

除了未能滿足最開始的期待的地方,還有其他的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而且,最觸動我不想再用 Find X,想換回 iPhone 的也是這些不怎麼被人注意的地方。

2018 最差評震動馬達

OPPO Find X 是近幾年我用過震動體驗最糟糕的手機。

我自開始使用帶有 Taptic Engine 的 iPhone (iPhone 7 及以上),我就頓然發現,震動並不是只有來電、來消息時的那一下的提醒作用。

  • 指南針旋轉時,每 30 度有一個大的刻度,iPhone 的震動感受就像指針卡過了凹槽。
  • 拖動視頻進度條時,有時視頻很長,只需要移動很少的一段,這時 iPhone 的進度條也震動得像一個個小凹槽,閉上眼睛都可以知道自己把進度移動到了哪裡。
  • 在所有「有按鈕操作的地方」用震動來模擬按鈕的按下;在所有「有撥杆操作的地方」用震動來模擬撥杆的撥動。
  • 把原本不能按下的 Home 鍵模擬得像可以按下的按鍵(iPhone 7/8),我甚至有一個朋友買手機幾個月了,第一次關機才發現 Home 鍵是按不動的。
  • ……

iPhone 用 Taptic Engine 讓手機變得有靈氣了起來,這時再用上 2018 最差評震動馬達的 Find X,這酥麻的手感讓手機的感覺死氣沉沉、拖泥帶水。當消息一下子塞進手機時,這馬達震得我渾身發麻。

光線感應器一驚一乍

晚上一關燈,Find X 馬上在 3 秒鐘之內降到最暗,我一下子就看不清屏幕內容了。每每這個時候我又要手動調整屏幕亮度。我又不是貓能自行快速調整瞳孔,我眼睛還沒適應黑暗啊!

這個語音助手是不是耳背

語音助手的功能我平時使用得比較少。就我看來,它的功能沒有什麼問題,問題的關鍵是這個小歐耳朵不好使,至少不如同樣狀態下的 Siri 和小愛同學。

OPPO 使用的喚醒詞是「小歐小歐」,當在安靜的屋子裡,手機就放在桌面上時,用普通話呼叫 Siri 和小愛同學,幾乎次次都能夠喚醒。同樣的字正腔圓地呼叫「小歐小歐」,卻經常以失敗告終。這個「小歐小歐」還有個功能叫做「語音尋找手機」。當你說出「小歐你在哪裡」時,手機會邊閃爍屏幕邊閃爍閃光燈,並說「我在這裡!看見我了嗎?我在這兒呢!」靈氣滿滿,讓第一次使用這個功能的我心花怒放。但後來我發現,平時叫的時候它不應,沒有叫它時小歐又應個不停。氣死我了,真是太耳背了,比我姥姥耳朵還背,我一氣之下關掉了這個「實用」功能(把語音識別好好提升一下就是真正的實用功能)。

語音喚醒的識別率差就算了,還不支持任何手動喚醒的方式。

發熱的時候被燙到

平時使用並不感覺有什麼發熱,但玩遊戲的時候真是「燙燙燙」。我有一次打了一局吃雞,真的有種被燙到的感覺。後來我都不用這個手機玩遊戲了,怕把手機燒壞。

相機拍攝體驗差:相機界面掉幀

人眼在 1 秒內如果能夠看到至少連續的 24 幅畫面,大腦就會認為這是視頻;反之如若視頻達不到每秒 24 幀,大腦就會認為這不是連續畫面,而產生卡頓的感覺。

iPhone 默認拍攝每秒 30 幀的視頻,拍攝時相機應用中也會實時顯示 30 幀的畫面,畫面十分流暢。而當你手動設置 iPhone 拍攝 60 幀的視頻(iPhone 6s 及以上),相機畫面中也會實時顯示 60 幀的畫面,十分震撼,看起來甚至比真實世界還流暢幾分。

而 Find X 的相機畫面最多隻有 20 幀,我的眼睛無法把看到的畫面連起來,卡得我有些難受。實際上,這個相機取景器卡頓的問題普通存在於 iPhone 外的其他手機中。為了證實這一點我特意去了數碼城驗證了一下。

OPPO Find X 當然不是一無是處

OPPO Find X 經過我這三個星期的全力使用,我認為它在「好用」層面上較 iPhone 還差得遠。iPhone 的許多基礎功能和獨佔應用是我離不開的,比如震動馬達、流暢的系統動畫、一流的相機體驗;效率、日記、修圖應用和我重金購買的物書堂詞典()。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但話又說回來了,OPPO 比 iPhone 更好用的地方也是比比皆是:

  • 人臉解鎖時,無論手機是橫向還是豎向,只要不遮擋面部就都能夠順利解鎖,好評。
  • 短信中有通知消息的整合,在通知消息中也會自動顯示發來消息的服務商是誰,好評。
  • 主界面負一屏的地方是屏幕小組件,有個快捷功能裡面有掃文檔、拍立淘、掃詞翻譯、控制米家家電的整合,我覺得巨方便,好評。
  • 同樣是這個屏幕小組件,有個快遞查詢功能,只要我輸入我的手機號,這個地方就實時同步我所有的快遞信息——不管是哪家快遞、哪個電商平臺。這功能讓我這個一直用 iPhone 的土包子覺得好用的很,好評。
  • OPPO 內置的應用商店大而全,下載速度甩 App Store 好幾條街,好評。
  • 安全中心全面保護著 OPPO 手機,讓偷跑流量、惡意軟件、後臺吃系統資源這些煩惱都成為了過去式,好評。
  • 玩遊戲時有個遊戲助手,可以在側屏中呼出微信小窗回覆消息,奇妙的很,好評。
  • VOOC 閃充充電飛快,讓我這個一直用著 iPhone 的土包子天天發出「這就充滿了?」的驚訝,好評。
  • 另外這個前置自拍去不掉的美顏功能,的確給了我這個鋼鐵直男非常多的信心。這個美顏功能也會延伸到微信的視頻通話中,讓跟我打視頻電話的女朋友會呵斥我「換 iPhone 跟我打電話,你不準比我美!」,好評?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快遞信息整合、短信分類顯示、安全中心

尾巴

其實說了這麼多 OPPO Find X 讓我失望、並換回 iPhone 的理由,無非都是 iPhone 功能中的老夥計了。

但對於 OPPO 來說,這臺並非是最貴的 Android 手機,卻把手機的工業設計和硬件創新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國產品牌的創新就像市場裡的鯰魚,給全世界都在拼命跟風 iPhone 的市場注入了無窮的活力。去年九月,iPhone X 一出,所有的手機廠商都在拼命想著怎樣在自己的手機中也放下一個劉海,甚至那些並沒有結構光技術的廠商,也跑來蹭「跟風蘋果」的熱鬧。而今年七月的 OV 兩家卻很好地給一票國產廠商上了一課,這兩個「不跟隨」的產品頓時讓人對這兩家公司肅然起敬。

這個效應可以用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來解釋。根據雙因素理論來延伸我們的思考,手機的特性可以分為兩種:激勵特性和保健特性。激勵特性是指那些消費者一看到、一使用就能明顯感受到的特性,如出眾的全面屏、極具前瞻性的升降模組、流暢的系統體驗等。而保健特性就是那些如若缺失會引起不滿,但具備的話則無法直觀的被感受到的特性,如 Taptic Engine、Ture Tone 和 IP67 級防水等。

深度使用 OPPO Find X 後,我為什麼還是換回了 iPhone

Find X 與 iPhone X 在雙因素理論中的位置

現在看來,iPhone 是保健特性做得出色,基礎體驗能做到讓幾乎所有人滿意,而激勵特性在每年擠牙膏——每年九月擠一點牙膏出來。OPPO Find X 卻恰恰相反,激勵特性做得出色、營銷宣傳做得出色,而保健特性因為廠商不甚重視、Android 平臺內發展不均衡而仍處在短板的位置。我覺得這仍然是一個階段,當國產手機的激烈競爭更進一步,就一定會有廠商把目光轉向「衣櫃的背板」,爭相提升自己保健特性的軟實力。

有人說,OPPO Find X 有很強的實驗性,這種實驗性與小米 MIX 剛發佈時的感覺很像。它幾乎所有的設計都是為這全新的升降模塊所服務的,很多功能也都做了相應的取捨、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對於第二代 Find X 我們應該有更多的期待。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也更加期待起手機設計能夠重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