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漈頭村(上)

圖文:石城

精武漈頭村(上)

有一天,欽明帶著一個徒弟去上府教館。二人到了建寧府,看見那裡人來人往異常熱鬧,不知發生什麼事。時天色已晚,二人便先找了一家客店住下來。

經向店家一打聽,原來是有人擺擂臺比武,就在街市上。事情是這樣的。幾天前,當地總兵府從下府請來了兩個拳師,在街市上擺下擂臺比武,約定誰贏了他們,就請誰當教頭。若沒有人贏過他們,那就請他們當教頭。比武時間限定十日,如今已過去八日,均無人贏過他們。正因為這事,四里八鄉人都趕來看熱鬧。還說,倆拳師武藝相當了得。瓦片鋪在地上,人在瓦片上練武,瓦片都不會碎;手指插入到柱子內,一摳,能摳出木屑來。

第二天,欽明早早吃過飯,在街上逛了一圈,來到擂臺邊。有一張比武榜文貼在旁邊,他二話不說,唰,伸手便撕下來。這就算是應戰了。

精武漈頭村(上)

漈頭村廊橋

消息很快傳開,大家都為欽明捏把汗。也有熱心人紛紛勸欽明放棄比賽,趕緊離開這裡。欽明一一謝過,但不為所動。

比武那天,街市上人山人海,擠得水洩不通。下府教師趾高氣揚地跳上擂臺,先打了一回拳,大聲叫道:“哪個想送死,上來!”只聽見一句“蛤蟆吞天,好大的嘴!”一個身影從眾人的頭頂上飛躍而過,落到擂臺上,他就是欽明。下府教師見來者不善,先來個“黑虎掏心”,向欽明心窩“嗖”地就是一拳。欽明早有防備,一閃身,鉗住對方手腕,就勢一帶,“撲通”,下府拳師跌了個嘴啃泥。下府拳師爬起來,又向欽明撲去。雙方你來我往,過了幾招,欽明已經摸清了對方的拳路,看準一個空檔,一記重拳當頭擊去,“訇”,對方應聲而倒。另一個拳師兩腳綁著小刀,見同伴輸了,飛身一躍,到欽明的頭頂上,想用小刀暗害欽明。欽明看在眼裡,回過身,一對鐵爪抓住對方兩腳,當空一掌,“呼——啪”,對方飛出了擂臺外,重重摔在地上。欽明贏了。現場掌聲雷動。

總兵見欽明武藝如此高強,非常高興,當即決定請欽明在總兵府當教頭。

這就是有名的欽明打擂臺。故事發生在清朝。故事中的欽明,便是屏南漈頭人。從此漈頭拳術名揚上府。

精武漈頭村(上)

現漈頭村村景

明清時,福建分八府,故又稱“八閩”。其中延平、建寧、邵武和汀州等北邊四府為上四府,簡稱上府;福州、興化、漳州和泉州等南邊四府為下四府,簡稱下府。建寧即現在的建歐,屬上府;屏南隸於福州府,自然屬於下府。

漈頭是一個著名的古村,已經有了1100多年的歷史。

漈頭拳術,就是大名鼎鼎的單鞭羅漢拳,又叫龍樁拳。順便科普一下,不少人經常把龍樁拳寫成了龍樽拳,或者龍尊拳,這都是受方言影響,想當然的結果,都不對。正確的寫法,就是龍樁拳。古代他練武有專門場地,場地上打有若干木樁,藉以練習站功、身形、和步法。依據拳種不同,木樁數量、高矮、和布排格局等都不同。練習者或在樁下穿梭,或在樁頂上練站。在樁頂上練站,就是平常所說的“站樁”一詞的本意,是最基本的腳下功夫。在練套路之前,必須先過此一關。在樁下穿梭則由步法和身形變化不同而分不同拳種。每一種拳術都離不開木樁,因此,樁也就成了拳術的代名詞。你比如,虎形拳又稱虎樁,鶴形拳又稱鶴樁,等等。可見,所謂龍樁拳,其實就是龍形拳,簡稱龍樁,亦可稱龍拳。

精武漈頭村(上)

漈頭村村景

傳統拳術多為像形拳,以模仿各種禽畜的動作與神態見長,並以此命名。單鞭羅漢拳架式不高不矮,步法招式穩健嚴密,演練時頗似一龍舞於前,故又名龍樁拳。該拳主要以弓步為主,強調胸、膝、趾三點一線,仄身進擊,類似所謂的“三體式”。自然,單鞭羅漢拳主是要模仿龍的動作,多以掌刃和指爪為攻防利器,較少用到拳肘,幾乎不用腿腳。這套拳術結構嚴謹,舍閃轉騰挪為穩紮穩打,動作開合小,講究出手之後快速回防,真正做到了攻中有防,防中帶攻。因此單鞭羅漢拳特別適合於貼身近戰。這是它的特點。

漈頭的單鞭羅漢拳,可不是土生土長的小拳種,而是真正的名門正派。追溯起來,這套拳術原屬於名震海內的南少林拳。其傳入漈頭村已經有250多年了。那時候,屏南才剛建縣不久。

雍正13年,屏南建縣。乾隆28年漈頭便有了單鞭羅漢拳。

如今的漈頭村,離屏南縣城大約5公里,很近,屏寧二級公路就從村口穿過,來去極為方便,算得上是比較“中心”了。古代可不是這樣。古代沒有公路,只有一條條曲裡拐彎盤旋陡峭的山間小路。即便是官道,也一樣要翻山越嶺,在溪河沿邊和林間草叢出沒,只不過路面稍寬一點。那時,縣城設在雙溪,漈頭距雙溪約50裡,距相鄰的周寧、古田和寧德各縣更遠,少說也有一兩百里。那時的漈頭儘管村子不小,但到底是四不通八不達的窮鄉僻壤。

然而,單鞭羅漢拳所以會傳入漈頭,恐怕不僅僅是一種機緣,恰恰還因為這裡地處偏僻,山高皇帝遠。此事說來話長。(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