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執念」—全力發展「非對稱」戰力

美國總統特朗普2018年5月宣佈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美伊關係因而加速惡化,而8月7日生效的美國第一輪制裁又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另外,美方要求所有國家11月4日起停止從伊朗進口石油。

在美伊關係惡化的背景下,兩國是否會爆發軍事衝突或戰爭的這一老話題再次引發討論。對於美國製裁,伊朗用大規模軍事演習、彈道導彈試射等方式進行了回應,並展示了伊朗“非對稱”戰力的最新發展。

威脅認識的演變和對策

縱觀近代史,伊朗的外部威脅主要來自北方的陸上大國和南方海洋方向來的海上強哥。蘇聯的解體大大緩和了來自北方強鄰的壓力,加上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將伊拉克打回了羸弱的境地。這種情況下,伊朗的地理優勢決定了外部安全威脅主要來自海洋方向,由於西邊波斯灣沿岸國家實力有限,實質性的威脅較小,因此,南邊阿拉伯海和阿曼灣的海上威脅成為最大的威脅。根據現在的國際形勢,伊朗認為,美國與其海上盟友可以依靠艦隊力量直接從阿拉伯海和阿曼灣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也可以在突破霍爾木茲海峽後進入波斯灣實施打擊。

伊朗的“執念”—全力發展“非對稱”戰力

伊朗的“執念” —全力發展“非對稱”戰力

海上裝備技術和航空技術的發展,讓海戰平臺火力投射距離大幅提升,尤其是噴氣式戰鬥機和巡航導彈的出現,海軍作戰平臺在1000千米外發動“外科手術”式打擊已經成為現代戰爭開展初期的“標準動作”。面對這種情況,實力較強或很強的海軍則會針對性發展對付大洋海軍打擊力量,遠射程反艦導彈、轟炸機、大型水面戰艦等火力和投射平臺是發展的重點。但這種模式僅適合世界上幾個屈指可數的大國,不具備普遍適用性。對於很多中等國家或小國而言這種模式耗費過於龐大,技術上的難度也超越了國家的技術水平和工業基礎。若不想淪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境地,發展“非對稱”戰力是一條現實的途徑。

伊朗海軍現有戰略的源頭可以回溯到1980年—1988年的兩伊戰爭時期。那場戰爭對年輕的伊斯蘭共和國來說是一場嚴峻的考驗。伊朗兩支海上力量部隊(伊斯蘭革命衛隊和海軍)都參與到了戰爭中。伊斯蘭革命衛隊海軍的小艇不斷髮動攻擊,對伊拉克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從而也形成了屬於自己的“非對稱”戰術。

1984年—1988年,兩伊戰爭進入僵持階段,伊朗在“襲船戰”中首次運用其“非對稱”海戰理念。伊朗在其波斯灣沿海海域設立了一個禁航區,迫使非伊朗船隻繞開該海域航行,不得不在一條狹窄的海上航線內航行。伊朗在這條航線上部署包括水雷在內的作戰力量,對敵對商船進行監控和攻擊。伊朗一開始主要使用傳統手段發動“襲船戰”,包括來自於艦船、飛機和海岸發射平臺的海軍火炮和反艦巡航導彈。然而,由於傳統手段效果不佳,伊朗開始使用小型快艇執行針對油輪的埋伏襲擊,“打了就跑”。

這種戰術其實是陸上游擊戰在海戰領域的運用,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作戰目標,這成為了伊朗現代“非對稱”作戰理念的源頭。同時,適合用於“非對稱”作戰的潛艇、反艦導彈、小型快艇和水雷的發展也獲得了重視。

伊朗版的水上“蜂群戰術”

據媒體報道,此次軍演伊朗軍事力量出動了100多艘艦船。此外還有伊朗的地面空中作戰單位、海岸導彈防禦系統,以及數百名士兵和一些正規軍也會參加這次演練。雖然規模看起來很大,但參演的海軍武器裝備大部分尺寸和排水量都比較小,大部分是小型武裝快艇。

伊朗的“執念”—全力發展“非對稱”戰力

伊朗在閱兵式上展出的微型潛艇

從伊朗舉行的“神聖”“守衛”系列等大規模軍事可以看出,出動大量小型武裝快艇演練“蜂群戰術”已經是常見的現象。伊朗海軍和伊斯蘭革命衛隊都裝備了大量的小型武裝快艇,包括boghammer系列、Azarakhsh系列等型號,其主要武器包括機槍、小口徑機關炮、多管火箭炮,並可搭載多名攜帶輕武器的士兵。

這些武裝快艇技術水平並不高,艇上的小口徑機關炮和多管火箭炮都要依靠人工瞄準,電子設備也很簡陋,像boghammer系列武裝快艇連導航雷達都未配備,更不用說搜索雷達。

伊朗海軍和伊斯蘭革命衛隊裝備了數量上百艘的武裝快艇,其採用的戰術與當下大紅大紫的無人機“蜂群戰術”類似。自然界中的蜜蜂,一旦遭到外敵入侵,即刻傾巢出動,依靠數量多、飛行靈活的優勢群起圍攻敵人,即使是皮糙肉厚的動物,在蜂群的攻擊下也只能落荒而逃。“蜂群戰術”由此而來。伊朗武裝快艇“蜂群戰術”也是藉助數量上的優勢“群起而攻之”。很多時候,數量優勢其實也是一種質量優勢,尤其是在波斯灣這樣相對封閉狹小的海域。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海軍和伊斯蘭革命衛隊還裝備上百艘的導彈快艇和魚雷艇及半潛快艇。導彈快艇主要使用努爾或納薩爾反艦導彈,射程覆蓋15~150千米,魚雷艇和半潛快艇則可以使用普通魚雷或超空泡魚雷。伊朗在2006年披露了鯨魚超空泡魚雷的的存在,通過一段畫質低劣的視頻展示了水上平臺發射魚雷的場景。超空泡魚雷航行速度一般超過200節,大幅壓縮目標對魚雷攻擊的快艇,並且如果結合隱蔽性更高的半潛快艇,可以發動出其不意的攻擊。

在武裝快艇“蜂群戰術”的配合下,火力更強的導彈艇、魚雷艇和半潛快艇可以混編在武裝快艇作戰群內,並伺機發動攻擊。這比單單使用導彈艇或魚雷艇有更強作戰能力。過去幾年,伊朗多次使用小型快速攻擊艇的“蜂群戰術”騷擾美軍軍艦。分析認為,武裝快艇非常適合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一帶半封閉的海域作戰。數量眾多、武器多樣的攻擊快艇群很容易讓進入波斯灣或阿曼灣的航母戰鬥群陷入應接不暇的狀態。

反艦彈道導彈帶來的新戰力

8月份,伊朗在霍爾木茲海峽測試了彈道導彈。報道指出,這是1年多以來,伊朗首次進行彈道導彈試射。美國官員透露稱,導彈發射在伊朗東南部賈斯克市進行,美國衛星發現了此次發射。導彈飛行距離超過100英里(超過160千米),最後墜落於荒無人煙的伊朗一試驗場。分析認為,此次試射的是霍爾木茲-2反艦彈道導彈。霍爾木茲-1導彈於2011年2月首次曝光,射程約300千米,採用光學指導。根據當時伊朗媒體公佈的畫面,導彈命中了一艘靜止的靶船。

伊朗的“執念”—全力發展“非對稱”戰力

數量眾多的小型潛艇,也可以在水下發動“蜂群戰術”

霍爾木茲系列反艦彈道導彈由征服者導彈發展而來,而征服者導彈是伊朗巴哈里工業集團在地震-2火箭彈基礎上研製的近程彈道導彈,至今已經發展了四代。8月份,伊朗還是展示了的新型征服者導彈來看,其外形和氣動佈局延續了以往的型號,最大的區別是頭部外形變成半球形,而以往像征服者-110和征服者-313等都採用圓錐形頭部。從1995年開始發展至今,征服者導彈發展出了多種衍生型號,射程也從最初的200千米擴展至約600千米,具備取代流星-1/2導彈的能力。相對於採用液體推進的流星導彈,征服者導彈採用固體推進,具有發射準備時間短、貯存維護相對方便等優點,有助於提升導彈的反應速度和生存能力。

隨著中國東風-21D和東風-26的公開亮相,反艦彈道導彈早已廣為人知。依靠彈道導彈遠射程、飛行速度快和更強突防能力的優勢,反艦彈道導彈具備在陸地縱深內攻擊航母、兩棲攻擊艦等大型水面目標,獨特的性能使其成為反航母導彈的代名詞,有了“殺手鐧”武器稱謂。眾所周知,打擊遠距離軍艦首先得發現目標,受地球曲率的影響,地面雷達等傳感器搜索距離有限,無法充分發揮遠程反艦導彈的作戰性能,所以必須依靠其它偵察平臺提供目標信息。因此,目標指示和引導系統是遠程反艦導彈進行作戰的關鍵組成部分。該系統的建設難度與反艦彈道導彈的射程成正比,伊朗雖然已經研製成功了流星-3、泥石等中程彈道導彈,但並沒有以這些導彈為基礎發展反艦彈導彈,而是選擇射程在500千米以內的征服者導彈,最大的原因是伊朗國內技術無法支撐中程導彈進行反艦作戰。

霍爾木茲系列反艦彈道導彈與中程反艦彈道導彈不同,其主要飛行彈道都在大氣層內,且全程飛行時間太短,留給航母編隊的攔截窗口將非常狹窄。此外,由於射程短,伊朗反艦彈道導彈也不是必須依賴衛星、長航時無人機和潛艇等遠程平臺發現或鎖定航母,岸基雷達、戰術飛機和水面艦艇就可以指示目標。尤其是在波斯灣和阿曼灣,伊朗擁有數量眾多的武裝快艇、導彈艇和小型潛艇,這些都可以為霍爾木茲系列導彈的作戰提供信息支持。

不可小覷的“水下群狼”

潛艇在戰爭中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中展現出了強大突擊威力,優異的綜合作戰性能使潛艇迅速成為世界各主要海軍國家海軍的發展重點武器裝備。潛艇從誕生到現在的一個多世紀裡,其攻擊能力、隱身性能等方面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無法與西方國家海軍正面抗衡的情況下,作為藉助海水這一有利介質進行隱蔽作戰的潛艇成為了伊朗海軍對付西方國家海軍的“王牌武器”。目前,伊朗擁有組建了一支以小型潛艇為主的水下力量,數量超過30餘艘。

伊朗的“執念”—全力發展“非對稱”戰力

“納薩爾”岸艦導彈,其射程超過30千米

伊朗海軍在1987年正式組建了潛艇部隊,當時伊朗根據德國和日本在二戰期間的袖珍潛艇設計圖紙建造了一艘袖珍潛艇,於1987年7月完工,但該潛艇下潛試驗未獲得成功。1988年,伊朗與蘇聯簽訂了購置3艘基洛級潛艇的合同,已於1992年—1996年期間建成並開始服役。伊朗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與朝鮮合作研製小型潛艇,通過多年的技術累積,伊朗在2000年研製成功了薩巴赫-15型袖珍潛艇,後來在朝鮮玉高級發展了國產加迪爾級小型潛艇,2006年伊朗又下水了排水量更大的納罕級小型潛艇。目前,伊朗海軍擁有3艘基洛級潛艇、約21艘加迪爾級潛艇、1艘納罕級潛艇及一定數量的薩巴赫-15型袖珍潛艇,成為海灣地區一支強悍的水下力量。

可以看出,小型潛艇是伊朗水下力量的主力。相對於大中型潛艇,小型潛艇尺寸較小、空間也比較有限,作戰能力較弱,但小也有小的好處。在近岸淺水環境中,由於小型潛艇目標小、噪音低,再加上近海漁業、商業運輸、江河注入等因素使淺水區域的水聲環境非常複雜,小型潛艇可以利用自身的特點和複雜的水聲環境隱蔽接近目標,完成作戰使命。因此,小型潛艇非常適合在近海、狹窄海峽執行特殊任務,如封鎖海峽、破壞敵海上交通運輸線、輸送特種部隊或偵察人員從海上滲透到敵海岸目標進行偷襲或偵察,真可謂是“艇”小鬼大。

2004年11月,伊朗在朝鮮玉高級小型潛艇基礎上仿製的加迪爾級潛艇下水服役。加迪爾級潛艇長約20米,艇體直徑3.1米,水下排水量約為120噸,動力系統為兩臺柴油機,單軸單槳,在主螺旋槳前方艇體上還佈置一個帶螺旋槳導管的輔助推進器。該級潛艇裝備了2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可攜帶6枚左右魚雷,必要時可在艇體外部掛載水雷。由於艇內空間有限,加迪爾級潛艇的探測設備比較簡陋,可能只配備了偵察聲吶和噪音監聽裝置等,潛艇圍殼裡安裝了搜索潛望鏡、攻擊潛望鏡和導航雷達等設備。伊朗海軍目前擁有21艘該級潛艇,據稱潛艇數量還將增加。加迪爾級潛艇的仿製成功並批量建造說明伊朗在2004年左右已經具備100噸級小型潛艇的建造能力。

伊朗的“執念”—全力發展“非對稱”戰力

“霍爾木茲”系列反艦彈道導彈是伊朗的“殺手鐧”武器

對於擁有數量較多小型潛艇的伊朗而言,充分挖掘其潛力可進一步提升“非對稱”戰力。2017年2月,在守衛-95軍事演習中,伊朗國防部長達赫甘表示,在軍演中,伊朗最新的潛射巡航導彈試射成功。達赫甘表示,這款潛射巡航導彈被命名為“援助者”,由伊朗國防部製造,在正在舉行的守衛-95軍演中由潛艇發射,成功命中目標。伊朗此前藉助國外技術研製了努爾和納薩爾等反艦導彈,只要解決導彈水下發射技術即可以擁有潛射反艦導彈。相對於魚雷和水雷等武器,潛射反艦導彈速度更快,可在更遠的地方發動攻擊,豐富伊朗的反艦作戰能力。

除了潛射反艦導彈,西方情報部門還在關注伊朗是否正在研製潛射巡航導彈,讓潛艇擁有對陸攻擊能力,進而擁有戰略打擊力量。2015年3月,伊朗首次向外界公佈了國產馬蘇爾遠程巡航導彈,伊朗國防部長侯賽因·達赫甘和其他軍事官員當時出席了發佈儀式。侯賽因·達赫甘在儀式上表示,該導彈導航和推進系統以及其結構十分複雜,使用了新技術,它被視為伊朗共和國在提升防禦和威懾能力方面邁出了很大的步伐。英國《簡氏防務週刊》刊文認為,該導彈外形與蘇聯/俄羅斯Kh-55戰略導彈非常相似,氣動佈局也如出一轍。20世紀90年代,伊朗通過特殊渠道從烏克蘭獲得了十多枚Kh-55導彈,馬蘇爾就是Kh-55導彈的仿製品。西方情報機構稱,該導彈由於有效載荷較小,因而不能攜帶核戰鬥部。據稱,該導彈的射程為2500~3000千米。

結 語

可以看出,經過幾十年的建設,伊朗結合自身地理位置和技術基礎,已經打造了一支以小型水面艦艇、反艦道導彈、小型潛艇和岸艦導彈為主的“非對稱”力量。雖然這種力量防禦的色彩更濃,但已經滿足自身的戰略和軍事需求,即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來犯之敵也不敢在伊朗周邊輕舉妄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