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張聖華:怎樣設計「成長書單」

專欄|張聖華:怎樣設計“成長書單”

張聖華,《中國教育報》副總編

現今的語文老師,高樓深院中對經典的膜拜及相應的學術訓練,培養了他們唯經典主義,養成了他們精英主義的自戀並與大眾文化的閱讀趣味拉遠了距離。

學者們說,經典是必須讀的,這是繼承文化傳統的必由之路。但學生們偏偏對讀經典頭疼。

另一方面,在課餘,“地下閱讀”在頑強地進行。武俠、言情、卡通漫畫、以及風頭正健的韓寒、郭敬明們的作品。

究竟什麼應當成為孩子的“成長書單”? 這似乎是一個悖論:經典,學子們不讀;學子們願讀的,老師、家長都排斥。

“禮失求之於野”,這道題的唯一解法是到閱讀現場做調查研究,分析閱讀真相。

寬容是一味高效藥

在許多學校採訪,常聽到學生們這樣抱怨:

“我願讀《三個火槍手》《水滸傳》《三國演義》《射鵰英雄傳》等,對老師推薦的其餘名著不想讀,太費勁。”

“實在是沒有時間,只好看短的。”

學者專家推出的“必讀書目”確以經典為主。他們認為,讀經典就是在與大師們對話。

按說,經典本身是有魅力的,只要學子們去讀了,就可能會被吸引。但恰恰是門檻太高,缺少引導,只推給學子們一個令人頭疼的經典書目和一些抽象的意義,這是嚇跑他們的原因之一。有例為證,學子們並不是排斥所有的經典,《三個火槍手》《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也是經典,這些經典很自然地就引起了共鳴。

可怕的是名著正以某種方式被異化,以致於學子們一聽名著就怵。一位老師曾這樣反思過:現今的語文老師,大都接受過正統的學院式教育,高樓深院中對經典的膜拜及相應的學術訓練,培養了他們唯經典主義,養成了他們精英主義的自戀並與大眾文化的閱讀趣味拉遠了距離。

這位老師的反思至少可以讓我們思考這樣一些問題:經典就是標準嗎?經典的都是非大眾的嗎?

其實,我們無須站在老師、家長或別的什麼人的立場上,只需站在學生的立場,把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生命,把學習時代作為一個重要的生活階段,在這樣的前提下再談讀書;如果我們能夠寬容些,不給學子們讀名著設置那麼多標準。這樣,也許才是課外閱讀的本來面目,至少可使學生們不憎惡名著,反而親近了某些名著,說不定從中找到感覺而跨過門檻進入名著的院落。

我們需要一個“標準”的“成長書單”嗎?

假如有現成的“標準書單”,事情不就很簡單了嗎?

歐洲某些國家的貴族為了維護家庭的尊貴,為了貴族的文化血統能夠得以延續,或許曾有過家傳的書單。但這些書單某種程度地受到了這些家族後代的抵制,而且也沒有讓什麼東西延續下來。看來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成長書單”。

筆者認為,“成長書單”應是開放的、有彈性的,具有個性化特徵,並應有現實針對性。

如果成千上萬的未成年人,都按著一個書目讀書,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學生應根據自己的興趣、基礎和現實狀況來選擇。尤其應根據學生所面臨的問題來選擇圖書,這樣至少可以讓學生儘快進入書中。例如,一些有些膽怯的學生,可以選讀一些書寫勇敢的圖書,使他們通過讀書來體驗勇敢;一些面臨早戀的孩子,最易排斥別人的規勸,但對自己喜歡讀的圖書卻是信任的,甚至去模仿。

“成長書單”應是隨著成長過程而逐漸建立起來的,老師和專家的推薦只在其中起了部分作用。有時,同學之間的推薦會比老師和家長的推薦更有效。實際上,每個學生的“成長書單”歸根結底是他自己最後選定的。它應該體現出孩子們成長的精神歷程。

這種選擇的自由,是培養個性的土壤,是未成年人個性成長的必要因素。如果這種自由被剝奪,將意味著所有的推薦書目都會受到消極抵制。這種自由選擇的長年積累,本身就是成長。

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在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問題:拒讀經典,專心讀“快餐”。其實這沒什麼可怕的。經過過濾的、精心製作的快餐也未必不是營養,至少可以是閱讀者有效宣洩壓力的途徑,也是瞭解現實社會的有效辦法。在如此大的學習壓力之下,如此緊張的時間,能按時讀快餐已屬不易。

讓學生們讀經典的辦法還是有的,建議首先在小範圍內創設有關經典的話語環境,例如經常引用經典的內容和語句,經常用經典中的精彩之處啟發他們,從而讓他們親近經典,產生主動閱讀的願望。千萬注意,讀經典時別設計一些愚蠢的問題和作業,讓孩子們放開讀、大膽想。對於讀出水平的學生,要給予展現、交流的機會。如果讀名著只是個作業,那麼名著很可能進入不了孩子們的“成長書單”。只有真正用名著中的智慧點燃了孩子們的心靈,孩子們才會用心去讀,名著才會滋養孩子們的成長。

當然,老師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在“成長書單”中是非常必要的,這同樣需要專業水平,老師要專門進行閱讀指導的研究。但老師要站準立場,別越俎代庖,別拔苗助長,別急功近利。

作家餘華有一句話:作為一個作家他是否優秀,取決於他作為一個讀者是否優秀。

書目是死的,讀者是活的,有了現實中的人的參與,書便生動起來,被注入了新的生命。

幫助未成年人做一名優秀的讀者,首先應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供閱讀空間和機會。被考試擠壓的狹窄的空間,何以能容得下一顆讀書的心。當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尚在萌芽中的時候,現實已無數次地在試圖扼殺它了。他們生存的話語環境就是分數,他們群體中的英雄是拿到高分的人。孩子們誰也不願意冒著被同齡人、被老師和家長冷落的危險去讀書。現實給他們的直接命令是“必須考好”,即使他們想違抗這些命令去讀些想讀的書,也必須首先把每天沒完沒了的作業做完。

賈平凹說:讀書有福。但對於不會讀書的人來說,拿到書就頭疼,這個福他們享不了。在本文的結尾,我們本該對“成長書單”做一個結語,卻不得不面對現實,呼籲先給孩子們讀書所必需的時間可能,先給他們一個可能讀書的心境。這是最最基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