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現在走的如何了?

“走班制”現在走的如何了?

有教育專家認為:未來的高中教學模式將出現重大變化。有條件的高中可能實行“走班制”,學生想上什麼課,上什麼層次的課自己定,老師在教室裡等著你。此消息一經媒體報道,頓時引起社會熱議。其實,早在2004年深圳中學就嘗試過類似的“走課制”,即在開設的校本選修課程實行學生跨班級跨年級自主選修;此後北京大學附屬中學、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北京市十一學校等也嘗試推行了此類改革。小編了解到:小學“包班制”和中學“走班制”是美國基礎教育的一大亮點,一直備受推崇。在我國,“走班制”走得如何了?

1. 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

南京美國留學顧問吳詩影,曾於16歲時赴美留學,在康州西哈特福德的一傢俬立走讀學校就讀高中。她回憶說:“入學第一天,我還在努力地適應美國的高中生活,並不像是國內那種老師去各個班級上課。在這裡,每一個教室都有一個Home Teacher,學生在課間5分鐘之餘,要換到下一節課的教室,我稱之為‘跑班制’。”其實,美國高中的“跑班制”就是學生自主選修課程,這跟美國大學招生選拔體制有關。

美國高校招生選拔方式主要包括成績測試、能力測試和大學先修課等三種,相對應的考試內容和課程安排有所不同,學生可以按個人喜好和意願自主選擇,這就必然使他們“跑班”上課。此外,美國高中實行學分制、大學實行一年多考制等評價方式,從而形成了一整套比較成熟的教育體制。

“打破原有固定編班、統一開設必修課的舊秩序,建立行政班與教學班並存、必修課與選修課兼有、師生雙向選擇的教學新秩序,這項本質性的變革必然引發學校管理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或許正基於此,中國教育體制上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以致水土不服,“南橘北枳”,成為“走班制”難以推行的一大難點。

此前,我國有少數學校試點“走班制”教學,雖與“跑班制”叫法不同,但做法上並無本質區別。2015年3月,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開始實施分層“走班制”。學校認為,要保證“走班制”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在師資、課程建設、教學方式、學生管理和評價體系上都有相應的配套制度建設。該校以“學部制、走班制、導師制、學長制、學分制”五制改革為核心,在學校管理層面做出制度上的突破;同時,還強化了多元化的課程建設,目前有170多門實驗課程和部分人文課程,給學生更多選擇的空間。不過,基於我國各地區的教育發展水平的差異狀況,想從整個體制上一下子轉變過來,肯定是困難的。更重要的是:在我國試點“走班制”教學的學校,參與“走班”的學科大多是不參加升學考試、沒有升學壓力的校本課程;而新聞中提出“走班”的學科卻屬於高考科目、有著巨大升學壓力的必修課程。“走班制”要想在中國推行開來,必須在教學評價、高考選拔制度等方面建立起相應的配套政策,以營造適宜的制度環境。

“走班制”現在走的如何了?

2.擔憂在執行中變味

 現有的固定班級授課制模式,不能照顧到所有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走班制”教學模式下,不同的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課程,也可以選擇相同的課程。選擇相同課程時,如果學生基礎差異較大,必然就離不開分層設計教學。分層“走班”教學會不會在執行中變味,有人表示擔憂。某高校一名老師說:“走班制”設置不同層次的課程供學生選擇,會不會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明令禁止的、按學生成績分“快慢班”的做法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

某教育專家認為:“選課走班弄不好,會變為以前重點班、快慢班的翻版。兩者區別有二,首先要看是學校按照成績把學生劃到各種班,還是由學生自主選擇。選課走班,學生有充分的選擇權利,學校最多給學生提供選課參考和指導建議。其次看同一課程不同班級,是否只有難度不同,而無特色差異。過去的重點班強調難度和進度,而選課走班強調特色教學,比如某門必修課設置多個主題不同的班,由學生根據自己對主題的興趣選修。”為打消教師和家長的顧慮,某省教育廳主任說:甲同學語文水平很好,進了A班,但數學是弱項,自己選擇去了C班;而乙同學的情況正好相反,是語文C班、數學A班。能說誰進了重點班嗎?“分教學班的目的,不是給每個班級分高低,也不是鼓勵學生偏科;只是依照學生學科層次水平來分配,給學生最合適的教學。”不過,人們的擔心還不止於此。“同一學校中,教師的業務能力不可能整齊劃一,會不會導致學生們湧向名師?如果強行分級編班的話,那差生豈不就遭受到了嚴重的教育不公?”對此,新城初中,用事實給出了答案。

對於學生基礎差異較大的數學和英語兩門學科,新城初中進行了“走班”式分層教學。2013年中考,新城初中首屆分層教學的畢業班出了南京市中考第一名;2014年中考,畢業班學生數學均分高出全市均分16.5分,英語均分高出17.6分。學校表示:剛剛開始實施分層時,許多家長總是認為A層是好的,而B層是差的,甚至為了“面子”托熟人找老師想方設法把小孩分到A層。可是在“走班”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漸漸地感受到了“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學校一位初三老師說:“我們要把一些進步明顯的B層次孩子調整到A層次,很多人竟然不願意。他們覺得已經適應並且喜歡B層次的教學方式。”

“走班制”現在走的如何了?

 3.師資和教室都是考驗

 美國中學生的學校日常生活都是圍繞教學班進行。每學期開始,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學習進度,在輔導老師的指導下,選擇不同的課程。學校再根據學生的選擇,劃分出教學班。這種情況與大學的課程安排十分類似。美國的教學班通常都不大,每個班的人數基本控制在20人左右。休斯敦黑斯廷高中畢業的哈瑞斯說:“因為一同上課的同學不多,所以很容易得到老師的關注,上課回答問題的機會也很多。”然而,我國的中學班額是其兩倍以上,多數省份中學班級人數在45人至60人之間,與“走班制”密切相關的中學小班化教育卻發展緩慢。

在大班額條件下實施“走班制”,對我國中學的師資和教室都是考驗。江南大學人文學院鄭友訓教授撰文說:“走班制需要的條件比較高,學校牽扯的精力比較多。學校要有足夠的教室和師資;另外,要有序地安排課程和學生,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因此,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科學地選用。”2014年2月,北京十一學校開始為4000多名學生“私人訂製”課表,學生在校“走班”上課。一方面,學校先後開發265門學科課程、30門綜合實踐課程、75門職業考察課程,供學生自選。另一方面,教師的辦公桌、與課程相關的實驗設備和書籍材料都搬進教室。由此,師生們習以為常的傳統教室也演變為學科功能教室。原來的學生坐班、教師走班,變成了教師坐班、學生走班。有的學科功能教室由一位教師主持,也有的由兩位教師共同主持。此外,我國傳統的校舍佈局也會給推行“走班制”帶來一定困難。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我國中小學現有的校舍佈局,就不太適合選課走班。國外實行學分制教學的學校,基本上把教室、實驗室、體育館、圖書館佈置在一個大平房中,方便學生下課後從一個教室趕到下一個教室,在課間,學生就在走廊交流、開展活動。按照我國的校舍佈局,學生上完上一堂課,得奔跑去下一個教室,如果遇到下雨,還可能被雨淋。這需要學校從選課走班出發,改造傳統校舍,建立連通走廊,至少在新建校舍時,應考慮選課走班的需求。”

“走班制”現在走的如何了?

4.學生聲音不可忽視

有人擔心:“有的學生或會乘跑班時逃課。”也有人質疑:“來回折騰浪費學生時間,教師也難以認全學生。”還有人憂慮:“分層跑班教學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帶來困難,而且流動式上課不便於任課老師輔導。”一位老教師甚至還認為:“教”和“育”是不能切開的,但走課的方式把老師和學生都當成了加工器,學生和老師就是買賣知識的關係,沒有“育”的關係。這些都是細枝末節的表面問題,根深蒂固地影響著國人。其實,這都可以由相關的配套制度來完善保障。

“走班制”教育除了要關注老師和家長的思想觀念、學校的教育資源、教學評價與升學體制方面的對接之外,還要關注學生的接受程度。有評論指出:這種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現,與學生過去所接受的傳統教育有很大差異,是否受到學生的歡迎以及他們能否適應這種教育模式,需要進行不斷的調查研究;而且,在這麼多的學習科目中,選我所愛,學生會不會是“三分鐘的熱度”,要讓學生真正選對選好自己喜歡的科目,是不是要對學生提供客觀理性的引導呢?而這些都要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基礎上,進行思考解答。“走班制”教育要贏得學生的支持,其實並不難。人人網有一篇署名謝正昌的熱門分享日誌,其中談到:“開學接近兩個星期了,終於是親身感受到高中時代常常聽說常常憧憬的‘跑班制’了。上課前看課表、找教室、找座位,下課再看課表找下個教室、找教室、找座位、下課……沒有固定的位置,沒有固定的同桌,沒有固定的教室,沒有固定的隔壁班。因此,就不禁回憶起中學時代那穩定的教室,穩定的位置了。”不過,他在文末筆鋒一轉:“與其說我在懷念當年的固定班,不如說我在懷念以前的生活。冷靜後細細回想,如果有人會因為回憶弄溼雙眼且不能自拔,那這個人或許就是不敢面對新生活,不敢接觸新事物的弱者吧。畏葸不前將會阻礙發展,就跟‘跑班制’一樣,大學將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就跟‘跑班制’一樣,大學是一個全新的模式;就跟‘跑班制’一樣,大學是一個不一樣的自由國度。突然想對那些一直在懷念過去固班制,懷念過去生活的同學們說:‘載滿不捨的翅膀太沉,是無法飛向廣闊的天空的。’”

“走班制”現在走的如何了?

在我國,“走班制”尚處於小範圍試點階段,之前只有少數學校在部分選修課程嘗試。不過,在2015年以來高考改革的推動下,現行的應試教育和高考一考定終生制度正在發生著變化,當課程安排、師資配備、教學計劃等相關配套政策逐漸完善起來時,這一教學模式會在越來越多的學校推行。

“走班制”現在走的如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