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翻毛皮鞋不知「翻毛月餅」?失傳宮廷月餅重現京城

只知翻毛皮鞋不知“翻毛月餅”?失傳宮廷月餅重現京城

又到了吃月餅的節日了,不過說實話月餅如今更多的意義是個象徵符號,寄託人們萬家團圓的祝福,真的愛吃月餅的人其實不太多,即使是一名吃貨如我,對月餅也不怎麼感冒。不過,打從去年我在御廚傳人王希富老先生的富華齋餑餑鋪聽到關於“翻毛月餅”的故事之後,一直心嚮往之,可惜這種月餅似乎已經失傳,只能扼腕嘆息。

前幾天,收到王希富老先生快遞的中秋禮物,是一大盒富華齋的手工精緻點心,居然有好幾款失傳多年的月餅,比如梅菜月餅,提漿月餅,瓜仁油松月餅,還有就是大名鼎鼎的翻毛月餅,簡直太驚喜了。

只知翻毛皮鞋不知“翻毛月餅”?失傳宮廷月餅重現京城

立馬拆開包裝,發現這翻毛月餅個兒真大啊,還沒見過這麼大塊的點心,一個足有半斤多,和那些精緻小巧的細點完全不同。一問才知,當年宮廷製作的翻毛月餅就是這個尺寸分量,完全按照過去的規矩來的,這一個夠一家子人吃了,這才是真正的團圓餅吧!咬一口,果然外皮香酥,餡料結實,有種濃郁的果仁香味,杏仁、葵花子仁、冬瓜子仁、欖仁、南瓜子仁,都是“好東西”,原來五仁也能做出這樣的味道。

只知翻毛皮鞋不知“翻毛月餅”?失傳宮廷月餅重現京城

看見我在朋友圈曬翻毛月餅,好幾位朋友都提出了相同的疑問:為什麼叫翻毛月餅?以前只聽說有翻毛皮鞋。秉承“做一名講究的吃貨”的原則,我忙去查資料,才知道,敢情這名字是慈禧太后給取的,其中還有一段小故事。

話說有一回老佛爺牙口不適,可早膳安排照樣是口蘑肥雞、三鮮鴨子、五綹雞絲、山藥爐肉等菜,其實這些菜純粹是擺樣子,廚師知道老佛爺晨起愛吃粳米粥、炒黃瓜醬、酥皮點心。經總管太監同意,就特地備了這幾樣小菜,還做了一盤月餅,一同端上了桌。老佛爺一瞧,立刻就變了臉,問:“誰傳的旨讓做這麼硬的點心,酥皮餑餑跟白玉擺件似的,誰能咬得動?”說罷用手一拍桌子,嚇得太監們個個魂飛膽破,以為大劫難逃了。再看桌上那盤月餅,酥皮飛起如雪白的鵝毛,老佛爺拿起一塊嚐了一口,不黏不硬,入口就化,不但鮮香軟糯,而且回味悠長,當時就樂了,問是誰做的餑餑,叫什麼月餅,怎麼還能翻出鵝毛來?太監順口答:“此乃姑蘇細點。”於是老佛爺賜名“翻毛月餅”。此後翻毛月餅在京城紅極一時。

雖然當年“翻毛月餅”在京城到處都有賣,它的難點在於,烤好後表面浮著類似鵝毛一樣的麵皮,似掉非掉。翻毛月餅真能翻出毛來的,除了御膳房的就是京城八大樓之一致美齋的,而清末民初那時節,致美齋做翻毛月餅最拿手的名廚王殿臣,便是王希富老先生的父親。

說起王希富先生的家世那還真不一般,外祖父是御膳房廚師,父親是致美樓名廚,兩個哥哥,七個舅舅都是京城八大樓的廚師,而促成這個名聲赫赫的勤行世家的一段姻緣,竟然和兩樣月餅有關,這還真是一個關於月餅的傳奇。

曾聽王老先生講起過這一段,就著北京的秋日暖陽和一壺茉莉香片,往事也變得如此活色生香——

“晚清時期的光緒年間,我的外祖父陳光壽在內務府所屬的御茶膳房任小職,家住菸袋斜街。清早,他揣著腰牌,徒步走向紫禁城後門,路過天匯軒茶館,便進去喝茶吃點心。可巧,那時祖父王文山家住黃化門,每天也是揣著腰牌進宮,為皇上和宮妃趕騾車,於是一清早也先到天匯軒喝茶,吃點心……”

王老先生的祖父和外祖父就這樣相識了,都是宮中當差的,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後來親上加親就結成了親家,外祖父把唯一的女兒許配給了祖父的兒子王殿臣,成就父母親姻緣的竟是兩樣月餅。

只知翻毛皮鞋不知“翻毛月餅”?失傳宮廷月餅重現京城

話說一次兩位老人又約在天匯軒喝茶,卻自帶了餑餑,御廚陳光壽帶的是自己親手做的瓜仁油松月餅。“這種點心必須要用東北貢品松子,一半破粒入餡,一半榨油拌餡,所以餑餑餡松子香氣濃厚清雅,可以補氣安神,香氣能入肺腑,柔軟細膩如泥。”而祖父王文山帶的是兒子做的致美樓名點——翻毛月餅,“這月餅半斤一塊,潔白如雪,溫潤如酥。雖說是酥皮,可包裡包外沒落一片殘渣碎片,恰似和田白玉琢磨而成。切開再看,那心餡果料新鮮、均勻,糖面搓得散落酥鬆,紅綠白黃,色澤喜人。”

外祖父陳光壽對這位年輕的致美樓名廚的手藝頗為欣賞,動了結親的心思,沒想到祖父也正有此意,兩人一拍即合,就為兒女定下了這樁婚事。

這兩樣餑餑功不可沒,所以在過門之時,外祖父特意囑咐,將“子孫餑餑”由普通的水食(即水餃)改為翻毛月餅和瓜仁油松餅,代表兩家由此而結親的良緣。而且,翻毛月餅和瓜仁油松餅皆是餡內多子,象徵多子多孫。就這樣,一段月餅傳奇,兩家勤行姻緣,造就了一個京城矚目的名廚家族。

除了翻毛月餅,這瓜仁油松月餅也是京城一道久已失傳的點心,對吃喝描寫最為講究的《紅樓夢》中還出現過它的名字,《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寫到:“說著,便將自己吃的一個內造瓜仁油松瓤月餅,又命斟一大杯熱酒,送給譜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細細的吹一套來。”可見,這種月餅當年也是來自宮中,原料和工藝都很精細,曾是大宅門富貴人家和宮廷內府才可享用的美味。瓜仁油松的口感特點突出一個“松”字,皮鬆軟,餡鬆散,堪稱“手握成團、落地開花”。

王老先生退休之後,一心想著恢復小時候吃過的北京點心滿漢餑餑,才在護國寺街開了這家“富華齋餑餑鋪”,10多年來他帶著徒弟們根據家傳菜譜苦心鑽研,已經恢復了幾十種失傳的點心,這翻毛月餅和瓜仁油松月餅便在其中,真乃吃貨口福啊!

只知翻毛皮鞋不知“翻毛月餅”?失傳宮廷月餅重現京城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我最愛吃的梅乾菜月餅,也是經過反覆試驗才上了菜單。“這道梅乾菜月餅已經反覆做了三個月了。”掌管餑餑鋪的徒弟陳六梅忐忑地拿著月餅找師父測評,“哪怕只有一丁點兒瑕疵,都會被‘一票否決’”。鋪子裡的每道點心都必須經過王老的終極評測,不少點心在後廚翻來覆去改了幾百次,幾個月後才能最終寫進菜單。“餡料裡有梅乾菜、肉還有筍,每一種食材的味兒都不太沖。”王老對每一樣點心都是精益求精,味道差一點都不行。

只知翻毛皮鞋不知“翻毛月餅”?失傳宮廷月餅重現京城

還有失傳已久的提漿月餅也被王先生尋回了。它是傳統京式月餅之一,當年也是王老父親拿手的名點,其製作工藝極其複雜,麵皮是使用極高級的麵粉打漿過籮如清水,然後發酵、沉澱出如“澄漿泥”一般的細膩面,月餅之外觀還用顏料上色,五色繽紛、流光溢彩。

王老先生的餑餑鋪還製作北京人鍾愛的最樸素平民的月餅——自來紅和自來白,可味道卻絕不樸素,對這兩樣月餅的偏愛來源於兒時的記憶,那時王老先生最愛正明宅的這兩種月餅。“上世紀五十年代正明齋的生意仍很興旺,當時有客人大清早就到前門外的店門口排隊,還有從房山、大興、密雲等郊區遠途而來的。那自來白入口即化,自來紅酥脆幹香,在北京城內難有能出其右者。”

只知翻毛皮鞋不知“翻毛月餅”?失傳宮廷月餅重現京城

這些很多人聽都沒聽過的月餅,是北京這座城市的美食記憶,也是一段珍貴的社會生活史。一直記得王老在餑餑鋪掛的一幅《中秋夜宴圖》上,題寫了一首自己做的《鷓鴣天》,其中有這樣兩句:“西風冷,子夜中。何人寂寞聽落英。烤罷千斤玫瑰餅,送入家家絕有情。”我想,這正是他對自己心境的描述吧,固執地追尋往昔美食的味道,在孤獨寂寞中堅守,傳承的是點心,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說明 : “京味兒”是北京晚報資深記者張鵬的頭條號專欄,全部為原創文章,內容以名人專訪、北京故事、人物特寫為主。如使用請事先聯繫作者,微信號zp5357976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